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荊州危機時,劉備回防漢中,同意各分三郡,其實是吃了大虧

215年,孫劉之間發生第一次荊州危機。呂蒙奪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率五萬主力從益州增援公安,然後關羽率兵三萬進抵益陽,一場大戰一觸即發。可就在此時,傳來曹操進攻漢中張魯的消息,劉備擔心後方有危險,回防漢中,並與東吳妥協,以湘水為界,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歸東吳,南郡、 武陵、 零陵三郡歸劉備。這樣的結果,看上去化干戈為玉帛,孫劉各取所需,但對劉備來說,其實是吃了一個大虧。

第一次荊州危機時,劉備回防漢中,同意各分三郡,其實是吃了大虧

荊州各郡歸屬變更圖

即使曹操攻下漢中,也未必能攻入西川

當時漢中(東川)還在張魯手裡,曹操是來打張魯,而不是打劉備。劉備擔心張魯抵擋不住曹操,曹操會乘勢南下,侵入西川,所以才回防漢中。

其實,張魯並不那麼好打,《三國志張魯傳》記載,曹張兩軍在陽平關相持了很久,曹操都幾乎要退兵了,因為一群野鹿衝進張魯軍的營盤,守軍陣腳大亂,曹軍這才乘機取勝。

更何況,就算曹操拿下漢中,暫時也不會對劉備的西川形成致命危險,畢竟東川和西川之間還有劍閣天險。若干年後,鍾會的滅蜀大軍就被姜維擋在劍閣面前一籌莫展。

所以,劉備本沒必要急吼吼趕回漢中去。

第一次荊州危機時,劉備回防漢中,同意各分三郡,其實是吃了大虧

劉備選擇回防漢中,平分荊州

東吳的要價其實偏高了

東吳當初借給劉備的,只有江陵、公安及附近區域,連半個郡都不到。這次平分荊州,東吳實際要回去兩個郡,而且是兩個不直接面對曹魏威脅的郡(長沙、桂陽,江夏本來就在東吳手裡)。

對於東吳偏高的要價,劉備願意答應,究其根本,還是劉備更看重漢中的重要性。在劉備的頭腦裡,非常想效仿漢高祖的道路,從漢中出關中,然後一舉奪取天下。後來,他在南鄭稱漢中王,而不是在成都稱蜀王,也是想學漢高祖。

如果劉備對漢中採取守勢,當時他完全有能力和孫權狠狠地幹一架。在冷兵器時代,土地和人口是最重要的資源,劉備本來地盤就小,再給割去兩個郡,確實損失不小。

而且打完了之後,孫劉就一定不能再聯合了?也不一定,孫權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如果曹魏的威脅再次襲來,他也可能和劉備再次聯合。

第一次荊州危機時,劉備回防漢中,同意各分三郡,其實是吃了大虧

孫權在荊州初嘗小勝,收回長沙、桂陽兩個郡

劉備得到了漢中,也沒啥大好處

結束第一次荊州危機之後,從215年到219年,劉備一直在想辦法得到漢中。終於在219年,黃忠幹掉了夏侯淵,曹魏全面撤軍。

但是曹魏的撤軍並不是潰逃,而是有計劃、有組織的撤退,將漢中八萬多戶全部遷走,留了一個“空漢中”給劉備。

對於蜀漢來說,得到漢中雖然多了一道地勢屏障,對防守有利,但要進入關中仍然道路艱難,對進攻並無太多益處,對實力增長更沒幫助(一個“空漢中”)。當年漢高祖打敗三秦,主要是利用了事出突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才取得成功。蜀漢與曹魏已經常年處於軍事對立狀態,很難做到突發制人了。

而且在爭奪漢中的四年多時間裡,頭號軍事軍師法正(諸葛亮只是行政軍師)、黃忠先後去世,吳蘭、雷銅陣亡,對蜀漢勢力也有不小的影響。

所以劉備回防漢中,接受平分荊州,其實是吃了一個大虧。

第一次荊州危機時,劉備回防漢中,同意各分三郡,其實是吃了大虧

諸葛亮《隆中對》犯了分散兵力的大忌

如果劉備在西川邊境採取守勢,集中優勢兵力在荊州,先守住荊州原有地盤,再圖謀逐漸擴大,和曹魏、孫權爭奪天下,勝負未可知。而且如果真的和孫權在第一次荊州危機中翻了臉,蜀漢在第二次荊州危機時也就不會吃那麼大的虧了。

一直覺得諸葛亮《隆中對》有點問題,蜀漢本來實力就不如曹魏,還要分益州、荊州兩路出擊,這樣不是更加分散兵力嗎?難道作為弱勢的一方,不應該是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積小勝為大勝嗎?可惜,劉備沒有把毛主席的著作學好,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