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從“雞毛換糖”到“世界超市”,義烏人都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義烏|從“雞毛換糖”到“世界超市”,義烏人都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義烏,古稱烏傷。傳說秦時有個顏烏,事親至孝,父死後負土築墳,一群烏鴉銜土相助,結果烏鴉嘴喙皆傷,故稱烏傷縣。

舊時的義烏,“百樣生意挑兩肩,一副糖擔十八變;翻山過嶺到處走,混過日子好過年”。“雞毛換糖”曾經是許多義烏農民重要的謀生手段,他們走鄉串戶,沿街叫賣……

義烏的雞毛換糖人用手中的撥浪鼓搖出了亞洲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這並非天方夜譚,深究起這“世界超市”崛起的淵源,那和義烏支線航空的發展密不可分。在義烏有這麼一說:機場的發展變遷,是義烏城市發展的一個小小縮影,義烏支線航空的發展與義烏國際小商品市場的發展相輔相成。

從“雞毛換糖”到“世界超市”

早前,筆者並不清楚“雞毛換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也沒有去深究過。直到最近突然發現好多個衛視的熱門節目都在介紹義烏,而且無一例外地提到了“雞毛換糖”的故事。一時間,勾起了筆者的好奇心,想去義烏一探究竟。碰巧的是,筆者朋友金先生,是重慶市浙江商會的成員。他得知筆者的想法後,建議筆者從重慶直飛義烏,並非常熱情的為筆者聯繫了當地人作為嚮導。於是,在六月初的一天,筆者乘坐華夏航空的航班,降落在了義烏機場。

義烏|從“雞毛換糖”到“世界超市”,義烏人都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李達明是筆者在義烏國際商貿城採訪到的一名商販,看上去50來歲,一副精明能幹的樣子。那日,筆者是下午接近下班時間來到李達明的商鋪,用他的話說,如果筆者早點去,他會忙得沒工夫搭理。

筆者想聽義烏的故事,這次算是問對了人。因為李達明19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父親學經商,從路邊小販到開了自己的店鋪,再到將店鋪搬至亞洲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義烏國際商貿城,30多年的從商經歷,讓他目睹了義烏小商品市場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義烏|從“雞毛換糖”到“世界超市”,義烏人都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述說,“雞毛換糖”的淵源

筆者本就是為聽“雞毛換糖”的故事而來,李達明也欣然說起。他說“雞毛換糖”的故事在義烏幾乎婦孺皆知,隨便問幾個人,都能侃上好半天,但未必每個人都能說清楚其中的歷史淵源。

義烏雞毛換糖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雞毛換糖的形成,是以義烏明末清初以來的紅糖加工業為基礎的。從清初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大約經歷了三百多年的歷史。

義烏|從“雞毛換糖”到“世界超市”,義烏人都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早時換糖人外出所帶貨物一般只是本地所產的紅糖,及用紅糖加工的各種糖粒糖塊,換取雞毛;然後將所交換來的上好羽毛加工後出售,餘下的用來做肥料。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糖擔裡逐漸增加了針線、髮夾、手帕、頭巾之類的貨物,改變了單一的雞毛換糖經營方式,增售日用小商品,並逐漸以此為主業。

雞毛換糖生意經歷幾百年的歷史滄桑之後,其商業活動增添了新的內容。到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換糖人應時而變、與時俱進,開始轉變經營策略。20世紀 70年代後期,一些換糖人專做長途販運生意,逐漸形成了一支小商品採購大軍。同時,其中部分心靈手巧之人開始自己摸索加工一些小商品,在集市上售賣,於是,一個自發的小商品市場悄然形成。

義烏|從“雞毛換糖”到“世界超市”,義烏人都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聆聽,“世界超市”初期的故事

李達明的老家在義烏廿三里,上世紀60年代末,義烏小商品市場最早就起源於此,或許是耳濡目染的原因,他家從父輩就開始經商。

義烏小商品市場最初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在特殊年代,明令禁止、取締,但是部分農民“棄農經商”在義烏已經是一個既成事實,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要轉移也是一個客觀事實。既然禁止的做法不能奏效,小商品市場本身也不會對社會造成危害,與其關閉,還不如順其自然,開放小商品市場。

在1982年開放的湖清門市場嚴格地說只是小商品市場的雛形,市場攤位十分簡陋。李達明回憶,在他小時候,他父親就在湖清門市場做過買賣。“當時的湖清門市場非常簡易,在一條用於排水排汙的內城河溝上架起了水泥板,在水泥板上方用木板搭成攤位,在長條木板上方用塑料薄膜搭起了雨棚,用作簡易攤位。攤主到有關部門登記,領取攤位證,攤位固定,每一攤位佔用的木板長度相等。”據李達明回憶,市場開放之初,有正式固定攤位100多戶,還有600多戶流動攤位和大量“提籃”,商品主要銷往義烏周邊縣市。

義烏|從“雞毛換糖”到“世界超市”,義烏人都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湖清門市場開放之後,當時的政府領導看到了這股經商的潮流,感受到潛伏於這股潮流下的巨大經濟動力,並頒佈了一系列措施鼓勵市場發展。

1984年,政府提出“興商建縣”的方針,放寬企業審批政策,簡化登記手續。義烏掀起經商辦廠熱潮,年底個體戶突破1萬戶,達14259戶,小商品市場成交額2321萬元。據統計,1986年,義烏市場的成交額突破1億元,輻射範圍從周邊縣市延伸到省內外,全國各地的商人開始坐著綠皮火車和長途汽車來到義烏進貨。“凹地效應”的形成,使市場的發展完全超出了人們的預料。剛開業不久的第二代市場馬上又顯得太小了,市場的再度擴建,已呼之欲出。

而李達明正好趕上了義烏小商品市場發展的第三代——棚架市場階段。他回憶:“第三代市場於1985年11月動工興建,場址就選在城中路(當時叫環城路)以東、前大路與標準件廠之間地塊,1986年竣工開業,其後經過多次擴建至1990年底。到1991年小商品市場成交額首達10.33億元,首次突破10億大關,當時報紙上對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報道讓我至今記憶猶新。隨後緊接著的是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再次擴建與升級。”也是從那時起,小商品市場的地位和作用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很多義烏人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市場。

義烏|從“雞毛換糖”到“世界超市”,義烏人都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也就在此時,市場的高速發展與物流方式的矛盾開始顯現。隨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傳遍大江南北,持續多年的“火車+汽車”運輸模式已經漸漸不能滿足各地客商對效率的需求。如何更好的滿足客商需求,服務市場發展?政府準確的意識到,答案在民航。

其實,義烏機場早在1970年就建成,原為海軍訓練二級機場,直到1988年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同意義烏機場軍民合用。在拜訪義烏市民用航空管理局局長黃霖時,他告訴筆者:“義烏機場是在1991年4月民航通航,4月1日那天,民航站舉行了首航儀式,開通義烏—廣州、廈門兩條航線。為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1993年又停航擴建。再次通航後,開通廣州、北京、揭陽、廈門、深圳等十多條航線。”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義烏小商品市場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此時義烏機場的通航,為其之後順勢走向全國乃至世界起到了莫大地推動作用。

義烏|從“雞毛換糖”到“世界超市”,義烏人都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回看,“市場”與民航並肩前行

回憶過去三十多年,李達明用“歲月匆匆,但收穫良多”來形容。對於這一點,筆者的朋友,重慶市浙江商會常務副會長單位金田陽光投資集團的董事長金位海也深有感觸。

金位海出身貧寒,年幼時父親就去世了,迫於生計,早早挑起養家的重任。改革開放以後,他從事針織服裝生意,成功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985年6月,金位海創辦了雲海服裝廠,藉助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發展之勢,大膽採用“前店後廠”模式,企業逐步走上正軌,盈利成倍增長。隨後30多年,他大膽走出義烏,在重慶、山東、貴州、河北等地開辦了義烏模式的專業批發市場,把企業做到了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如今,紮根重慶的他不僅每週都要乘機往返於義烏和重慶之間,更開始思考起了未來的投資方向。

許多義烏商人的經歷與李達明和金位海類似,有一些敢闖敢拼的商人,不止將生意做到全國各地,還走出了國門。

義烏|從“雞毛換糖”到“世界超市”,義烏人都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進入21世紀,義烏小商品市場走上了國際化的發展道路,政府為順應國際化發展需求規劃建設了第五代的專業市場──中國義烏國際商貿城,它有著科學的規劃、一流的設計、現代化的建築,分為主體市場、生產直銷中心、商品採購中心、倉儲中心、餐飲中心五大經營區。李達明說:“我不用具體數字來形容中國義烏國際商貿城有多大的規模,義烏人有個說法,你如果在每個攤位逗留三分鐘,按每天8個小時計算,要花費一年半的時間才能逛完。”

義烏小商品市場走上了國際化,不僅是義烏商人將生意做到世界各地,不少外地人,甚至外國人也來到義烏經商創業。這樣的局面,也是與交通及物流條件進一步改善息息相關。

黃霖局長用一組數據,向筆者簡述了義烏機場的快速發展:2006年10月,義烏機場再次開啟擴建工程;2007年10月2日,義烏—香港地區航線臨時航空口岸正式開放,義烏機場成為中國首個開通地區航線的縣級機場;2012年1月6日義烏機場國際航站樓工程項目正式啟動;2016年,義烏機場旅客吞吐量達122.67萬人次,同年5月,義烏機場啟動飛行區改造工程,完工後,機場飛行區等級將從4C提升到4D……

義烏|從“雞毛換糖”到“世界超市”,義烏人都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在逛義烏國際商貿城的時候,筆者就看到了許多做生意的外國人,起初還擔心外語不紮實,無法和他們順利交流,結果一交談才發現,他們的漢語說得非常流利。

阿布力是一名巴勒斯坦商人,六年前他就來到義烏,他在第一次到義烏的筆者面前談起義烏的風土人情頭頭是道,很有些東道主的風範。他告訴筆者,最初他在廣東、福建等地做服裝貿易。後來他為生意出差到義烏,在看到國際商貿城的盛況後,當即下定決心要到義烏來,來到義烏後的第二年,他還讓妻子和四個孩子全部坐著飛機來到了義烏。現在,阿布力的生意遍及西亞許多國家和地區,採訪時他高興地告訴筆者,“我剛剛把一集裝箱貨發回巴勒斯坦,義烏的商品在那邊很受歡迎。”阿布力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適齡的孩子都在義烏一所阿拉伯語私立學校讀書。他說,“那裡不光教阿拉伯文,也教授中文、英文,我的孩子們還有了自己的中國朋友,他們過得非常開心。”阿布力稱自己為新義烏人,義烏開放自由的貿易環境讓他同許多來自國外的商人一樣,做起生意來如魚得水。

“機場的發展順應著小商品市場的發展與擴張,市場的發展又依賴著機場,兩者之間的發展是相輔相成。我已記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機場看到的外國人越來越多,現在,外籍旅客人數佔機場吞吐量的1/3,不可置否,這是義烏小商品市場朝著‘買全球、賣全球’的方向大步邁進的有力證據。”在提及義烏機場這些年的快速發展時,黃霖局長感慨萬千。

展望,未來繼續向國際化邁進

在義烏市2016年的政府報告中有總結到:2016年義烏小商品市場實現交易額3731.2億元,同比增長7.8%;全市出口突破2200億元。在過去五年裡,義烏堅持“興商建市”,小商品市場也加快了創新的步伐。未來,義烏市規劃建設國際貿易改革試驗區,將市場轉型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將在全球化、“互聯網+”背景下,加強對市場發展趨勢和戰略舉措研究,推動小商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讓重視創新、重視質量、重視升級的企業得到實惠,取得更快發展,朝著世界“小商品之都”奮勇邁進。

義烏|從“雞毛換糖”到“世界超市”,義烏人都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黃霖局長認為,義烏小商品市場要走向世界,民航發展是有力的支撐。義烏市委、市政府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對義烏民航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視,明確未來要將義烏機場打造成為浙中地區重要的國際航空客運樞紐、華東地區重要的國際航空物流樞紐。義烏機場也定下了個目標,計劃“十三五”期末,實現旅客吞吐量200萬人次以上,貨郵吞吐量3.5萬噸以上,至少開通國際國內航線30條。

市場是義烏的根和魂,市場興則義烏興;而民航是義烏的風與翅,民航興則義烏“遠”。雖然離開義烏已有數日,但筆者仍記得李達明的那一翻話:“我也算得上是義烏小商品市場發展過程中的弄潮兒,但是我還不夠有魄力,知識也不夠,當初沒有勇氣將生意做到國外,這算是我一個小小的遺憾。不過,我把這個期望寄託在我兒子身上,讓他學管理、學外貿和電子商務等與時代接軌的東西,現在還不時帶著他到國外考察市場,讓他研究生畢業後就接我的班,將生意做到國外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