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視孟達被司馬懿吃掉,諸葛亮只是動作遲緩?更嚴重是戰略上短視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曾經有一次非常重要的實現“東西並進”的機遇,可惜被諸葛亮錯過了,充分暴露了諸葛亮在戰略、戰術層面的不足。這個機遇就是,孟達來降。

坐視孟達被司馬懿吃掉,諸葛亮只是動作遲緩?更嚴重是戰略上短視

新城太守孟達

再獲新城郡,可以重圓“隆中對”之夢

孟達,就是那個和劉封一起拒絕援救關二爺的孟達。關二爺死後,他索性投降了曹魏。曹丕對他很不錯,讓他擔任新城太守(由“東三郡”上庸、 房陵、西城合併而成)。曹丕死後,孟達感覺自己沒了靠山,將不容於曹魏,所以他又圖謀重新投奔蜀漢。

如果蜀漢重新取得上庸,將使蜀漢再次獲得從東線攻擊曹魏的“橋頭堡”,恢復《隆中對》所說東西兩路攻擊曹魏的可能性。

而且,既然司馬懿從宛城只用八天就趕到上庸,那麼反之如果蜀漢從上庸出兵,八天也能趕到宛城。宛城離許昌不遠,進逼宛城,就會震動許昌。所以上庸對曹魏腹地的威脅是很大的。

坐視孟達被司馬懿吃掉,諸葛亮只是動作遲緩?更嚴重是戰略上短視

新城郡由“東三郡”合併而成,地處魏蜀吳交界

無視戰略局勢變化,不願影響西出祁山

但是諸葛亮在對待孟達投降的問題,始終動作遲緩,既不派人,也不派兵。只是多次給孟達寫信,要求他儘快舉事。

對於諸葛亮的這種反應,後人多用諸葛亮還懷疑孟達投降的誠心來解釋。但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對新城郡(上庸)作為戰略楔子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他當時一門心思在準備第一次北伐西出祁山。

孟達來降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間前後只差幾個月。《資治通鑑》記載,孟達的上庸被司馬懿攻破是228年正月,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緊隨其後的228年春天。那麼當孟達和諸葛亮溝通投降事宜的時候,應該是在227年的冬天,那時候諸葛亮肯定已經著手準備北伐了。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顯然不願意為了孟達而調整自己整個的軍事部署,遲遲不派兵增援孟達,就不難理解了。

可惜,諸葛亮沒想到的是,孟達來降,蜀漢得到的不是簡單的一個郡,而是得到了一個可以直接進攻曹魏的戰略區域,一個對曹魏腹地威脅很大的楔子陣地。從長遠看,取得新城郡,遠比取得隴右的一些地盤更有戰略意義。

坐視孟達被司馬懿吃掉,諸葛亮只是動作遲緩?更嚴重是戰略上短視

諸葛亮一心北伐,克復中原

戰術上也沒有預料到司馬懿的“閃電戰”

除了戰略上的不足外,在戰術上,也充分體現了諸葛亮的不足。

孟達沒有想到司馬懿會從宛城直接出兵(按規定應先請示洛陽)。孟達在給諸葛亮的書信中說,“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

其實何止孟達沒想到,諸葛亮也沒想到司馬懿會單兵突進,“閃擊”新城,因此事先沒有任何部署,沒有給到孟達任何有效的支援。

直到司馬懿兵臨城下,諸葛亮才往西城安橋派兵,試圖營救孟達。但估計兵力也不是很充足,被老辣的司馬懿“分諸將距之”(《晉書》)。

上庸三面環水,又地處山區,按理應該是非常易守難攻的。可孟達最後只堅持了16天,就被司馬懿打敗了。雖然說直接起因是孟達的外甥鄧賢等叛變,但得不到背後蜀漢有力的支持,讓鄧賢等人覺得困守孤城無望也是重要原因。

坐視孟達被司馬懿吃掉,諸葛亮只是動作遲緩?更嚴重是戰略上短視

處理孟達事件中,司馬懿完勝諸葛亮

摸金校尉曰:

從處理孟達投降這件事上看,司馬懿的表現完勝諸葛亮。

一、充分重視新城郡的重要性,接到申儀(當地大族、魏興郡太守)的舉報,對孟達果斷採取措施。

二、打破常規,採用非常手段,不等朝廷批覆,直接從宛城出兵,比孟達預計早一個多月到達上庸。

三、城池攻堅戰能力強。上庸不是一座小城,在孟達多年經營下,防守指數不低,居然守不住16天。而諸葛亮在攻城上,始終存在短板,第一次北伐拿不下上邽,第二次北伐拿不下陳倉。兩者相比,差距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