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巴墜江,給人貼標籤是需改正的陋習

重慶萬州區長江二橋上發生一起惡性交通事故。一輛公交車與一輛私家車相撞,載有十餘人的公交車衝破橋欄,墜入長江。出人意料的是,媒體輿論根據最初的信源,將責任鎖定在駕駛私家車的女司機身上,不但爆料女司機逆行且已被警方控制,而且對女司機這一群體大加批評,極盡譏諷。

重慶大巴墜江,給人貼標籤是需改正的陋習

下午,事件反轉,警方發佈消息,真相是公交車突然進入逆行車道,導致車禍,私家車反而是正常行駛。女司機一下子從肇事者變成了受害者,一些自媒體開始道歉,而報道過錯誤事實的部分媒體,今天也開始以發評論等方式為女司機正名。真相的反轉,使得女司機成為事件的“主角”,更多人的關注度被女司機吸引,事故本身造成的嚴重後果,反而被輿論忽略。

這件事情的起因,當然應該歸責於個別部門發佈消息不實,但發酵則源於網絡輿論對女司機的長期汙名化。長期以來,網絡上各種各樣關於女司機的視頻、段子層出不窮,在對一些交通事故的報道上,一旦駕駛人為女性,則刻意強調性別,在標題上寫明“女司機”,而男性駕駛人出事,則無性別渲染。

這種輿論習慣,給女司機貼上了“魯莽”、“技術不熟練”、“容易驚慌失措”、“心理素質差”等等標籤。眾口鑠金,經過長時間的輿論積累,不僅許多男性認為女司機駕車不靠譜,就連許多女司機自己,也開始缺乏自信。

以個案來概括群體,對女司機進行嘲弄,予以汙名,是對女性居高臨下的歧視,而且沒有任何數據作為依據。在2015年江蘇省公安廳交警總隊的統計中,在負有同等以上責任的交通事故中,女司機所佔比例不到10%。這客觀上與女司機總人數較少有關,主觀上則是因為女性更加細緻、謹慎,較少超速,系安全帶的比例也比男性更高。從這項統計來看,對女司機歧視性地“貼標籤”,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更嚴重的問題是,這種“貼標籤”的模式已經成為部分網絡大V以及自媒體的思維定式,一旦某一事件帶有性別、年齡、地域、行業等性質,則硬性套入,必“貼標籤”。輕微一點的,引起人們的討論,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例如“北方人不洗澡”、“南方人不穿秋褲”之類,嚴重一點的,則有“女司機是馬路殺手”、“壞人變老了”、“北京人有五套房”、“女明星都被潛規則”等等。這些主觀性很強的結論,往往會引發公眾的某些不滿,讓一個群體背鍋乃至受到歧視,讓許多無辜者感受到委屈。

是這些“貼標籤”者不知道這樣做不科學嗎?肯定不是。他們只是覺得這麼做觀點能更“鮮明”,更佔據制高點,更能引人關注。可實際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成見與分歧,也產生了不必要的麻煩。動輒“貼標籤”,實際上是最該改掉的思維模式,也是最需要摒棄的網絡陋習。

具體到重慶的交通事故,私家車女司機遭受了輿論的不公正對待,承受了本不應承受的輿論壓力。為此,除了媒體和輿論應該道歉以外,直接責任人也應該主動承擔責任,進行道歉和補償,並且認真查找原因,避免今後發生類似的事件。這樣,才能終結對“女司機”無謂的攻訐,讓人們把注意力轉回對事故責任的追問上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