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王阳明》这篇剧评有两个可怕的观点

今晨上班路上看到一篇关于新编越剧《王阳明》的剧评《圣贤心境的戏剧呈现——绍百越剧观后》,文章的头尾各有两个观点,感觉还是挺可怕的。

因为这两个观点都不是单单对应这部戏而言的,所以完全可以抛开具体的这一部新编越剧来看。

1

越剧《王阳明》这篇剧评有两个可怕的观点

传统戏曲特点对观众的吸引要“无可厚非”地被现代剧场分散,而且这种“分散”还缺乏足够的探索。言外之意是鼓励继续朝这个方向深入地探索下去么?

戏曲的发展从来不拒绝吸收和借鉴,也从来没停滞过前进的思考与探索。但是,有的探索,尤其是违背戏曲自身艺术规律和本质的探索,早已被前辈如梅兰芳、杨小楼、程砚秋、余叔岩、盖叫天、周信芳、杨宝森、裘盛戎……探索过又扬弃过,所谓的现代剧场的优势即属此列。这种尚被当代新编戏狂轰滥炸地堆砌到舞台上,对演员及表演极尽淹没之能事的所谓的艺术创作,我觉得不仅不值得探索,而应明智地规避,大胆地放弃,小心翼翼地选择。

且不说现代剧场的优点有多少多高大多先进——若论舞台的先进性,那还是看看西方的音乐剧、话剧舞台——只说是这种“现代”对于戏曲“传统”带来的是锦上添花,还是落井下石。这里并不是让传统与现代对抗,而是如何吸收运用,至少“分散”演员中心,造成观众视觉转移的都不值得探索。我想,只有那种自己撑不住舞台的演员,才需要如此探索,哦,如此“分散”吧。

虽然这位剧评作者无意为舞台创作的哪一部分代言,但实际上,这句话十分明显的可怕之处,就是给除了演员以外的其他艺术创作者提供了理论保障,让各工种去大胆地分散角儿的魅力吧,给观众制作一个美轮美奂的舞台,视觉的盛宴,就是完全应该的。

戏曲进入某 一个时代之后,就不断地被强暴,而不是助长。前一步是弱化、取消角儿中心制,这一步是老子就是要来分散你的,那下一步会不会是演员要为编剧灯光造型服装检场……当然最大的导演服务啊?有可能。希望有一天,中国戏曲打造出如百老汇一般的品牌剧来,下一个百年都可以演这一出,哪怕它已经不是中国戏曲,但那也是具有强大的文化价值的。总比打着戏曲的幌子,卖现代剧场的票要好;也总比让具有艺术价值的演员为各种不合规律的创作背锅要好。

并没有小瞧百老汇式的创作,但悲观地认为,我们的戏曲舞台距离这种艺术形式,比距离中国传统戏曲更为遥远。

作者的这种“无可厚非”的可怕之处还在于“知行合一”。有做的,有说的,还有帮闲的,只是不管台上唱的。台下看的就更不要提了。提一句,那得先给观众分“层次”。

2

越剧《王阳明》这篇剧评有两个可怕的观点

给观众分出三六九等来的创作思想,存在于专业剧评人的脑子里可怕与否,姑且不论,如果存在于戏曲作品的创作团队的脑子里,那就太可怕了。

不要说戏曲了,就是唐诗宋词,也有白居易、柳永,所以不要用文学素养之高来为剧本雅不可赏找面子。有时候,面子没找回来,反倒是打脸了。

那种要来提升戏曲思想境界,或用戏曲提升他人思想境界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值得商榷的。不是说戏曲无“高台教化”的功能,而是说如果连观众都吸引不了,那最终是要教化剧场中的桌椅板凳茶壶盖么?

当然,按照这位作者的观众分层理论,理解起来有问题的那部分观众,就不要来受教了。那就奇怪了,那些理解起来没问题的观众是不是没必要进剧场受教了呢?如果进了剧场,是不是给他更多更纯粹的一些受教之外的戏曲艺术 本质之美的享受呢?

文末署名中有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那应该算是业内专家了。敏感一些讲,难道买票的时候会挂一牌子,上写着:不太懂王阳明思想的观众就别进剧场了。这样,好给懂得剧本思想的专家们多留些座位。

如果真是有这样的举动,我便佩服了。

观众进剧场不需要叩拜任何人。即便是王阳明。

观众要做的是买票进剧场,感受到艺术之美便报以发自内心的掌声。

反之,如果被艺术恶心到了,恶言几句也无妨。

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进剧场的观众是爱戏,爱演员的。但是,首先在剧场中观众是平等的,既不因座位前后、楼上楼下分级,也不因文化学识、思想观念分层;其次,台上台下是平等的,各有各的自由。唯有这种独立性,在这种平等之下获得的赞美或批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那种从剧本开始到创作、演出之后围坐一圈,“好好好”的各种研讨,都不会换来出自于观众内心的掌声。那些“好好好”的声音也完全淹没不了来自观众的其他声音。

任何一种舞台上的设计如果开始大谈特谈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那就要小心了。如果他稍微地说这个设计有助于演员使用什么样的戏曲程式手段,表达剧中人物某一处的情感变化,那应该要认真地面对,积极地研究起来。

我是不敢轻易相信越剧、京剧、晋剧、豫剧、梆子、秦腔、昆曲……无剧种不能,傅山、王阳明、梁山伯、张君瑞、鱼玄机、于成龙、孔子、玄奘……无人物不能;赵某、钱某、孙某、李某……百家姓演员都能合作的艺术创作者的。哪怕是服装设计。我宁可相信编箩筐的是无所不能的,他说他的箩筐什么都能装,我比较相信。装一列火车试试?只要他愿意编那么大的框。

我倒是觉得对新编创作,本号前天推送的《关于绍百新编越剧的吐槽》中的这句说的很好:

越剧《王阳明》这篇剧评有两个可怕的观点

我想,最好的灯光是让观众感受不到存在的灯光;最好的服装是让演员有穿着以前舞台上最舒服的戏装感觉的服装;最好的舞台是让演员动作身段如履平地般自如的舞台;最好的作曲如程砚秋所言的十二个字“既新鲜,又熟悉;既好听,又好学”的唱腔旋律;最好的编剧不是不可以传达思想,是如何不给观众分层“润物细无声”地传达思想;最好的导演是观众感觉这台戏是演员自己创作的,而演员感觉导演深知她艺术的短长。

3

最知名的心学理论便是“知行合一”。“知”是在行之前的,但只“知”不“行”是不行的。既知又行,那就是要明白道理,还得把道理运用到实践中去,然后相互推动,是为“合一”。

无知之行,恐怕要摔跤,掉下悬崖;无行之知,必是空谈,便容易出现类似这种舞台上可以“分散”观众要“分层”的可怕理论。

王艮这个性格青年,去见王阳明,被王老师一眼看穿,他就是想博出位。但王阳明还是留下他。王阳明传道尚且不论贫富贵贱,不考验性格资质呢。我们创作一部剧真的是要让进剧场的观众必须先要立下“精进人格磨洗心性”的意志么?

算了吧。小编也是繁忙之中多此一言,难道真的是为了赚取打赏么?

真的是啊。冬天来了,我得加条棉裤。

最后,不妨借此学习一下: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越剧相关文章链接:

其生也微,其死也哀-看绍百《孔雀东南飞》

越剧《王阳明》这篇剧评有两个可怕的观点

文 | SJKL

图片源自网络

您还可以阅读以下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