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濤老師再論“財散人聚,財聚人散”與“財聚人聚,財散人散”

馬濤老師再論“財散人聚,財聚人散”與“財聚人聚,財散人散”

同樣一句話,如果他是正確的,那麼一定有前提條件,這個前提條件一定不能機械地套用。一定要辯證地看,一分為二的看,因為我們中國人講話是同時講兩句話的。有時候,我們直接收到了一句,那可能會被誤導。

創業最初的一個階段,一直髮展到中等規模,這個時候我認為都應該是“財聚人聚”!那如果財散了,人也容易散。因為財富是有一種吸引力,凝聚力的,如果財富散了,那這種吸引力凝聚力也就沒了,人也容易散!

等做到一定規模了,財務自由了,手下的這些人也財富自由了,按照馬斯洛模型,這個時候這些人的追求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他們不再是追求金錢的具體多一點兒或少一點兒,而是看中有沒有一個很好的事業,有沒有很好的屬於自己的舞臺,有沒有一個很好的當家人、掌門人,這個人有沒有很好的人格魅力,還有個人胸襟怎麼樣,是否寬廣等等。

如果這些都OK的話,比如說這掌門人的理念是“財散人聚”啊,自己不太貪心,然後也捨得分,而且舞臺足夠大,那麼我們都跟著他幹。因此到了這個階段,借用牛根生說的,就是“財散人聚”。

那反過來,就是“財聚人散”,也就是說老闆如果很摳門,也不捨得分股權,那可能人就散了,不願意跟著幹了。所以呢,這是一個等到發展到中等規模以上了,這句話才有了運用的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