都鎮堂王氏之清朝定國將軍王經

都鎮堂王氏之清朝定國將軍王經

王經(1625年~1712年),字用九,山東曹縣南十五里王老莊(現鄭莊街道辦孔莊村)人,都鎮堂王氏八世祖,原配任氏,繼配汪氏、陳氏、李氏,共育有十子。清初平叛名將,參與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戰鬥等,官至廣東肇慶府副總歷暑、同安潮州總兵,功加左都督,誥授武功大夫。被清廷賜為“定國將軍”。

都鎮堂王氏之清朝定國將軍王經

都鎮堂王氏宗譜第十版卷三(2014年編)記

平定三藩

清康熙皇帝親政以後,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三個藩王相繼在雲南、貴州、廣東、福建叛亂,史稱“三藩之亂”。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叛亂時,王經正在福建任福州府南臺巡檢。耿精忠為擴大自己的力量,羅織有才能的官吏為己用。王經避之深山,義不受辱,後單騎突圍而出。撫軍嘉獎王經忠義,授他為隨徵中軍守備。

都鎮堂王氏之清朝定國將軍王經

都鎮堂王氏宗譜第十版卷一(2014年編)記

在對耿精忠作戰時,王經身先士卒,衝鋒在前,連克七陣。先後平定了建寧、泰寧、邵武、光澤等處。後被升為都司,管理中軍事務。

戰功卓著

清政府在蕩平三藩之亂後,又發動了對福建沿海各地鄭經勢力的進攻。王經任中軍副將,率次子曰都英勇作戰,屢立戰功。

都鎮堂王氏之清朝定國將軍王經

都鎮堂王氏宗譜第十版卷四(2014年編)記

康熙十七年(1678)八月二十三日,王經在福建仙遊縣白鴿嶺與鄭經的前鎮總兵黃球、參將江鎮等一次戰鬥中,率眾奮勇殺敵。從上午八時,一直奮戰到下午六時,奪取了白鴿嶺,又率眾兵馬不停蹄,連夜追殺。二十四日,追至永春縣城,又遇鄭經的虎衛總兵林萬侯、前鎮副將高奎等數千人,兩軍交鋒,王經炮火齊發,矢石交集,率眾殺入敵陣,左衝右突,所向披靡。王經左腿不幸被林萬侯用槍刺傷,血流如注,但他裹傷再戰,越戰越勇,一鼓作氣,克復了永春、德化等城,立斬林萬候、高奎,活擒鄭士宏等將領。

都鎮堂王氏之清朝定國將軍王經

光緒十年(1884年)《曹縣誌》記

王經征戰三年,先後斬殺敵軍將領數十人,收復城鎮10多處,繳獲敵軍大批物資,立戰功十次。因戰功卓著被朝廷授予左都督。

收復臺灣

王經在收復臺灣的戰鬥中,再立新功。康熙二十年(1681),鄭經死,次子鄭克爽被部將馮錫範立為延平郡王。清政府乘機於八月派水師都督施琅率戰船三百艘,水師兩萬,開展了收復臺灣的戰鬥。王經率軍連克竿塘、羅星、烽火等十四處。又搜索其他島嶼並招撫其眾。

都鎮堂王氏之清朝定國將軍王經

待修復的王氏祠堂(曹縣南八里邵樓村)

次年8月,鄭克爽派遣使者持降書至施琅軍前投降。未幾,施琅等到達臺灣,鄭克爽等剃髮受詔。從此,臺灣島與大陸統一於清王朝的統治之下。王經因軍功被封為拜他布勒哈番(即佐領將軍,為四品武職),管理兩廣軍門大廳事務。康熙二十四年後,任湖州等處總兵。

告老還鄉

康熙二十八年,王經向朝廷上表請假回原籍療傷。

都鎮堂王氏之清朝定國將軍王經

居家十餘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卒,享年八十八歲。清廷贈以“定國將軍”,賜金安葬。1990年,王經墓誌銘出土。王經事蹟在清史稿、舊方誌、王氏家譜中都有詳盡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