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铜器”这些“非遗”您知道吗?(一)

2014年11月,“大铜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铜器”这些“非遗”您知道吗?(一)

大铜器是中国古代传统民间艺术之珍品,是北方地区传统打击乐种的典型代表,是世界上最响亮的打击乐器和乐器最多的打击乐种。主要分布在河南省西平县,辐射到遂平县、襄城县、禹州市、宝丰县、汝州市等周边县市。郏县铜器始于三国时期,曹操指挥襄阳之战大胜后命宫中乐师、工匠制造了铜制器皿,并创作出了以各个战役而命名的曲牌,如:“得胜鼓”、“呼雷炮”、“五虎下西川”等。此后传入民间,多用于求神、祭天、唤雨、驱邪消灾、节日庆典等大型活动仪式。

“大铜器”这些“非遗”您知道吗?(一)

西平县民间大铜器历史悠久流传广泛,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素有“城东喇叭、城西铜器”之说,全县80%的自然村都有铜乐队,是群众参与最广泛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西平民间大铜器是一种独具风格的闹年器乐。

西平大铜器从传承谱系记载来看,至少也有300多年历史,西平县民国县志《风俗篇》曾有“古已有之”的记载。西平大铜器与本地闹年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群体参与、世代相传。尤其是它至今还保留了100多支传统曲牌,这些曲牌有的还有一定内容的意境和故事情节,加之其与舞蹈的对演和撂铙镲等绝技的展示,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特点,不但在我省有一定影响,在中原地区也有着一定的代表性,是非常值得保护和传承的优秀传统民间文化。

“大铜器”这些“非遗”您知道吗?(一)

遂平县的大铜器传承谱系来考证,流行于该县的大铜器至少也已有300年历史,其多个乡镇几乎村村都有传统的铜器队,长期以来,世代相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遂平县的大铜器依据世传曲谱,一直保持着自身的传统风格,且有着一定的舞蹈性和不同场合的适应能力,在我省民间大铜器中独具特色并且富有很强的视听感和欣赏性。对遂平县的大铜器加强保护和传承普及,必将为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铜器”这些“非遗”您知道吗?(一)

河南西平《大铜器》是十多件大小锣、鼓、铙、镲配合敲打起舞,气势非凡,还能通过抑扬顿挫的乐音和舞者的神情动态表现一定内容。如表演“孙悟空大闹天空”,当击铙挥舞至高潮时,数名持铙者同时将十几面十多斤重的大铙抛向高空,又同时接住,其精湛的技艺,为人们赞叹不已。

“大铜器”这些“非遗”您知道吗?(一)

西平县《大铜器》所用器乐一般有大鼓、大铙、大镲、边鼓等,演奏人员15——50人不等,演奏起来音乐洪亮,形象生动鲜明,丰富多彩,演奏技巧性强且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深受群众喜爱群众喜爱。

河南省西平县芦庙乡高槐树村是一个有1000多口人的村庄,村庄有一半以上的人爱打大铜器和表演传统民间舞蹈。该村庄的大铜器有上千年的历史,表演乐器有大铙、大钹、中钹、小钹、大锣、中锣、小锣,还有大鼓和小鼓,演奏时由一人持边鼓用体语指挥。表演场面宏大,演奏起来如凤鸣龙吟、虎啸狮吼,排山倒海、震天动地。

该村青年艺术家刘青云现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