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了故宮》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賣產品與工匠精神的區別

文 | 令狐伯光

鄧倫、週一圍的《上新了故宮》是一部中國原創的文化綜藝,雖然已經夠好了,但還是不夠好到眾口稱讚的地步。

《上新了故宮》,從去年11月9日開播,目前已經播出9期,節目已經來到了尾聲,幾乎可以定論了。

《上新了故宮》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賣產品與工匠精神的區別

這檔綜藝節目 ,豆瓣評分保持在8.2,相信直到結束應該不會有多大變化。這個評分在國產劇,已經屬於經典範疇。

但在豆瓣評分裡面,動不分數就破9分的綜藝和記錄片的領域,《上新了故宮》的評分只能說偏優秀,談不多麼的經典,下面大致分析一下。

這次的綜藝《上新了故宮》,顧名思義,當然就是與故宮有關的綜藝節目。

《上新了故宮》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賣產品與工匠精神的區別

中國展示和關於故宮的綜藝和記錄片,實際上並不少。

記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2第一期》等等。

但除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2第一期》第一期只是展示故宮傳統建築,雖然有元素,但是並不深入。

《上新了故宮》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賣產品與工匠精神的區別

伯光孤陋寡聞,瞭解到《上新了故宮》,確實是首部全面展示故宮的綜藝節目。這個節目,從節目形式,與《我在故宮修文物》,有著很大的不同。

《我在故宮修文物》,主要展現的是故宮工匠,對於故宮文物的傳承精神,再到工匠精神。讓人佩服,感嘆,有種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梳理感。

《上新了故宮》的節目形式,更像是旅遊綜藝,就是由請來的明星,在鏡頭的移動下,帶著觀眾一同進入故宮,中間夾雜了大量的故宮歷史文化,還有古董建築的知識。

《上新了故宮》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賣產品與工匠精神的區別

聯想一下,是否有一種導遊在帶團的感覺。

《上新了故宮》在故宮古董建築,再到歷史文化的展現方面,做得確實相當的不錯。但這個綜藝節目,還公開的加了一個形式。

每一期,明星不但進入故宮,還要與設計師,聯手高校設計專業學生,每期都弄一個文化創意衍生產品。

《上新了故宮》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賣產品與工匠精神的區別

官方宣傳是:既零距離的帶著觀眾進入故宮,瞭解古董建築和歷史文化知識。又能打造“創新”與“故宮”相結合的製作模式。

據伯光觀察,豆瓣評分之所以不高的地方,正在於這一點,商業化擺到明面上來了。

《上新了故宮》這種鏡頭帶物的模式,擺在檯面上來。說得宏觀點是瞭解故宮歷史文化,但有些人就要聯想,你這是故意在賣產品。

《上新了故宮》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賣產品與工匠精神的區別

故宮在中國人民當中,本來就有一種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精神,像記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眾會讚歎中國的所謂“工匠精神”,但《上新了故宮》直接販賣產品,明擺出來的商業化,有些人就認為破壞掉了這種精神。

即使在現實當中,故宮一直都在賣衍生品的事實,也只能忽略不見。

其它平臺不講,其實在豆瓣這個平臺,大量聚集的文青心態,可以說很好理解。先不提外國主旋律,中國主旋律稍稍表現,你就是在諂媚統治者。相反,反應現實黑暗的作品,就能獲得高分。

《上新了故宮》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賣產品與工匠精神的區別

正如上面所言,《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工匠精神值得讚歎,它分數就高。《上新了故宮》的瞭解歷史文化就罷了,你公然賣貨商業化就是俗氣,當然分數要打低。

根據伯光了解,《上新了故宮》這個節目,如果這樣稍稍改動一下。現實火爆與否不講,但豆瓣肯定評分爆棚。

那就是形式仍然不變,仍然是明星帶著鏡頭,進入故宮瞭解外在的古董建築,內在的歷史文化內涵。但公然販賣衍生品的形式拿掉,而是非常隱晦的表現出來。

《上新了故宮》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賣產品與工匠精神的區別

正所謂: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

現在豆瓣類文青,最愛的那些電影,都在什麼各種隱喻,什麼各種彩蛋。他們為此會挖得樂此不疲,爭相討論傳送,視為趣味和逼格,真正有經濟的用戶,還會為此消費。

伯光覺得,《上新了故宮》就該這麼拍,不但口碑評分爆棚,而且絕對能吸引大量的文青消費者。

《上新了故宮》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賣產品與工匠精神的區別

​有人表示質疑,為了吸引文青那麼拍,那普通觀眾就看不懂不瞭解了,怎麼能擴大產品的影響力。

傻孩子,故宮古董文物衍生這種產品,有多少普通人會去消費呢。

更多關於《上新了故宮》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