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就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

雙十一的時候老公給七寶買了幾本繪本,七寶十分開心,剛一拿到,父子兩便拿著一起看。而七寶特別喜歡其中一本,叫做《沒有人陪我過生日》。每次只要爸爸提起看繪本,他必定是要看那一本,老公十分不解,但依然會陪七寶一起看,但後來每次都這樣,老公就想要引導他看其他的,但七寶依不領情,還是隻要看那本。

後來還是柒七看不下去父子倆的拉鋸戰,就問老公“你知道七寶為什麼一直要看那本繪本嘛?”老公當然完全摸不著頭腦,柒七就告訴他,因為七寶知道自己生日快到了,但他也知道爸爸經常出差,所以想要確定爸爸是不是能陪他一起過生日,因此才會一直糾結於要看那本過生日的繪本。


愛孩子,就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

知道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就很容易解決了。於是老公向七寶保證,七寶過生日時爸爸媽媽一定都會陪七寶過,於是問題就被這麼一個承諾化解了,七寶於是開開心心的和爸爸一起看起其他繪本。

小孩子特別是學齡前孩子,由於他們的理性腦發育不完善,導致他們沒辦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為,很多時候其實沒辦法正確的表達出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就比如像七寶這樣的,他其實是想要確定爸爸是否會陪他一起過生日,但他也不知道如何表達,剛好有這樣一本繪本,於是就一直反反覆覆的通過讀那本繪本企圖讓爸爸明白他的心思。

還有很多類似這樣的行為,比如說孩子在大哭,媽媽想要去安慰,結果孩子更加大聲的哭著讓媽媽走開。很多媽媽肯定都有這樣的經歷,如果在這個時候自己直接走開,那麼孩子將會哭的更歡,但如果一直呆在孩子身邊,那孩子也會不停的讓媽媽走開。這種時候媽媽往往會陷入兩難的境地,到底是陪著還是走開呢。


愛孩子,就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

其實,孩子讓媽媽走,是因為他真的很難過很傷心,不論此時他是哭鬧還是說氣話,他其實只是在向媽媽傳達他糟糕的情緒,內心也不是真的希望媽媽走開,更多時候孩子內心都是希望媽媽能陪著自己。因此,此時最好的做法不是轉身走開,而是留下來陪著孩子。

如果孩子對於媽媽留下來反應很激烈,那麼,媽媽也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傷心/生氣,如果你需要媽媽陪著你,你就叫媽媽,媽媽一直就在你門外陪著你”。媽媽這樣做,是讓孩子知道媽媽會一直陪著他,不論他現在是否需要。有時候這種退一步的做法也會比一直陪在孩子身邊要好一點,畢竟孩子也需要一個肆無忌憚的讓情緒發洩的機會,特別是對於大一點的孩子而言。


愛孩子,就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

柒七相信,大多數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柒七也相信,大多數父母常常會對孩子失去耐心,特別是在孩子哭鬧,表現的十分“熊”的時候。但大多數父母可能不知道,孩子“熊”,哭鬧的背後往往是他們在向父母求助。

比如說,孩子玩積木玩不好,一生氣就扔了積木,媽媽看到了,於是過來說“你怎麼能扔積木,積木是用來搭的,你這樣子怎麼能好好玩。”或者能看到孩子搭不好積木而沮喪的父母可能會說“我知道你搭不好積木,但你扔了積木就能搭好了嗎?要多練習才能搭的越來越好,你要不要再試一次?”

其實很多父母明白孩子玩不好玩具背後的沮喪、受挫的心情,但還是在第一時間教育孩子,生怕因為沒有第一時間教育孩子而錯過了教育的機會。殊不知,當孩子被負面情緒籠罩時,管理學習、邏輯思維能力的大腦皮層是關閉的,也就是孩子那個時候是不會進行主動學習的。


愛孩子,就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曾說過,孩子只有感覺更好時才會表現的更好。孩子行為越乖張的時候反而是最需要愛的時候,這話聽著像雞湯,但卻是事實,因此當孩子開始有很“熊”的行為表現時,家長不妨先放一放想要教育孩子的心,緩一緩,仔細觀察觀察孩子到底是怎麼了。有必要的話先接納孩子得到情緒,告訴孩子無論他有什麼情緒都可以在媽媽這裡發洩出來,等孩子情緒平靜了,然後再來限制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一開始就直接進入說教模式。


愛孩子,就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

父母們往往容易高估教育的力量而低估了愛的力量,孩子只有受到父母的愛的滋潤,內心是充盈時,才會在行動上有所改變。

願每個孩子都擁有父母正確的愛。


愛孩子,就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



柒七,座標杭州,現全職媽媽。七寶,29周的早產兒寶寶,現能吃能睡的健康男寶。這裡分享柒七自己的育兒經歷,也有柒七的學習心得,更有柒七時不時的叨叨叨,還有自己帶娃的實操經驗和方法。


更多走心好文,點擊紅色關注查看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