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之巔,揚我中式繁華”,中國木架構建築—價值千萬的四合院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門房的屋舍來封閉。若呈“口”字形的稱為一進院落;“日”字形的稱為二進院落;

“目”字形的稱為三進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進為門屋,第二進是廳堂,第三進或後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婦女或眷屬的活動空間,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入,難怪古人有詩云:“庭院深深深幾許”。庭院越深,越不得窺其堂奧。

過去20年,中國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轟轟烈烈的大拆大建讓全國變成一片巨大工地,無數崛起的玻璃幕牆摩天大樓令都市越發擁擠不堪。

如今這場“爆炸式轉型”的社會狂歡正趨於理智,曾經拋下的古典園林之美再次被重拾,傳統東方匠人的精神、智慧、營造之法是如此被需要,且亟待迴歸復興。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各地有多種類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為典型。四合院通常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對外界比較隱秘的庭院空間,其建築和格局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尊卑等級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

漢代四合院建築有了更新的發展,受到風水學說的影響,四合院從選址到佈局,有了一整套陰陽五行的說法。唐代四合院上承兩漢,下啟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後方。

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軸線為主體建築,周圍為迴廊鏈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現具有廊廡的四合院,逐漸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後,廊院逐漸減少,到明清逐漸絕跡。

元明清時期四合院逐漸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及居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員建造住宅,由此開始了北京傳統四合院住宅大規模形成時期。20世紀70年代初,北京後英房衚衕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遺址,可視為北京四合院的雛形。後經明、清完善,逐漸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築風格。


在古代,四合院基本上滿足了一家人生活的需要,那時兩進四合院以及更大的四合院通常是官宦和士紳的住所。而到了現代,一方面上下水、暖氣等衛生設施沒有進入四合院,淪為大雜院的四合院也未繼續改進以適應汽車、空調等設備的需要,另一方面,像四世同堂那樣的大家庭也比較少見,有錢的人家通常願意在交通方便的郊外購置別墅,而不是生活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市區。因此作為民居的四合院是否還存在價值,也是近代以來,一個爭論的問題。

正式的四合院,一戶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據土地面積的大小、家中人數的多少來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進,大可以到三進或四進,還可以建成兩個四合院寬的帶跨院的。

小者,房間為13間;一院或二院者,房間為25間到40間。廂房的後牆為院牆,拐角處再砌磚牆。大四合院從外邊用牆包圍,牆壁高大,不開窗戶,以顯示其隱秘性。從制式上來說,許多王府和寺廟也是按照四合院的佈局進行設計和建造的。

根據主人的地位等級不同四合院的街門分為王府大門、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如意門、牆垣式門等幾種不同的形制,隨著西洋式建築圓明園的修建,在民間也出現了大量的中西合壁式的門樓,被百姓形象地稱為“圓明園式”門樓。

王府大門顧名思義是用於王府,規模最高。其大小通常為:親王府五間,郡王府三間,王府的大門一般設於中央。在中也有規定:親王府大門為五間,可開啟中間三間,並且屋頂可用綠色琉璃

廣亮大門是一種僅次於王府大門的宅門。廣亮大門級別很高,這種大門在當時必須是有一定官品的人家才能使用,廣亮大門通常寬一開間,門設於中柱的位置,有著較為華麗的裝飾。

金柱大門也是有官的人家使用,但是金柱大門等級上比廣亮大門低一級。金柱大門規格上略小,門設於金柱的位置。

蠻子門和如意門是一般人家使用的,規模上都比較小。蠻子門的門更為靠前,設於簷柱位置,相傳是由於當時南方的商人多居住於此。

如意門。比蠻子門再低一級的是如意門,如意門通常在簷柱的位置砌一堵牆,門很小,門上額經常雕刻“如意”二字或如意圖形。

小門樓。最簡單、最常見的大門是直接在牆上用磚砌築一個入口門洞,安裝門扇,沒有內部空間,稱為門樓。

四合院的正房一般三間,大四合院的正房可以為五至七間,坐北朝南,是一家之主的居所。

正房的明間稱為堂屋,也稱為中堂,三開間的正房堂屋兩側是臥室和書房,正房的特點是冬天太陽能夠照進屋裡,冬暖夏涼。

通常在明間正中排放一八仙桌,桌子兩旁設兩把椅子,在牆上掛著一幅畫和兩副條幅,或掛四幅中堂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