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PDCA,你還學什麼高效工作?

上世紀80年代,日本豐田公司憑藉美國高管戴明先生的PDCA工作法,一舉成為全球汽車巨頭,PDCA工作法也從此風靡全球。

簡單來說,PDCA工作法是一套完整的任務實施循環,從任務制定到執行反饋,有序而高效。

P——Plan(計劃)

包括方針和目標的確定,以及活動規劃的制定。

D——Do(執行)

根據已知的信息,設計具體的方法、方案和計劃佈局;再根據設計和佈局,進行具體運作,實現計劃中的內容。

C——Check(檢查)

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分清哪些對了,哪些錯了,明確效果,找出問題。

A——Action(處理)

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對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並予以標準化;對於失敗的教訓也要總結,引起重視。對於沒有解決的問題,應提交給下一個PDCA循環中去解決。


不知道PDCA,你還學什麼高效工作?


舉個例子,如果你需要在部門內部組織一次小規模的培訓,那麼計劃P指的就是培訓時間、培訓場地、參與人員和培訓內容等。光知道這些還不夠,你還需要在計劃中加入一些細節,比如需要提前多久進行通知,會場內是否需要投影設備等。

高效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列出儘可能完善的工作計劃,作為下一步行動的指導。

只有計劃不執行,無異於紙上談兵。在列出計劃後,你就需要對照著任務清單一步步執行。執行過程中難免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狀況,而面對這些突發事件,就需要你遵循工作目標重新調整計劃,排除萬難靠近目標。

比如,公司裡唯一一個大小合適的會議室已經被提前預定了,此時計劃難以推進,你該怎麼辦?僵在原地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此時就需要急中生智,積極尋找解決方案。有了,到樓下咖啡廳開會,或者延遲一小時再開會,這些不都是可行的解決辦法嗎?

高效工作的第二步,就是在認真執行計劃的工作中,積極應對突發狀況。

普通人在執行過後就草草收尾,白白浪費了一次積累經驗的大好機會。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即便是順利完成的工作,也一定有值得總結和提升的地方。

比如培訓雖然順利完成了,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記住了呢?是否需要把培訓內容整理成文字版分發給大家呢?另外,在這一次預定會議室的環節出現的問題,下一次該如何避免?是不是需要提前進行籌備?

高效工作的第三步,就是在任務完成後進行檢查,回顧反思,總結經驗。

PDCA工作法的最後一步,就是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處理,提煉出一套完善的執行方案,並帶入下一輪工作中。

比如,在總結完本次培訓組織中的經驗、教訓之後,就可以整理出一套培訓管理流程,詳細地列出籌備一場培訓需要注意的問題。在下一場培訓開始前,我們就可以搬出這套流程,對照上面的步驟來安排工作。

高效工作的第四步,就是提煉出一套值得傳承的工作方案,帶入下一輪PDCA中。

PDCA工作法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並不是將我們的日常工作拆成凌亂的碎片,而是像鏈條一樣,一環套一環,為你構建出一套成熟的個人工作體系。

不僅如此,PDCA工作法還適用於團隊工作,甚至是公司管理。正如前文提到的豐田公司一樣,通過科學的任務管理思路,提升整個體制的工作效率。

通過PDCA工作法,我們就能儘可能避免重複犯錯,持續地穩步提升!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