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的這句話很多人讀不懂,還被當成了病句?先生的智慧!

為什麼魯迅的一句話很多人讀不懂,還被當成了病句?先生的智慧!

眾所周知,民國時期是一個非常混亂的年代,清政府的倒臺,外國列強的入侵,各地軍閥的混戰,導致了當時的社會異常混亂。在加上,民國時期還是由舊社會向新社會的過渡時期,所以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這一時期,出現了非常多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像胡適先生、李大釗先生等等。

為什麼魯迅的這句話很多人讀不懂,還被當成了病句?先生的智慧!

但是還有一個人,我們不得不提,他在看到國家的慘狀,和國人的愚昧時,他發現自己所學的醫術,並不能治好當時的中國,於是他毅然決然棄醫從文,希望用文字來喚醒中國,喚醒當時愚昧的百姓。他就是魯迅。

為什麼魯迅的這句話很多人讀不懂,還被當成了病句?先生的智慧!

魯迅先生是我國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有過很多有名的作品,像《朝花夕拾》、《吶喊》、《彷徨》等。而且他還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翻譯文學的開拓者,他的一生是非常傳奇、偉大且富有智慧的,也有著非常傳奇的一生。而魯迅先生曾經就有一句話,很多人都讀不懂,甚至還把他當成了病句。其實不是你讀不懂,而是先生的智慧實在是太高了!這句話就是:“我家後院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是棗樹”。

為什麼魯迅的這句話很多人讀不懂,還被當成了病句?先生的智慧!

相信很多人在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都會以為,魯迅先生這句話是不是寫錯了,看起來完全就像是病句,要不直接說兩顆棗樹不就行了。這句話,如果我們只看它的表面意思,那麼就很容易懂。但是,我們往深層次去想的話,就又是一種不一樣的意境了。

為什麼魯迅的這句話很多人讀不懂,還被當成了病句?先生的智慧!

首先,這句話是魯迅先生在五四、運動中,運用現代白話文的寫作的一次大膽的嘗試,他用了一種新的寫作手法,來抵抗舊的文學。

其次,這句話體現出了,當時民國社會內憂外患,人心不齊,國家動盪不安的情況,所有的老百姓們都感覺到孤立無援,彷徨無助。同時魯迅先生還希望,所有的人民都能像棗樹一樣,雖然不願意奮起反抗,但是也要用滿身的刺來保護自己,不要讓自己的人心泯滅,不要屈服懦弱。

為什麼魯迅的這句話很多人讀不懂,還被當成了病句?先生的智慧!

而當我們讀到魯迅先生這句話的前半句時,我們往往就會聯繫到,第一棵樹是棗樹,那麼第二棵應該是別的品種的樹吧。但是,在我們繼續往下讀的時候,就會發現,除了棗樹,下一棵還是棗樹,心裡面難免會有一點失落的感覺,還會有一點心涼的感覺。因為,每當事情的發展和我們預期的不一樣時,我們往往都會失望。

為什麼魯迅的這句話很多人讀不懂,還被當成了病句?先生的智慧!

而從魯迅先生的這句話之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心中的孤獨,以及無奈和失望吧。魯迅先生為了喚醒國民,站在了最前面的地方,不懼任何危險,直面著慘淡的人生,正視著淋漓的鮮血,這將是一種怎樣的哀痛?魯迅先生真乃近代之猛士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