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哪本書被人們嚴重忽略了?

1960年,毛澤東在與美國友人埃德加•斯諾進行談話時,提到了《矛盾論》,斯諾問《矛盾論》是不是在

辯證法唯物主義這本小冊子之前寫的?毛澤東回答說1937年大家都去前線打日本了,“那時抗日軍政大學要我講一講哲學”“他們強迫我去講課,我沒有辦法。這是講義(指《矛盾論》)的一部分,花了兩個星期,蒐集了些素材。”之後,毛澤東又說他不記得寫過一本《辯證唯物主義》那樣的小冊子。

毛澤東的哪本書被人們嚴重忽略了?

與斯諾談話

其實毛澤東所編的那本包含《矛盾論》和《實踐論》在內的講義不叫《辯證唯物主義》,而是叫《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這個《提綱》出版的時候沒有署名,總共三章,計6.1萬字。

建國後在編輯《毛澤東選集》時,《提綱》的第二章第十一節“實踐論”單獨成篇,以原題《實踐論》收入1951年10月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三章第一節的“矛盾統一法則”以《矛盾論》為篇名,收入1952年3月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不久又改收入1952年7月第二次印刷的《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實踐論》基本沒有什麼改動,《矛盾論》則進行了較大的修改,所以毛澤東曾對斯諾說:“其實《矛盾論》不如《實踐論》那篇好。

現在大部分人都熟知《矛盾論》和《實踐論》,卻鮮有人讀過《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因此我打算在這篇文章裡對《提綱》的大致內容進行一個介紹,限於篇幅,大部分只能點到為止,而且僅介紹具有特色的觀點,但不妨礙我們從中瞭解毛澤東哲學體系的大概輪廓。

唯心主義因何而出現?

《提綱》的第一章論述哲學的基本問題,與其他哲學家不同,毛澤東認為哲學思想存在“社會根源,存在於階級的矛盾的社會結構中。”促使唯心論形成哲學思潮形成的首要條件乃是肉體勞動與精神勞動的分裂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裡就說過,哲學不以實用為目的,只有那些擁有剩餘產品,實現經濟自由,有充分時間思考的人才能從事哲學的工作。這裡的“哲學”實際上就是唯心主義哲學,毛澤東認為這種人就是統治階級。古代貴族、奴隸主不從事生產,他們寄生於普通民眾的勞動之上,因此他們從事精神勞動而摒棄肉體勞動,造成“精神勞動成為支配階級的特權,肉體勞動成為被壓迫階級的命運。”因此,當時的《孟子》就曾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階級的分化是唯心論和唯物論出現的根源,這是第一個原因。

毛澤東的哪本書被人們嚴重忽略了?

延安講課

第二個原因是人的思維特點,人類是通過概念來進行思考的,這就為唯心論的出現創造了條件,《提綱》說:“人類思考時,不能不使用概念,這就使我們的認識分裂為二方面,一方面是個別的與特殊性質的事物,一方面是一般性質的概念。

在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混淆了概念與現實的區別,我們會把政治學和政治混為一談,把歷史觀、歷史記載和現實的歷史混淆在一起。哲學的唯心論是將認識的一個片段或一個方面,片面地誇張成為一種脫離物質、脫離自然的神化的絕對體。唯心論就是宗教的教義,這是很對的。

辯證唯物論的基本特點

與唯心主義相反,唯物主義是被統治階級的思想武器。被統治階級淪為勞動的工具後,他們的手觸摸著大地、鼻子聞嗅著空氣、眼睛觀察著現實,時時刻刻與真實存在的物質打交道,而不像神甫、思辨教授、陳腐專家那樣躲在書齋裡,沉迷於顛倒的幻想。

毛澤東的哪本書被人們嚴重忽略了?

講授哲學

與唯心論不同,辯證唯物論的基礎是精神勞動和肉體勞動的結合,它有四個特點:

第一,它以客觀世界主觀範疇為研究對象,不偏於某一方面;

第二,他絕不脫離現實

,不把哲學當作“某種獨立實質的東西”;

第三,不把主觀範疇看成空虛的、脫離內容而獨立的幽靈,相反它承認主觀範疇只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

第四,它不承認任何無所不知的東西,它始終認為認識是一個無限進展的過程。

辯證唯物論的物質觀

辯證唯物論的第一個基本觀點是“物質觀”。

《提綱》說:“哲學的物質觀同自然科學的物質是不相同的。”“所謂物質就是說的離開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整個世界。”因此,在辯證唯物論看來“物質”等於“現實世界”。而自然科學所研究是原子、分子等具體的物質構造,它與哲學的“物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辯證唯物論者當然不會說“一塊石頭決定人的意識”,他只會說“物質(現實世界)決定我們的意識(主觀思維)”。“意識”是什麼呢?《提綱》說:“意識或思維只是物質(頭腦)的屬性。”這樣就把問題說清楚了,物質與意識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它們是一對矛盾範疇。

辯證唯物論的運動觀

辯證唯物論的第二個基本觀點是“運動觀”。辯證唯物論認為運動不是獨立於物質之外的東西,它只是物質的本質屬性,物質與運動的同一的;其外,運動有著各種形式,包括它的相對靜止形式。

《提綱》說:“一切反動勢力,他們的哲學都是不動論。”與此相反,辯證唯物論認為世界是一個永恆發展的過程,一切東西都是暫時的、歷史性的,凡是合理的東西都得以存在,凡是存在的東西都有合理性,但這種合理性也會隨著運動、時間的推移,從合理變成不合理,當它不合理時,就要走向滅亡。

辯證唯物論的時空觀

辯證唯物論的第三個基本觀點是“時空觀”,與唯心哲學家、機械自然科學家不同,辯證唯物論認為時空觀問題要從屬於物質觀和運動論。時間不是現實世界、宇宙之外的丈量尺度,空間也不是裝載現實世界、宇宙的箱子,時間和空間正是現實世界、宇宙

本身,也就是說:“時空是物質的屬性。”離開物質去談時空,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問題。

時間從根本上說就是物質的變化及其過程,空間從根本上說就是物質的秩序與構造,它們不設物質之外的東西,而是物質的屬性。

毛澤東的哪本書被人們嚴重忽略了?

提綱書影

辯證唯物論的意識觀

意識是物質的特殊屬性,是大千世界、宇宙萬物中某一特殊物質(人腦)的產物。但意識不是一種現實存在的東西,它不是大腦的生理排洩物,它看不見、摸不著,存在而不真實。

俄國馬克思主義者普列漢若夫說:“石子也是有意識的。”這說明他不理解意識作為物質特殊屬性的意義,他把意識當成與物質一樣永久存在的東西。馬克思和恩格斯說:“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人的意識在最初的自然狀態下,只是畜群意識,後來變成對自然崇拜的自然神教意識,經過漫長的發展歲月,才變成我們現在的社會意識。毫無疑問,意識是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現實世界發展的產物,沒有人類就不會有社會意識。

辯證唯物論的意識觀的可知論

辯證唯物論的第五個基本觀點是“反映論

,它是“意識論”的延續。《提綱》說:“做一個徹底的唯物論者,單承認物質對於意識的根源性是不夠的,還須承認意識對於物質的可認識性。”而可知性問題的研究就是“反映論”也即“可知論”。

首先世界是可知的,意識是能夠反映物質的。其次,辯證唯物論的“反映論”不是照鏡子的反映論,意識不是對物質的反照,而一種能動的反映。我們的意識不是被動的去迎合現實世界,而是有取捨、有改造的反映世界。認識的對象是客觀的,認識卻是主觀的。主觀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觀,它會發生扭曲和改造。

其次,反映過程不限於感覺印象,也存在於思維中(抽象的概念中),認識是一個由感覺到思維的運動過程。思維比感覺更深刻,更接近於認識到事物的本質。

辯證唯物論的真理論

關於真理,《提綱》直接了當的說:“真理是客觀的,相對的,又是絕對的,這就是唯物辯證法的真理論。

首先,真理是客觀的,一千個人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那個作為認識的對象——哈姆雷特只有一個。而一千個認識中,也只有一個是主觀符合客觀、正確認識哈姆雷特,其他的九百九十九個觀點這是不同主體的看法而已,它們或遠或近的向正確認識靠攏,那個正確的認識就是真理。真理是客觀的,它不以其他九百九十九的意見為轉移。

其次,真理是相對又絕對的,人的認識永遠也無法實現完滿,永遠也無法達到盡善盡美。我們的認識總是無限趨近真理而又永遠達不到真理,這是一種矛盾,這種矛盾源於我們認識的對象處在永恆變化之中。

真理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真理絕對的就是主觀符合客觀,真理相對的是某一時候主觀符合客觀。絕對真理只有在對象不出現顯著變化,或者在有限的領域內有效,超出這個領域,真理毫無疑問是相對的。

辯證唯物論的實踐論

辯證唯物論的最後一個觀點就是著名的“實踐論”,對於這個觀點,限於文章的篇幅,我們計劃單獨成篇,留待將來再介紹。

現在,我們簡單的介紹完了《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的第一第二章,它們組成第一部分,這部分是講述唯物論的,從分析中我們也發現了“實踐論”在毛澤東哲學思想中的位置。而要想知道《矛盾論》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就需要閱讀第三章,也是提綱的第二部分,這部分是講述辯證法的,以後如果有時間,我們會逐一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