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两个关键人物:安禄山与杨国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大唐天宝元年,安禄山成了掌管大唐东北重镇3.75万兵马的平卢节度使,此时杨国忠不过是在蜀中整天喝酒赌钱的一个浪荡公子,和小混混没什么区别。

二人出身实际上差不多,虽然一个是胡人平民,另一个是官宦之后,却都有过一段在市井底层挣扎为生的经历,只是安禄山早发达了几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二人矛盾的产生和激化不乏这方面的原因,都知道对方是怎么个东西,当年都吃糠咽菜过,虽然后来都当上了大唐顶级高官,但彼此之间互相轻视是不可避免的。

安史之乱两个关键人物:安禄山与杨国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李林甫的死,解放了安禄山、杨国忠二人】

天宝四年,杨国忠初入长安,那时他还叫杨钊,借着杨玉环姐妹的关系,在李隆基两口子及几个大姨姐打叶子牌时伺候局儿。当然,给皇帝伺候局儿也不是一般人有资格的,所以,很快杨钊当上了八品的监察御史。

而这时,安禄山又增加了一个范阳节度使的官位,手下掌管的兵马数量达到了12.89万,东北方向一线二线清剿契丹、奚族的重任已经全面委托给了安禄山。

安禄山早已具备入朝觐见李隆基的资格,几次见面把李隆基拍得很舒服,再加上有当时大权独揽的宰相李林甫给安禄山说好话,安禄山就成为李隆基最信任和欣赏的新锐边疆重将,是可以托付一方事务的嫡系亲信。

等到天宝十一年,杨钊已经改名为杨国忠,并且熬死了李林甫,当上了大唐宰相,而安禄山最忌惮的人也是李林甫,两个被李林甫压迫多年的可怜人终于解脱了。

李林甫无论从大唐宗氏后人的身份,还是从执政能力,包括智商,都足以碾压安禄山和杨国忠。别看李林甫做了很多坏事,但对局势的把握、对人心的掌握都是一流的,这才是大唐第一奸臣,之前的许敬宗、李义府,之后的卢杞都远不能及。

安史之乱两个关键人物:安禄山与杨国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李隆基可怜的审美观】

李林甫死前,已经逐渐年老宠衰,而杨国忠和安禄山圣眷正隆。

李隆基明显是个喜欢热闹的,也想让自己宠信的几个人关系融洽。在安禄山来长安的时候,让杨国忠兄弟姐妹五人去迎接,并约为兄弟姐妹相称。

李隆基亲自下令为安禄山在长安亲仁坊盖了一座大宅子,只要最好,不计花费。房子盖好之后,各种陈设装饰器具也都按最高标准布置,有两座贴白檀的大床,长一丈,宽六尺。也就是2950×1770;银制屏风,面积一丈八尺;

厨房器具都用金银装饰,有金制饭桶、银制淘米盆各两个,容积五斗,银丝编织的筐和笊篱各一个,其他东西也是这个风格,比皇宫中的用品标准还要高。就是不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用的,李隆基或者安禄山会亲自用银制淘米盆去淘米么?

安史之乱两个关键人物:安禄山与杨国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李隆基还经常让宦官去陪同安禄山,之前会警告宦官“胡眼大,勿令笑我。”半开玩笑的说安禄山眼界高,别拿差的东西糊弄他,更不要轻慢。

某日,安禄山过生日,三天后入宫,杨玉环拿锦缎做一个大襁褓,把安禄山裹起来,让宫女用彩轿抬着走。李隆基听到后宫喧哗,就过去看,宦官宫女解释说贵妃给出生三天的“禄儿”洗澡。这个节目又逗乐了李隆基,赏赐杨玉环洗儿钱,从此安禄山出入皇宫再无禁忌,经常与杨玉环对桌吃饭,有时通宵不出皇宫。外面对此是有传言的,但李隆基不怀疑。

这段话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当中说的,我个人认为应当与事实不符。

安史之乱两个关键人物:安禄山与杨国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杨国忠同样能够享受这些待遇,不仅仅是他,还有他的堂兄杨铦,以及三个妹妹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这五家是李隆基经常流连逗留的地方。

盛唐几件宝贝,太平公主的玉叶枕、虢国夫人的夜光枕,以及杨国忠的锁子帐,都是稀世珍宝。住宅更是豪奢,《新唐书》上原话是“第舍华僭,弥跨都邑”,就是超标准、跨区域建造楼堂馆所,至于具体布置可以参考安禄山的府邸,古人这方面的想象力也就这么回事儿,“阉稚、歌儿、狗马、金贝”,除了一群美女仆役环绕之外,还不如现代普通人使用抽水马桶、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方便生活。当然了,据说想有也可以有。

但不管怎么说,杨国忠享受了一个唐朝人能享受的最好的东西,除了安禄山经常让他心里不舒服。

安史之乱两个关键人物:安禄山与杨国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安禄山最后一次长安之行】

二人开始产生矛盾的起因不详。

但根据安禄山善于结交长安权贵的一贯作为来看,不像是安禄山主动挑起的矛盾。而杨国忠知道自己无法压安禄山一头,就第一个向李隆基举报安禄山要造反。

李隆基认为杨国忠是在妒嫉,就没有相信杨国忠的话,而杨国忠也确实是妒忌。安禄山当时任三镇节度使,掌握大唐精锐部队已达十五万之多,占大唐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而且在河北深耕了十余年,有没有造反的想法不好说,但至少是有造反的实力。

安史之乱两个关键人物:安禄山与杨国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天宝十三载,杨国忠继续说安禄山要谋反,说安禄山“召必不至”,结果安禄山冒着生命危险来了,在华清宫觐见了李隆基,并鼻涕眼泪一把的陈述杨国忠要杀他。

安禄山打了杨国忠的脸,加深了李隆基的信任,不但加了官位,还在安禄山要求下提拔了吉温作为副手。安禄山在长安呆了两个月,事情处理好了之后,就快马加鞭回范阳,一天走了三百里,这是安禄山人生最后一次来长安。

这时不管是真正认为也好,还是顺从杨国忠也好,不少人也开始举报安禄山要谋反了,而李隆基一律大怒并把这些人绑起来送到范阳由安禄山处置。

安史之乱两个关键人物:安禄山与杨国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天宝十四载,发生了很多事情】

春天,李隆基召安禄山入京,安禄山称病不来;

二月,安禄山派副手来长安入奏,提拔胡人将领三十二人,李隆基准奏。杨国忠再次进言安禄山欲反,但李隆基不悦,“国忠逡巡不敢言”;之后杨国忠建议把安禄山调到朝中任宰相,李隆基接受,但同时派人去河北实地观察安禄山,看看是否有反意。而这个使者在河北拿了安禄山的好处,回来说安禄山不会造反。于是,李隆基取消了调安禄山回长安的诏书;

四月,朝廷的使者到范阳,安禄山先是称病不见,之后朝廷使者要被安禄山的武士“挟引”才能宣旨。而在长安的杨国忠也不甘寂寞,让京兆尹李岘去搜查安禄山的宅子,抓了安禄山的几个亲信,但应该是没找到什么证据,把这几个人勒死在御史台了事。安禄山反击,上书陈述列杨国忠大罪二十条,双方矛盾开始激化。而李隆基为了安抚安禄山,把李岘贬到地方当太守,继续在二人之间和稀泥;

安史之乱两个关键人物:安禄山与杨国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六月,安禄山在长安的儿子安庆宗结婚,李隆基让安禄山来观礼,安禄山称病没来;

七月,安禄山献上战马三千匹、战车三百,要派胡将三十二人率领六千人送到长安。有人认为是安禄山要借机突袭,就阻止了。之后李隆基得知了之前考察的使者接受了安禄山的贿赂,用其他理由杀了这个使者,并开始对安禄山产生了怀疑;

还是七月,李隆基写信给安禄山:“为卿别治一汤,可会十月,朕待卿华清宫”,约安禄山十月份来长安一起去华清池洗澡。使者去了范阳,安禄山坐在床榻上问皇帝好不好,并说战马不献就不献了,十月份必定去长安,已经开始没了为臣的礼仪;

安史之乱两个关键人物:安禄山与杨国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八月,杨国忠一看这也不行啊,安禄山竟然还是不反,就继续施加压力,把吉温从副部级高官一撸到底,并派人在牢中弄死了吉温;

同是八月,安禄山与手下亲信严庄、高尚、阿史那承庆三人开始犒赏士卒、厉兵秣马;

十一月,安禄山以奉李隆基命令诛杀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

第二年六月,杨国忠在马嵬驿被太子李亨和禁军大将军陈玄礼借兵变乱刀砍死;

第三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和首席谋士严庄杀死。

(注:时间线各史书记载有矛盾,本文按《资治通鉴》记述)

安史之乱两个关键人物:安禄山与杨国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两个数年前还是兄弟相称、掌管大唐最高权力的李隆基亲信,就这样相继死去,留下了千载骂名,还摧毁了大唐盛世。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