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0万中小学生必懂的“冷”知识:那些“非遗”故事!

温馨提示:

如果您喜欢本文,请您转发本文章,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非遗视野!

4800万中小学生必懂的“冷”知识:那些“非遗”故事!

罗卷戏演出

罗卷戏的表演风格独具河南特色,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四生、四旦、四净、两丑的行当规模,。罗戏以武打戏为主,其粗狂、奔放、真实的演唱风格配以真刀真枪的武术动作吸引观众,演唱时具有“真腔吐字,假音甩腔”的特点。而且歌词由于使用当地的方言演唱,通俗易懂却又不乏寓意深刻,有着浓重的乡土气息,深受观众喜爱。卷戏则以文戏为主,戏文词格规整押韵,朗朗上口,唱腔旋律也接近当地民间语音节奏。剧目内容多以讲唱历史典故或公子小姐的爱情故事为主。由于罗卷戏艺人基本上都采用大本嗓演唱,造成音域较低,因此艺人们采用真声唱中低音,假声唱高音的方法。

4800万中小学生必懂的“冷”知识:那些“非遗”故事!

罗卷戏演出

罗卷戏的伴奏也较为独特,基本上以打击乐为主,并没有弓弦乐器,后来才加入一些二胡、板胡、曲胡等弓弦乐器。罗卷戏的传统伴奏乐器分为两类,一类是罗戏伴奏乐器,一类是卷戏伴奏乐器。卷戏的主奏乐器是小唢呐,小唢呐俗称小笛子,卷戏文场乐队的组成是:卷戏笛(唢呐)一件、卷戏笙两件,有时也配有竹笛;卷戏武场乐队的组成是:鼓板、大锣、二锣、手镲、梆子。罗戏的主奏乐器是大唢呐,罗戏文场乐队的组成是:罗戏笛(唢呐)一支、罗戏笙两件、竹笛一支、尖子号两杆;罗戏武场乐队的组成是: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大铙、手钹、梆子、大排鼓两面。乐队的伴奏都是采用“包尾不包头”的方式,一般只在演员开口演唱时即停奏,待到唱腔句子落音时再进入。罗卷戏常用的锣鼓点有〔加官帽子〕、〔伸头燕子〕、〔出头鳖〕〔水子鱼〕、〔出头鳖〕、〔快乱锤〕、〔慢乱锤〕、〔九锤头〕、〔五锤头〕、〔一锤〕等。罗卷戏常用的唢呐牌有〔游场〕、〔普天乐〕、〔闹元宵〕、〔哭嗦罗〕、〔柳青娘〕、〔肚疼歌〕、〔叽叽咕〕以及〔开场〕、〔尾声〕〔打莲花〕〔闹元宵〕等。

4800万中小学生必懂的“冷”知识:那些“非遗”故事!

罗卷戏演出

罗卷戏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在唱词内容上记录着许多历史典故、名人事迹等,为还原当时的情况提供史料依据,且唱词文言优美、讲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又因其本身吸收了民间歌曲、小调、戏曲声腔等,可以为研究其他艺术形式提供可参考的资料。同时作为曾经的“百戏之祖”,其唱腔、曲牌、锣鼓点等可以为其他戏曲剧种借鉴吸收,具有较高实践价值。

4800万中小学生必懂的“冷”知识:那些“非遗”故事!

罗卷戏演出

4800万中小学生必懂的“冷”知识:那些“非遗”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