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人歌唱的二戰軍歌,燃爆“東道主”

每每提及戰鬥民族,人高馬大、力能扛樹等彪悍形象便躍然腦海。這個民族為何戰鬥力常常爆表?擁有超強戰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寒帶民族天生自帶的強悍體質和常年戰爭積累的戰鬥經驗外,還有源自其自身文化的一劑腎上腺素---軍歌。

2015年,俄羅斯舉行衛國戰爭勝利70週年,受邀的中國三軍儀仗隊彩排時,高唱“喀秋莎”燃爆全場。



中國軍人歌唱的二戰軍歌,燃爆“東道主”

中國軍人歌唱的二戰軍歌,燃爆“東道主”

二戰時期,這首看似以愛情為主題的歌曲,給予戰場上浴血奮戰的蘇軍士兵帶去無盡的慰藉與鬥志。也體現著戰鬥民族強悍外表下的一絲柔情。


中國軍人歌唱的二戰軍歌,燃爆“東道主”

嚴格意義上“喀秋莎”並不能稱之為軍歌,但其流傳之廣、影響之大,儼然成為了蘇軍最為著名的戰歌之一。“喀秋莎”創作於1938年,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得到廣泛流傳,作詞者是伊薩科夫斯基,作曲者博朗捷爾。歌曲感情質樸,曲調悠揚,結構簡明,風格與俄羅斯傳統民歌相似,是這首歌廣為流傳的一個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這首歌的內容:他希望身在邊疆的戰士堅守崗位,保衛祖國,轉達姑娘將永遠愛他的傾心表白,這對每一個投身衛國戰爭的戰士來說,都是感到親切和鼓舞的。“喀秋莎”站在俊俏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姑娘唱著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鷹,歌曲一經流傳,便形成了當時一個獨特的社會現象。


中國軍人歌唱的二戰軍歌,燃爆“東道主”

“喀秋莎”在俄語中是常見女名“葉卡捷琳娜”的暱稱,千百萬人將歌曲中的女主人---“喀秋莎”,當做栩栩如生的姑娘。二戰時間,甚至有許多前線的紅軍戰士通過報社給“喀秋莎”寫信傾訴衷腸。此外,蘇軍士兵還將在二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多管火箭炮親切的稱為“喀秋莎”火箭炮。蘇聯軍隊和人民唱著“喀秋莎”,口喊“烏拉”,一次次向侵略者發起奮勇的衝鋒,將納粹德國趕出祖國,一路直到柏林。

中國軍人歌唱的二戰軍歌,燃爆“東道主”

今天蘇聯的榮光已然遠去,繼承者俄羅斯已遠不及彼時的影響力。唯有經典的軍歌仍在傳唱,也唯有那些戰歌讓身經百戰的老兵潸然淚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