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拼多多的逆襲之路

2018年最火的產品之一,同時也是備受矚目和爭議的產品無疑是拼多多了。從洗腦的廣告BGM,鋪天蓋地的冠名贊助,頗受爭議的融資上市,到如今高速成長,攬獲4億用戶,成為各項運營指標已達到行業第二的電商平臺,拼多多無疑是成功的。

拼多多最基本的商業模式是拼團,本質就是“薄利多銷”。線上團購的優勢在於商家對銷量和相應的價格是可控的,防止出現價格過低而銷量不及預期所帶來的虧損。但是拼團對於用戶而言也是存在交易成本的,即拉人成本,這其中包含找人,勸說,下載應用過程所花費的時間精力,還包括自身的信用背書和不確定環境下的交易風險等等。因此以拼團為商業模式的平臺比的就是讓人們發起拼團的動力,所以“低價+爆款”成為最穩妥和有效的方式。如何讓商家儘可能降低價格呢?答案很簡單,就是降低生產產品本身以外的成本。拼多多通過免佣金,免費上首頁等方式吸引大量商家入駐,畢竟低價格大流量要比高價格沒流量好得多。此外部分工廠直接與拼多多合作,專門為拼多多設立生產線,無代理、經銷和零售環節的層層加價,直接通過拼多多平臺實現產品與消費者的聯繫,因而價格更低。拼多多還通過“ 愛心助農”項目與農產地達成合作,直接深入農產地源頭,通過“C2B 預售”模式獲取海量訂單,實現商家與消費者雙贏。最後拼多多借助微信社交裂變的方式,依靠微信好友分享和群分享模式實現去中心化下的口碑效應,完成用戶規模的幾何級增長。

拼多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單純靠價格和人口紅利的商業模式明顯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優勢,帶來可持續性發展。時至今日,擁有四個億用戶的拼多多真正該思考的是如何迭代升級自己,樹立起除流量外的更深壁壘,如何與產業結合得更緊密,將平臺作用貫穿至全產業鏈。

消費升級or降級

很多人認為拼多多的崛起代表中國的消費降級趨勢,其實不然。拼多多創始人黃崢曾經對於這個問題這樣回答:消費升級不是讓上海人去過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讓安徽安慶的人有廚房紙用,有好水果吃。升降級不能只通過價格衡量,我更願意將其形容為對生活的滿足感或幸福感的提升。需求本身就是一個主觀感受,因人而異,消費需求的層次性和不均衡性很好地詮釋了拼多多的風靡現狀。傳統電商從一開始提供更方便的購物渠道、解決 SKU 豐富度,逐漸發展到品質升級,其實只滿足了14億人口中三分之一的需求,而拼多多面對的消費群體,是被“忽視”的大多數。他們很多以前並沒有網購經歷,並不想要多麼有格調的商品,他們追求性價比,需要的是價格實惠的商品,而拼多多正是切中了這群用戶的痛點。

拼多多用戶畫像

“草根”拼多多的逆襲之路

根據極光大數據,拼多多的用戶集中在三四線城市,文化教育水平集中在高中和大專,年齡分佈在16到35歲之間。目前,三四線城市的居民負債率最低,收入水平也較為有限,基本還是以傳統消費為主。對於這部分用戶,省錢是最基本的需求,剛性支出對日常消費的抑制,讓他們更傾向於選擇高性價比的商品。而拼多多之所以可以成功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消費降級之路實則是發掘了大量“電商新增群體”,滿足了他們的消費需求升級。

中國製造路在何方

拼多多過去一直被詬病的,是山寨和假貨問題,畢竟低質量與低價總是相伴隨行,商品的品質問題無疑是拼多多面臨的最大挑戰。但是拼多多近期一連串的動作和佈局,讓人看到他正在積極改善自己的形象。一方面是打假,在去年完成上市後,拼多多推行強制關店策略。去年8至9月,拼多多宣佈共計關店6000多家,下架1200萬件問題商品,攔截300多萬個意思假冒商品和侵權商品的鏈接。另一方面,拼多多也在實行品牌升級的計劃,邀請蘋果、華為、耐克等多個品牌入駐。但是其在2018年底推行以扶持代工廠為主的“新品牌計劃”預示著拼多多已經不滿足成為一個單純的電商平臺,而是與中國製造融為一體,成為真正的“生產+分配+交易+消費”全生命週期的互聯網商業平臺。

“新品牌計劃”是由拼多多發起的聚焦中國中小企業成長的系統性平臺,致力於打通生產與需求之間的信息流,扶持1000家優質工廠品牌,實現以需定產,首期試點20家,其中涵蓋了陶瓷、廚具、日化在內的多個行業。加入“新品牌計劃”的工廠、企業將上傳包括原材料採購記錄、監測報告、生產日誌等在內的所有信息,並同步至數據系統進行備案,以實現商品的全鏈路追溯。同時,工廠還將引入可視化平臺,即通過直播打通生產端與需求端之間的信息流,令產品設計、生產、製造全流程可視化。

近兩年,新聞中不斷爆出遊客們“在日本搶購馬桶蓋”“在日本搶購電飯煲”“去德國搶購福騰寶、搶購雙立人”,在荷蘭搶購奶粉……刷屏新聞背後,不幾天就又會爆出:日本電飯煲、馬桶蓋都是中國產的,某某大牌產品也是“made in China”。既然中國有能力造出高品質產品,那為何在國內市場上少見呢?為什麼一些中國消費者“崇洋媚外”,提起“中國製造”就嗤之以鼻呢?當前有一個事實不容忽視,那就是中國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信心亟需重鑄。當前中國有一大批能夠滿足高質量生產的中小企業,在過去大量滿足西方中產階級的需要,他們中90%以上會貼上大品牌的logo,然後價格加上幾倍賣出去。雖然我國目前總體外貿佔GDP比重已經降至13%,但是有不少企業內部出口佔比仍高達70%乃至98%。隨著外需不振,這部分訂單正在快速失去,這些中小企業同時面臨著自主品牌無人問津,內需不足的問題。儘管自主品牌和貼牌產品擁有同樣的品質,但是消費者寧願花更高的價錢購買所謂的“品牌”。“消費者不信任”“品牌化舉步維艱”就是當下“中國製造”折射出的最大困境。

拼多多的“新品牌計劃”的解決方案就是讓設計、生產能夠全流程直播,解決產品品質的信任痛點。對於“新品牌計劃”的前景,創始人達達表示:拼多多將持續推動有品質的中小微製造企業脫穎而出,幫扶孕育大量自主品牌,讓消費者以最低的成本,滿足多樣性、深層次的需求。通過全面推動‘新品牌計劃’,我們希望讓過去存在於流通和營銷環節的價值,迴歸製造業本身,讓更多曾屬於國際品牌的附加值,迴流中國製造。”

從生產到需求,從產品到品牌,繁雜的鏈條所造就的營銷壁壘曾令中國製造舉步維艱。在長期研究珠三角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中山大學教授毛豔華看來,“中國中小製造企業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盤,吸納就業的海綿。但他們的抗風險能力也往往較差,多處於微笑曲線底部,面臨成本詛咒。”的確,民營企業貢獻了中國一半的GDP,提供了超過90%的就業崗位。重視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發展實際上是給經濟增添活力,走向高質量發展很關鍵的一環。拼多多的“新品牌計劃”實則是通過需求側的改革推動中小製造企業的供給側改革,發揮互聯網的平臺優勢,讓價值迴歸生產與消費兩端。透明化生產解決品質信任痛點,以需定產精簡供應鏈,批量定製化生產降低成本和價格,通過平臺優勢,既為中小企業減負,又使“精打細算”的消費群體獲得高性價比的商品,實現三方共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破1000億GMV,京東用了10年,淘寶用了5年,剛剛上市的美團用了6年,而拼多多僅用了兩年的時間。拼多多作為現象級品牌,你可以讚揚它,你可以侮辱它,但你就是不可以忽視它。

相較線下市場和傳統零售電商,目前拼多多已經在諸多商品類目實現了生產—物流—消費者,或是生產—商家—物流—消費者的極致,這也是拼多多大多數商品都能實現全網最低價的根本原因。流量時代,拼多多抓住以人為核心的本質,在一個看似沒有機會的飽和領域找到新的商業突破,以便宜、方便的購物基本屬性實現對下沉市場的滲透。如同拼多多的廣告詞那樣,拼的多省的多已成為獨特的差異化優勢,而性價比也拓寬其護城河。在此基礎上,平臺更進一步從工廠供給側入手,通過需求來指導生產,探索全新的供需模式,實現互聯網公司對傳統企業的賦能。

被打上低價劣質、假貨山寨的標籤後,拼多多的洗白之路任重道遠且充滿艱險。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草根”拼多多目前已經不滿足於洗白,而是逆襲成為一個連接供需振興中國製造的全產業鏈平臺,實現供給端,需求端和撮合端的三方共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拼多多確實是一個商業奇蹟,但是我們希望成長如此迅猛的拼多多能夠不忘初心,腳踏實地,向品質化、規範化的方向發展,將互聯網的技術和創新真正服務於實體經濟。

“草根”拼多多的逆襲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