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山:不管你承不承认,有时候有些地方有的人,根本不是“人”

提到大山深处,我们最先想都的词汇是什么?贫穷?落后?静谧?自然?与世无争?怡然自得?这些都有,但不是全部。在这部电影里的大山深处,传达给我们的还有无知,有愚昧,有深不见底的黑暗,有不动声色的残忍。隐藏在大山深处的秘密,是我们不敢面对的人性,不管你承不承认,我们都必须知道,有时候,有些地方,有的人根本就不是“人”。这部电影只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大山里的故事,但我们知道这样的故事并不仅仅发生在那里。同时我们也必须知道,错不是“大山”,它从未允诺为任何罪恶提供庇护。那究竟是什么,让人不再是“人”呢?

盲山:不管你承不承认,有时候有些地方有的人,根本不是“人”

影片中发生在女主角白雪梅身上的事情虽然让人发指,但却并非个例。这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女大学生,对这个世界的另一面几乎一无所知。而当她终于有所醒悟的时候,当她终于意识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故时,一切都为时已晚。白雪梅是我们在看这部电影时,接触到的第一个不是“人”的人。她首先是一件“商品”,是人贩子用来牟取利润的贵重物品。一趟充满巧言令色的旅途背后,是一场运作已久的巨大阴谋。一觉醒来,白雪梅还不知道那些人在浓重的夜色中,完成了怎样的交易。因此对于黄德贵一家来说,白雪梅是他们花重金买来的。与其说是“儿媳妇”,她更像是一件黄德贵“咬牙跺脚”后买到手的“昂贵商品”。

盲山:不管你承不承认,有时候有些地方有的人,根本不是“人”

可想而知,对于这个原本就一穷二白的农民家庭,为了买这样一件“奢侈品”需要下多大的决心。同意,一旦他们买到手,他们对待这件“商品”的态度也就再清晰不过了。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拥有这个商品的所有权利。他们甚至为能拥有这样一件昂贵的“物件”而洋洋自得,处处显示出一番夸耀的意味。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村里的众人竟一一附和,连连祝贺,就好像是黄德贵添了新的家具,又或者是盖了新的瓦房。至此,白雪梅的身份从一件“商品”转而变化成一件“工具”。

盲山:不管你承不承认,有时候有些地方有的人,根本不是“人”

这件“工具”,是专门用来给黄德贵发泄欲望、显示威严和传宗接代的。来自黄德贵的毒打和来自黄德贵母亲的规劝,是对这件工具的日常“维修”与“保养”。而怀孕生子,这件原本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这里也有了厚重的附加意义。它不仅仅意味着黄家可以留传香火,也不仅仅代表着白雪梅这一“工具”的产出价值,它更是一条极其有力的锁链,将白雪梅死死地钉在这里。且不论想白雪梅这样被人卖到山沟里的女人,就算是在正常的家庭中,维系婚姻的一大因素恐怕也是孩子。

盲山:不管你承不承认,有时候有些地方有的人,根本不是“人”

在电影中的那个村落里,像白雪梅这样先变成“商品”后沦为“工具”的女人大有人在。她们大多在漫长时光的煎熬中,逐渐放弃了希望,更有甚者为了谋取一点相对“舒适”的生活,便被这个地方彻底同化了。她们从最初的受害者,反过来变成帮凶,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经历,去教训后来的人。而作为主角的白雪梅,自然要与她们有些不同,她反抗逃跑的念头从未泯灭过。一次又一次逃跑被追回后的毒打不能让她屈服,一夜又一夜苦口婆心的规劝也不能让她就此认命,一封又一封被拦截回来的求救信更没有让她放弃,就算是被迫生下孩子,那也绝不会成为她的牵绊。

盲山:不管你承不承认,有时候有些地方有的人,根本不是“人”

当白雪梅想方设法寄出去的信终于有了回应,当警察和她的父亲终于找到她,电影也终于接近了尾声。这部电影里透露出的真实无比的绝望,让我们感到巨大的压抑,到这里终于可以有一个结局。但我们知道,这部电影的结局,有两个版本,两个大相径庭的结局。在一个结局中,白雪梅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脱离苦海,逃出生天,为自己的悲惨命运画上了句号。这也算是电影为观众保留的最后一点希望,也是给现实留下的最后一层遮羞布。但是在另一个结局中,面对那群殴打自己父亲的村民,愤怒的白雪梅为了自己的父亲,更为了自己长久以来积蓄的愤懑与仇恨,高高地举起沉重的菜刀朝着眼前的人疯狂砍去。

盲山:不管你承不承认,有时候有些地方有的人,根本不是“人”

电影结束了,留给我们的问题却远远没有。电影中众多的“白雪梅”们沦为非人的工具,丧失了“人”的身份,那些愚昧无知的村民们呢?他们还能算得上是“人”吗?

盲山:不管你承不承认,有时候有些地方有的人,根本不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