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遼西之旅(2)——哈爾套大集

第二站 遼西小鎮名聲大--哈爾套

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

哈爾套街景

哈爾套鎮是蒙漢雜居的遼西小鎮,地處遼西交通要道101國道上,距彰武縣幾十里路,是歷史上的遼西商旅重鎮。

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

哈爾套鎮位置示意圖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養息牧牧場地方已有村屯84個。哈爾套街成為境內貿易中心。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初一,試用知縣周士藻(字壽臣)向朝廷請奏:“養息牧地方,東距康平縣,西極哈爾套街,南抵彰武臺門,北界內蒙古。自招墾後,人煙湊集。二十六年曾奏添通判,未奉部覆。惟通判非知府所轄,擬改為縣治,名曰彰武縣。設知縣一員、巡檢管典史事一員。”

哈爾套街通往新民府大路上的一個僅有二三戶人家的小屯橫道子村,修建彰武縣衙門,並在哈爾套街添設縣承,建立分防衙門。

但真正讓哈爾套名聲海內的還是70年代的著名的“哈爾套大集”,印象中的趕“哈爾套大集”就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奶奶喂的一口肥豬被大隊強行拉到大集交到供銷社,那年沒吃到殺豬菜。

事情的原委大致是這樣的(來源於《歷史上的哈爾套大集》):

1974年初,已經調到中央工作,擔任主管農業的領導人的陳永貴來到遼寧。宣傳、推廣大寨人艱苦創業、大幹快上的好經驗,以推動和促進遼寧省農業學大寨工作的展開。

陳永貴遼寧一看這裡的農民一到冬天就“貓冬”,沒有事情的時候就到集市上去轉一轉。他認為“貓冬”和集市,都不好,會降低農民的社會主義覺悟,這兩樣東西都要消除。他說:“搞社會主義,夏季能搞,冬季更能搞,為什麼要夏季搞社會主義,冬天給他時間去搞資本主義呢?”他把自己的這個看法和毛遠新講了,毛遠新非常贊成,要陳永貴在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講一講。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在會上足足講了三個小時,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冬閒’變成‘冬忙’暱?這裡不僅僅是一個閒和忙的問題,其實有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鬥爭問題”,“也就是革命不革命的問題”。

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

陳永貴和郭鳳蓮

陳永貴講完後,毛遠新立即抓落實陳永貴講話的工作。1974年12月初,他到了遼寧彰武縣,聽彰武縣和阜新市領導的工作彙報。把哈爾套當作自己的“點”把這個“點”抓起來。把哈爾套變為“典型”。毛遠新於1974年12月3日來到哈爾套敖漢大隊。他下車後,發現這裡的社員們沒有去修梯田,而是在打石頭,打機井,他強令社員們停工停活,上山修梯田,他把打石頭和打機井的事情和京劇《杜鵑山》的情節胡亂聯繫起來,說:你們去打石頭,打機井,就是“落下紅旗摘下袖標”的“溫其久式的人物”。

12月4日一早,哈爾套公社敖漢大隊按照毛遠新的指示,出動了100多名勞力上山修梯田。當時,地凍得硬梆梆,事先又沒準備,社員們只好費勁巴力地砸開一尺多厚的凍土,掏洞取土培壕埂。兩個多小時後,毛遠新坐來了。當他路過一塊高梁茬地塊時,大聲責問大隊幹部:“這苞米怎麼種的這麼密呀?”大隊党支書張殿文解釋說“這不是苞米茬,是晉雜王高粱茬”。毛遠新又訓斥張殿文“高粱為什麼種得這樣稀?”

,毛遠新大衣未脫,手套沒摘,戴著大口罩搬了兩塊凍土,拍了幾張照,報紙、電臺作了宣傳。說:毛遠新在敖漢大隊砸開了這裡的“貓冬”蓋子,百畝梯田他刨了第一鎬。為了永久紀念毛遠新的“豐功偉績”,還在這裡豎起一塊紀念碑。

1974年12月28日,《遼寧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報道說:哈爾套公社敖漢大隊的幹部群眾在省委領導同志(其實就是毛遠新)的指導和帶領下,率先在新武縣砸開“貓冬”蓋子,正以重新安排河山的雄心壯志,無堅不摧的戰鬥精神,冒著嚴寒繼續搶修水平梯田的動人景象。現在,這裡到處紅旗招展,歌聲激盪,人們頭上冒著熱汗,掄起十多磅重的大錘,鑿開了近一米深的凍土層,修起了一片片平展展的梯田。半個月來,全大隊參加農田基本建設的勞力一增再增,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是,隔了一段時間,在哈爾套農田基本建設工地上千活的人數少了。

公社黨委彙報了四個原因,其中談到有少數社員跑市場賣黃煙去了。當時公社黨委表示:“對於個別熱衷於跑市場而不參加勞動的社員,我們要加強教育。社員自產的黃煙,我們準備做好動員,賣給國家。歷年我們都是這樣搞的。”強令柳樹大隊要在30日那天,組織社員向供銷社賣黃煙。

30日上午,柳樹大隊男女老少三百多人,敲鑼打鼓,排著隊,挑著煙,進行了趕“大集”的表演。這是毛遠新親自抓的第一次“趕大集”。

31日下午,毛遠新召集哈爾套公社幹部開會,要求認真組織社員收聽元旦社論,並要求“學社論,見行動”。報道:31日晚,哈爾套公社10000多名貧下中農社員懷著激動心情,認真收聽了元旦社論的廣播,聯繫現實和歷史的階級鬥爭實踐,連夜進行學習和討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極端重要性。

大隊黨支部委員畢學忠首先向自己的錯誤思想“開刀”,帶頭革命。他說:“我一定要和私有觀念徹底決裂,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先鋒戰士”。他帶頭把準備拿到自由市場高價出賣的黃煙全部賣給了國家。在大隊幹部的帶動下,社員們也紛紛表示:要與資本主義一刀兩斷,投身到大幹社會主義中來。

哈爾套等大隊的社員收聽元旦社論廣播後,聯繫實際,以“一擔黃煙往哪送?”“一條席子賣給誰?”為題展開大討論。通過學習討論,社員們提高了認識,都表示要把這些農副產品賣給供銷社。

1975年元旦早晨進行了第二次趕“大集”的表演。這一天上午8點開始,哈爾套公社的各個村莊和街道上,出現了激動人心的情景:社員們把自產的黃煙、大蔥、席、簾等農副產品,背的背,挑的挑,扛的扛,抬的抬,敲鑼打鼓,高呼“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大批資本主義,大幹社會主義”等口號,送到供銷社的採購站。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天,社員們總共向國家交售了1900多斤黃煙、3100多斤大蔥和一大批其他農副產品。

1975年1月2日,又召集80多名工作隊員和20多名社直機關幹部開會,宣佈“5日還要繼續趕一個全公社的大集”,強調這次“大集”人要多、東西要多,並提出以人包隊,到炕頭動員;趕集時,黨員幹部要帶頭,群眾不能空手。公社在5日那天出100輛大車到縣裡拉化肥、種子和排灌設備,100輛大車上還要坐100個學生,每個學生手裡要舉一個標語字,以顯示“工支農”的盛況。規定:大車不許少一輛,化肥不許少一兩,種子不許少一斤,時間不許晚一分。

5日,遼寧省、市(地、盟)、縣三級幹部雲集哈爾套。中共遼寧省委在這裡召開現場會議,介紹哈爾套公社經驗。

當年《遼寧日報》的報道:上午8點,一輛宣傳車在前頭開路,公社黨委書記那順扛著豬肉走在前頭,他的老伴領著戴著紅花、背行李的女兒跟在後面,公社一名副書記和一名常委抬著一口豬,尾隨其後。各大隊社員群眾緊隨其後,從四面八方浩浩蕩蕩趕到哈爾套街,參加“社會主義大集”。一時間鑼鼓聲喧天、鞭炮聲、口號聲、歌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人們喜笑顏開,把自家的農副產品交售給供銷社,供銷社收購社員群眾交售的各種農副產品,並向生產隊及社員群眾銷售生產、生活資料,市場上購銷兩旺,一派繁榮景象。在集市上,公社和各大隊的業餘文藝宣傳隊,還演出了各種文藝節目,宣傳新人新事新風尚。在這種集市上,還有城市工廠組織的各種支援農業的活動。人們在這裡看到的是工農聯盟、城鄉交流的生動景象,聽到的是社會主義的道理和學習大寨,抓革命、促生產的先進事蹟。他們高興地說,“趕社會主義大集,越趕對資本主義越恨,心和社會主義貼得越緊。”

趕“哈爾套大集”時,由開始的鳴鞭放炮,敲鑼打鼓,扭秧歌、踩高蹺,發展到由宣傳車引路,有“前導隊”,不同內容的“方隊”,不同形式的“秧歌隊”、“高蹺隊”、“武術隊”,各種造型的宣傳車(用汽車或拖拉機裝成);入場式由開始時的四面八方進入,發展到各路縱隊沿著一個方向遊行示威,叫做“顯示力量”。

集市上,不僅社員群眾向供銷社交售農副產品,供銷社向社員出售各種農具和其他日用品:而且,公社、大隊的業餘文藝宣傳隊,還要演出各種文藝節目,“宣傳新人新事新風貌。後來,“大集”必須要有遊鬥“走資派”和“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社員群眾”這個“節目”,而且成了“保留節目”。

1975年2月5日一次大集,就從市、縣調來15000斤魚、16000斤白菜。為了顯示“購銷兩旺”,每次大集都動員市、縣商業部門組織上百人帶著商品,前來擺攤售貨。

彰武縣大德公社1976年7月12日一次大集,全公社就從外地高價買回雞蛋1050斤。社員譏諷說:“要趕社會主義大集,先得趕資本主義小集。”

1975年一年,全縣24個公社先後趕了105次“大集”。

1976年4月,文化部組織人馬開赴哈爾套,拍“哈爾套大集”的電影。“哈爾套大集”彩色紀錄片就拍攝完成,當月就在全國各地上映。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社會主義新生事物”《社會主義大集》。“哈爾套大集”成為毛遠新“限制資產階級法權”的傑作,作為社會主義的“新生事物”流向全國,也引來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的幹部去哈爾套“取經”。

(以下“哈爾套大集”圖片全部來源於“7788.com”網站的“藏來藏網”收藏之老照片)

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
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
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
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
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
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
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
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
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
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穿越千年辽西之旅(2)——哈尔套大集

附錄:

社會主義大集好處就是多—彰武縣哈爾套公社社會主義大集的調查

哈爾套公社僻在遼寧的西北一隅。這裡土地瘩薄,氣候乾旱,過去打糧很少。卻因它是阜新、彰武和吉林庫倫旗之間的一個交通要道,集市貿易一向很興旺。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幾經改造,但資本主義的自由貿易、自由競爭、自由價格還是佔著統治地位。投機倒把分子到集市上倒買倒賣,弄虛作假,圖謀暴利。這種舊集市的自發資本主義傾向,嚴重腐蝕著人們的靈魂,誘惑一部分“小生產”走資本主義邪路。工商管理部門派人去攆、堵、抓、罰都不見效果。舊集市的資本主義氾濫,不僅影響了農業學大寨的前進步伐,造成“十年學大寨,面貌沒改變”,更主要的是,給新的資產階級產生提供了土壤和條件,如不徹底改造,資本主義復辟就會從這裡打開缺口。

一九七四年冬,這個公社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針對農田基本建設為什麼搞不起來,進行路線分析,經過調查發現,集市上的資本主義傾向,樁樁件件都和公社黨委班子緊緊聯繫著。社員種黃煙賣高價,編席關搞單幹,擴大自留地,發展商品生產,生產隊搞自由種植,衝擊國家計劃,這些都是誰開的綠燈?都是誰帶的頭?“房簷上的冰溜一一根在上頭。”要堵死社會上的資本主義,必須肅清領導班子內的修正主義影響。從此公社黨委以階級鬥爭為綱,首先在班子內部開展了兩條道路、兩種思想的鬥爭。幹部自覺革命,向修正主義“開刀”,做到刀刀“見血”。領導班子的思想革命化,帶動了廣大黨員和社員群眾的思想革命化。公社黨委因勢利導,組織幹部、群眾大批農村集市貿易中的資本主義傾向,同時,進行深入細緻的政治思想工作,著手組織社會主義大集。他們動員社員把準備趕集的個人農副產品,挑擔提籃,或者由生產隊趕著大馬車,送到社會主義大集上去,賣給國家。

哈爾套公社社會主義大集這一新生事物的出現,是一場深刻的社會主義革命,它一出現,就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著革命形勢蓬勃發展。短短的一年時間,哈爾套公社便形成了“千社會主義光榮,搞資本主義可恥”的革命風氣,出現了農業學大寨的新局面,取得了人變、地變、產量變的可喜成果。廣大貧下中農高興地說:“社會主義大集好處就是多。”

一、社會主義大集教育了農民,改造了小生產。

列寧指出:“小生產是經常地、每日每時地、自發地和大批地產生著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毛主席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也指出:“這種人發財觀念極重,對趙公元帥禮拜最勤”,目前,我國廣大農民雖然掙脫了私有制的鎖鏈,走上了人民公社化的道路,但由於個體私有制的殘餘還沒有被徹底消滅,它還不可避免地保留著小生產的特點。特別是一部分私有觀念比較嚴重的農民,還有著強烈的發家致富的慾望,一有機會,他們就想走個人發家致富的道路,因此,社會主義時期農村的兩條道路鬥爭一直是很激烈的。哈爾套有那種舊集市,小生產便乘虛而入,一些人把自留地當作搖錢樹、聚寶盆,把發展家庭副業,看作是撈取“外快”搞個人致富的坦途。當時流行的說法是什麼“搞點小自由,吃穿不發愁。” “編席是朵花,誰編誰發家。”這些人一腳在裡,一腳在外,“吃糧靠集體,花錢靠自己。”把集體經濟作為搞投機的墊腳石。但是,自從社會主義大集創辦以來,社員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每次大集之前,隊隊戶戶都學習馬列主義,批判資本主義,領導還作很多耐心細緻的政治思想工作,討論自用有餘的農副產品交給誰?搞資本主義自由貿易苦了誰等問題。社會主義大集一開,不僅大批農副產品紛紛登市,而且在開市期間演唱革命樣板戲等文藝節目,宣傳社會主義好人好事,批判黨內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資派鄧小平。組織一次社會主義大集,就是對社員進行一次社會主義教育。廣大農民真正懂得了資本主義的道路走不得,“只有杜會主義能夠救中國”。柳樹大隊一名貧農社員一度走上資本主義邪路,四次搞個人發家致富,合作化前,他把土改分得的土地,當作發家致富的資本,開粉房和豆腐房;合作化以後,粉房開不成了,他又養蜂賣蜜;養蜂受到了批判,就種黃煙,跑黑市;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一來,狠批了劉少奇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他不得不放下黃煙改種高粱。經過這麼多次衝擊,他的小生產思想還沒有改造好,一九七二年,他又在自留地上種黃煙,跑市場,賣高價。甚至在家中手把手地教他女兒看秤、算帳,替他趕集賣黃煙,腐蝕毒害下一代。創辦社會主義大集以來,社會主義正氣壓住了資本主義邪氣,使這名貧農社員的小生產思想,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在學習理論時,他聯繫自己的思想實際,深挖了頭腦中資本主義的根子,他深有感觸地說:“我每日每時往資本主義上奔,小生產幹不了社會主義,也進不了共產主義。”他下決心同資本主義一刀兩斷,把準備賣高價的黃煙全部賣給了國家,把多佔的自留地主動交給了集體,把好糞投給了生產隊。過去,這個公社是幹社會主義不香,搞資本主義不臭。現在倒過來了,社會主義香滿社,資本主義臭滿街。

二、社會主義大集促進了農業學大寨運動的開展,鞏固和發展了集體經濟。

農業學大寨是一場深刻的社會主義革命,也是一場偉大的改天換地的鬥爭。進行這樣一場艱鉅的鬥爭,不大批就不能實現大幹。過去,受舊集市的影響,這個公社的農業學大寨運動一直開展不起來,一些資本主義傾向嚴重的社員,“忙個人活打衝鋒,幹集體活磨洋工”,個別的甚至常年蹲集頭,搞倒賣,不務正業。他們不積極參加農業學大寨運動,卻熱衷於搞自留地和家庭副業。春、夏、秋三季忙著種、管、收,到了冬季,便四處外出去趕集。社隊搞農田基本建設,調動不出足夠的勞動力,有的出工不出力,“人在山上,心在集上”。有的社員著急地說:“只見山上紅旗飄,不見旗下掄大鎬。”一九七五年初,由於創辦了社會主義大集,堵住了小生產通向資本主義的渠道,給農業學大寨帶來了一片嶄新的面貌。全社搞農田基本建設的人從一干猛增到七千。廣大婦女走出家門鬧革命,給學大寨增添了生力軍。從來不出門的六、七十歲的老大娘,通過社會主義大集受到了教育,也參加了集體勞動。敖漢大隊六十七歲的林大娘,過去“搞副業為自己,趕小集入了迷。”現在“一心幹革命,揀糞為集體。”去年一個冬天,她為集體揀糞兩千多斤,一人帶動一片紅,全社七十多名六十歲以上的老大娘,在林大娘的帶動下,投身到大幹社會主義的行列。一九七五年哈爾套公社大批資本主義沒停,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沒停。一年來,全社共修梯田三萬二千畝,相當於前十年修梯田的十二倍,修建兩處大型引水上山工程,建成了“欺天井”“勝天池”,當年得到效益。一九七五年,糧食總產量比一九七四年增長百分之四十七,交售的商品糧比一九七四年增加一點六倍,過去全公社沒有一個糧食畝產進《綱要》的大隊,去年有兩個大隊過了黃河,兩個大隊跨進了《綱要》,第一次出現了畝產過“長江”,每人貢獻千斤糧的生產隊。

廣大貧下中農高興地說:“十年學大寨,唯有今年快”。貧下中農頌揚農業學大寨的巨大成

果,也是充分肯定社會主義大集的無比優越性。

三、社會主義大集活躍了城鄉物資交流,密切了城鄉關係,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

農村商業,是組織商品流通的一種經濟形式,也是連結城鄉經濟關係的紐帶,溝通工業和農業的橋樑。它要在“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總方針的指引下,根據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在促進工農業生產不斷髮展,組織人民經濟生活,以及進行意識形態的鬥爭等方面充分發揮無產階級專政工具的作用。可是由於舊集市的存在,價值規律盲目地、自發地起著作用,一些國家計劃收購的農副產品,如黃煙、鮮蛋、豬肉等相當大的部分從農村舊集市這條資本主義渠道流走了;一些投機倒把分子哄抬物價,製造混亂,或大搞長途販運,從中漁利;一些企事業、機關和團體單位,非法採購,破壞市場秩序。

從而嚴重地衝擊著國家收購計劃,結見,.;_滿足了一小部分人的需要,而使國家和大多數人的供應得不到保障。過去,哈爾套公社的鮮蛋收購計劃多年沒有完成,阻礙了城鄉交流,影響了城鄉關係,供銷社的職工走門串戶去說服動員,“跑斷了腿,磨破了嘴”任務還是完不成。

可是一九七五年創辦了社會主義大集,取消了資本主義氾濫的舊集市,社員思想大提高,愛國家的共產主義風格大發揚,自覺自願地把自用有餘的農副產品賣給國家,使哈爾套公社第一次完成了國家的收購計劃:在反擊右傾翻案風的鬥爭中,社會主義大集飛躍發展和完善,廣大社員的社會主義覺悟不斷提高,一九七六年的鮮蛋收購任務,僅僅用了二十八天就完成了。

供銷社的幹部和職工深有感觸地說:“過去不是哈爾套的豬不長肉,也不是哈爾套的雞不下蛋,關鍵在路線。路線對了頭,生產爭上游,城鄉得交流。”

四、社會主義大集限制了農村流通領域裡的資產階級法權,打擊了資本主義勢力,為逐步剷除李生資本主義和貨產階級的土攘,提供了新鮮經驗。

在舊集市上,由於價值規律的盲目作用,它不可避免地促使小生產向兩極分化。一些資本主義自發傾向嚴重的社員,靠種自留地,跑自由市場,。搞個人發家致富。哈爾套大隊第五生產隊一名社員,幾年來靠種自留地,跑集市,發展成了全大隊有名的富戶。一九七四年,他從自留地、自由市場得到的收入就佔總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二。黃花大隊一個搞小生產、跑集市出名的人物,一九七四年,總收入一千二百元,其中自留地和家庭副業佔百分之八十八,全家七口,只有一個強勞動力,但平均每人收入一百七十元,在全大隊也是突出的。

創辦社會主義大集以後,把社員農副產品納入社會主義的流通渠道,取消了自由價格,有效地限制了農村商品交換領域中的資產階級法權,打擊了資本主義自發勢力,取締了投機倒把活動,使廣大社員堅定地走社會主義的金光大道。這代表了廣大社員的心願,也完全符合社會主義發展的規律。

流通領域裡的革命,反過來又促進了生產領域裡的革命。創辦社會主義大集以來,哈爾套公社不但加強了集體經濟的計劃種植,社員個人的自留地也搞計劃種植。公社組織集體進行農副業生產,發展多種經營,把供給建立在集體經濟的基礎上,剷除舊集市貿易這塊產生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土壤。

現在,哈爾套公社廣大幹部和社員群眾,正在深入開展反擊右傾翻案風的鬥爭,他們聯繫實際,深入批鄧,決心同鄧小平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對著幹,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大集這一新生事物。

阜新市供銷社、遼大七三級聯合調查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