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歧視,貶低黑人,DNA之父被掃地出門,他咎由自取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李雷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最近沃森在被剝奪行政崗位後,被他供職的冷泉港實驗室取消了榮譽稱號,原因是涉嫌“種族歧視”。這些年來,沃森一直是風口浪尖的人物,他做了什麼?一位生物學巨擘,為什麼引發瞭如此大的爭議?

種族歧視,貶低黑人,DNA之父被掃地出門,他咎由自取

一、 沃森:當代生物學的神祗

25歲成為DNA之父

無論情況是什麼樣,我們都不能抹殺沃森在生命科學領域的貢獻。

一提到他,我們第一時間就會想到DNA雙螺旋,是的,這位來自美國的分子生物學家,和另一位來自英國的科學家克里克共同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因此也被譽為DNA之父。

種族歧視,貶低黑人,DNA之父被掃地出門,他咎由自取

這張著名的照片,上面就是DNA雙螺旋發現者沃森和克里克

他們的發現有多大的意義呢?

我覺得無論如何形容都不為過,比如有的人把DNA雙螺旋結構和相對論、量子力學並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三大科學發現;而我用另一個內容來形容一下,那就是在生物學歷史上可以比肩達爾文的存在。

在生物學歷史上一共有三次大的飛躍

第一次提出了生物學的進化理論,讓生物學走上了科學的路子。

第二次是孟德爾和摩爾根,他們倆通過生物學實驗開啟了遺傳學的大門,從此我們對生物學的認知更加深刻。

而第三次就是由沃森和克里克開啟的,他們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這個發現,讓我們從此對人類最根本的遺傳物質DNA有了最基礎的認知,當然也讓我們從此可以探索DNA的奧秘了。

接下來,人類進入了分子生物學時代,我們瞭解了DNA的信息,使得我們極大的改善了現在的人類生活。

種族歧視,貶低黑人,DNA之父被掃地出門,他咎由自取

我們根據基因信息尋找到疾病的負責基因,從而可以針對性的對疾病進行治療;也可以對未出生的嬰兒進行產前診斷防止有遺傳病的孩子出生;

我們可以根據基因的信息來對生物進行改造,使其符合我們的需求,比如典型的就是轉基因,通過基因改造讓棉花變得抗蟲而增加棉花產量。

我們發現了不同物種的DNA擁有共同的祖先,稱之為同源性,為我們異種器官移植提供了參考;

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DNA信息進行親子鑑定、犯罪偵查等等,可以說,DNA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的生活,而這一切最最基礎的就是DNA的雙螺旋結構。

所以說,我們無論如何讚譽沃森和克里克都不為過。而DNA更是成為了高科技的代名詞,比如中關村就把DNA雙螺旋作為標誌。

沃森的貢獻,不僅僅是DNA雙螺旋

沃森發現DNA雙螺旋結構是在他25歲的時候,可以說是青年才俊,而這之後,他並沒躺在榮譽的歷史上停滯下來,而是繼續發奮。

從1968年起,沃森開始擔任冷泉港實驗室的主任(The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並且一直耕耘了40年。在沃森的帶領下,冷泉港實驗室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現在,冷泉港實驗室被譽為世界生命科學聖地、分子生物學搖籃,名列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十大研究學院榜首。我記得當初做實驗的時候,一本厚厚的參考書叫做《分子克隆實驗指南》就是冷泉港實驗室的作品之一。這些年來,冷泉港實驗室為各國培養了大量的生命科學人才,極大的推動了生命科學的發展,這一切,都離不開沃森的努力。

然而,這次沃森就是被這個機構取消了榮譽稱號。是實驗室忘恩負義,成了“白眼狼”嗎?還是沃森的所作所為實在過分,實驗室只是“獎罰分明”呢?

種族歧視,貶低黑人,DNA之父被掃地出門,他咎由自取

除此以外,沃森還是著名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 HGP)的倡導者和實施者,人類基因組計劃被稱作人類的登月計劃,這是一個起源於90年代,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我國科學家共同參與了這一預算達3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通過這項計劃,我們第一次對人類的基因組有了較為清晰的認知,我們知道了人類一共有30億個鹼基對,我們知道了人類大概有2萬左右各基因,人類基因組計劃給我們提供了我們基因的最基本認識,接下來的人類基因檢測都以這個為模板。人類基因組計劃和曼哈頓工程、登月計劃被並稱為20世紀人類三大科學計劃。

種族歧視,貶低黑人,DNA之父被掃地出門,他咎由自取

如果對沃森的做一個小結,那就是,在世的生物學家裡,沒有任何一個人在生物學上的成就和貢獻能夠超越沃森。哪怕是已經過世的克里克也達不到這種高度。

然而,沃森如今被他一直致力推動的研究所取消了榮譽稱號,為什麼?這就不得不談到一個一直備受爭議的事情:智商。

二、智商,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

智商,這個耳熟能詳的東西,大家都十分熟悉,有的人智商高,有的人智商低,還有各種各樣的智商測試,然而,真要問到,什麼是智商?估計很多人都難以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了。

事實上,哪怕學術界,對智商的定義都存在爭議,總體上,目前關於智商認為是一個多種能力的合集,比如邏輯,理解,自我意識,學習,情感知識,推理,計劃,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種族歧視,貶低黑人,DNA之父被掃地出門,他咎由自取

人的智商都一樣嗎?我相信大家不會認同。畢竟智商高低,不僅僅是我們日常能夠感知到的,比如有的人十分聰明,有的人就顯得有些駑鈍。更別提在醫學上,都有專門的智商鑑定,而對於智商低於一定數值的(弱智),更是屬於法定的殘疾人範疇,可以享受殘疾人相關的保障。

所以,智商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那麼沃森為什麼會在這個事情上出問題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沃森說了什麼。

沃森的觀點其實很簡單,總結起來一句話:他認為不同的族群存在智商差異,尤其是黑人智商較低。

這個問題我們要分為兩部分來看:

1、族群智商差異是否客觀存在?

個體智商存在差異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麼放大到一個族群裡呢?這種差異是否還會存在呢?事實上,這一直是研究者們十分好奇的答案,不過研究這個問題存在諸多因素。除了眾所周知的政治正確之外,如何劃分族群以及使用何種研究技術都存在問題。

①劃分族群難度相當高,因為隨著人類交流日益發達,導致很多時候混血的出現,因此族群的研究需要輔助更多的證據;

②技術難度主要是很難有基金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研究,畢竟世界各地發展不太平等,有高度發達的國家,也有如今還在處於戰亂落後的地區。不過如果以國界為例進行研究,倒是存在過。

比如Richard Lynn之前做過一個研究,他按照國家進行分類,對全球不同國家的智商進行了一次研究,結果如下圖所示

種族歧視,貶低黑人,DNA之父被掃地出門,他咎由自取

當然,這個研究一出,立馬引發了巨大的爭議,爭議包括

① 研究的樣本是否具有代表性?

②智商的評價標準是否合理?

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問題,但是無論如何,這也是一個開端,至少避免了大家那種純粹印象式的研究。

由於智商本身較為複雜,因此更多的研究者會關注智商的一個比較容易檢測的因素:大腦。智商本身是大腦的一個反饋,那麼我們能否通過對大腦進行研究來探討一些問題呢?關於大腦,最直觀的就是腦容量的差異,因此,對腦容量的研究事實上是一個廣泛存在的研究。

我們依然選擇全球層面的研究,下面一個研究就是關於腦容量在人群中的變化。

種族歧視,貶低黑人,DNA之父被掃地出門,他咎由自取

黑色:1450+ 棋盤:1400-1459 十字交叉:1350-1399 水平線:1300-1349

對角線:1250-1299 點:1200-1249 圓圈:1200-

我們可以看到,全球不同區域人群腦容量是存在顯著差異的。

當然,必須指出:腦容量和智商的關係並非是線性的,二者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相關(顱容積低於一定程度,會抑制大腦發育從而影響智力)

2、智力是否會受到基因影響?

答案是毫無疑問肯定的。

事實上,儘管我們對群體智商研究往往是一個禁區,但是研究基因對智力的影響,卻是一個很常見的研究。

基因影響智商,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21三體綜合徵,這種患者會多一條21號染色體,而這條染色體上存在大量的和神經相關的基因,比如著名的APP基因,也就是和老年痴呆症頭號致病基因(會切割產生Aβ而引發老年痴呆症),就是位於這條染色體上。

除此以外大量的關於智力的基因也陸續被發現,比如2018年Nature Reviews Genetics,有一期綜述就是關於智力相關基因的綜述,綜述指出:來自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證據表明,人類的智力遺傳度高達20-50%(遺傳可能涉及基因以及表觀遺傳等)。

而2017年一篇發表在Nature genetics上的文章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辦法為我們揭示了一系列智力相關的基因位點。

種族歧視,貶低黑人,DNA之父被掃地出門,他咎由自取

那麼說完了這些,相信各位應該明白:

①智商是存在客觀的基因基礎

②智商依賴因素存在差異

3、那麼,沃森的錯誤在哪裡呢?

作為分子生物學的奠基人,沃森說智商受到基因影響,這一點是沒任何問題的,我上面用大量的內容在論述這個問題。但是,沃森的問題在於他提出的種族智商問題,這一點我認為是:證據不足。原因如下

①種族問題是一個歷史上引發悲劇的問題

自從上世紀70年代之後,人類對於種族這個名詞可謂是深惡痛絕,因為種族問題曾經釀成了非常多的歷史悲劇,無論是納粹大屠殺,還是美國的種族隔離,都給很多人留下了陰影,所以種族本身已經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大家不願意再使用這個詞彙。

種族是一個不斷被淘汰的概念

不僅僅是歷史問題,種族本身也存在一個分類難度。隨著分子遺傳學的發展,我們對越來越多的群體的基因分析表明,過去的種族劃分是存在一定的問題的,比如,我們一貫認為的黑人(black people),他們本身內部存在巨大的基因差異,這個差異甚至超過了跨群體的差異。如果單純的把所有黑人群體當做一個整體研究,內部的基因異質性(Genetic heterogeneity)足夠抹平這個差異性。再加上人類基因組有30億對鹼基,而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也多達上億,於是導致這種複雜組合已經呈現了連續性差異,你很難對一個龐大的群體進行嚴格區分他們的SNP,自然也就難以鑑定這些群體了。所以現在大家更傾向於使用族群(ethnic group)的概念,這個概念範圍較小,可以更好地進行研究。而以族群為單位的智力研究,十分罕見。

沃森本人並沒有關於族群智力研究的文章公開發表

這也是最大的問題。如果沃森有相關研究,那麼他說的話,至少是有參考依據的,而我們當然可以分析他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是否合理。但是他沒有相關研究,那麼,只能說是:空口無憑

因此,我認為,沃森說出黑人智力低下,是一個不負責的話,他本人因此受到譴責和懲罰,也是咎由自取。

最後,我還是給出一個總體的結論:

①智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②智力本身受到基因的影響;

③種族智力差異是一個缺乏證據的言論。

注:文中提到的研究,屬於階段性成果,而且是針對具體問題比如國別、腦容量、全基因組層面遺傳等等,並不可以解讀為智商決定因素,更不能認為是族群智力差異的依據。同樣,這些研究也存在歷史侷限性,比如研究方法和技術等因素,所以並不能保證他們未來一樣經得住考驗,而這也正是科學的魅力,不迷信歷史,只相信證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