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孔明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到底是如何度過的

他前半生躬耕隴畝,韜光養晦,後半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一國的棟樑,智慧的化身,勞模的最佳代言,任勞任怨的工作狂。他就是,諸葛孔明。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五丈原,蕭瑟秋風起,一代名相隕落,徒留千古嘆息。今日,正是孔明的忌辰。

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諸葛孔明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到底是如何度過的。

諸葛孔明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到底是如何度過的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1

在進行最後一次北伐前,諸葛亮處死了一名朝中大臣,且原因有些另類。

那年正月,車騎將軍劉琰的妻子胡氏,進宮為太后拜年。誰知,太后竟特意留下胡氏,直到一個月後才放她回家。

劉琰這人能說會道,年輕時儀表出眾,又與劉備是同宗,早在劉備做豫州牧時便被徵為賓客,跟隨劉備交際應酬,他自然以蜀漢元老自居。

而胡氏年輕貌美,進宮後失聯長達一個月,劉琰便懷疑她與劉禪私通。隔壁老王都還未出手,卻被宮裡小劉趁虛而入,劉琰越想越氣,竟然拿鞋子狠狠抽打胡氏的臉,一番家暴後將她休棄,逐出家門。

胡氏心裡委屈,離開家後即向有關部門控訴劉琰。那時候雖無女權運動,但事關皇室顏面,劉琰遂因此事被捕入獄。正當人們以為這只是一樁普通的家庭糾紛時,劉琰等來了意外的判決結果——處死,棄市,一時舉國譁然。從此以後,大臣家眷入朝慶賀的慣例也取消了。

掌握此事話語權的,當然是諸葛亮,而他這麼做,與其說是為了匡正風氣,倒不如說是為了劉禪的聲譽。

諸葛孔明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到底是如何度過的

▲阿斗有時候真不讓相父省心。【劇照】

這也不是諸葛亮第一次擅自處置朝中大臣了,自開府治事以來,諸葛亮曾多次貶黜官員,如李嚴、來敏、廖立等。

武陵人廖立,曾被諸葛亮稱讚為“楚之良才”。但是,此人恃才傲物,自認為可以擔任諸葛亮的副手,卻屈居於李嚴等人之下,整日怏怏不樂。

劉禪即位後,廖立被授為將軍,還不滿意,親自去找諸葛亮發牢騷,諸葛亮也拿他沒辦法。

從此以後,廖立成了蜀漢政府有名的刺頭,上至皇帝,下至群臣,沒有一個他不吐槽的,他罵劉備,不該顧著荊南三郡,而遲遲不取漢中;他罵關羽,治軍無方,大意失荊州;他罵向朗只會隨大流,罵郭演長毫無主見,總之,在他眼裡朝中就沒有一個能人。

這些憤青言論傳遍朝野,諸葛亮感到問題嚴重,便上表彈劾廖立,將他免官,廢為平民,流放汶山。

就是與諸葛亮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一旦有過失,也免不了被貶。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六月,因連降大雨,糧草不繼,負責後勤的李嚴向諸葛亮彙報情況,大軍只好退回蜀中。

沒想到李嚴失職在先,卻惡人先告狀,回朝之後,上奏諸葛亮擅自退兵,貽誤戰機。

李嚴這人很不厚道,此前曾多次要挾諸葛亮,如“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開府辟召”等,諸葛亮都做了妥協,並以李嚴之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以“隆崇其遇”,北伐時,李嚴到漢中,諸葛亮命他以中都護的身分署丞相府事,總領大局。

雖然李嚴為一己私利步步緊逼,但諸葛亮對他的器重絲毫不減,如今李嚴血口噴人,諸葛亮立刻查明真相,上表彈劾,一點兒都不含糊,最終,李嚴被削職為民,流放梓潼。

有意思的是,在彈劾李嚴的公文署名的諸臣中,名列第一的就是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前夕被處死的劉琰。

李嚴被貶後,李豐仍官居原職,未受影響。因此,李嚴一直心存幻想,願有朝一日能得到諸葛亮原諒,讓他再次起用自己。直到他得知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消息後,才覺得再也沒有機會東山再起,同年,憂憤而死。

為了朝中政局穩定,諸葛亮不惜展現自己獨斷專權的一面,採用鋼鐵手腕,消除不穩定因素,更不必說因罪被殺的馬謖、張休和李盛等。

2

處理完朝中政事,才能放手一搏。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從斜谷出兵北伐。

從史料中可以得知,蜀漢的調兵情況一向不容樂觀,可說是傾全國之力,與殘酷的命運抗爭。

據統計,當時曹魏管轄九州,總戶數六十六萬戶,人口四百四十餘萬,孫吳佔據三州,總戶數五十二萬,人口約二百三十萬,而蜀漢所轄之地不過一個益州,總戶數三十八萬,人口不過九十四萬。

諸葛亮徵調各郡兵員、錢糧時,不少地方不能及時如數提交。史載,巴西太守呂乂曾為北伐召募士兵五千人交給諸葛亮,幸虧他“慰喻檢制”,手下士卒才無人逃竄,這也說明,此前一直都有人逃走。

兵源不足一直都是困擾蜀漢的一大難題,為了緩和軍中的消極情緒,諸葛亮想盡辦法,他規定,出征時,士兵中每十人可有兩人輪流回國休息,勞逸結合,但是十萬人中,始終有八萬人堅持在前線。

231年,諸葛亮與司馬懿初次對陣時,蜀漢軍中有人認為兩軍正激戰,堅持輪休制不妥,可諸葛亮不以為然,嚴肅地說:“我自統兵以來,從未失信。昔日晉文公出徵,聲稱三日內攻陷城池,後來期限已到,城池將陷,他仍撤圍退兵。古人尚且如此守信用,我們豈能失信於將士。下一批將士已束裝待發,家中妻兒翹首以待,我們不能取消輪休。”

正是因諸葛亮治軍嚴明,睏乏的蜀漢將士方能同仇敵愾,與遠強於自己的魏軍拼死相搏。

234年,在諸葛亮出兵的同時,曹魏大將軍司馬懿率領軍隊渡過渭水,背水為營,司馬懿對部下們說:“諸葛亮如果膽子夠大,從武功出兵,沿著秦嶺往東,確實很有威脅;但他要是向西前往五丈原,則諸軍無事。”

諸葛孔明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到底是如何度過的

▲司馬懿早已看穿對手。【劇照】

司馬懿確實有先見之明,四月,諸葛亮果然率軍駐紮在五丈原。

司馬懿估計高興得像個一百多斤的孩子。正如司馬懿所言,若諸葛亮東進武功,劍鋒直指長安,蜀魏兩軍必將正面交戰,一戰定勝負,這不是司馬懿想看到的。若蜀軍以五丈原為根據地,則是為了藉此攻略南北,切割曹魏防線,打消耗戰,將魏軍一一擊潰。

擅長防守的司馬懿不怕持久戰,就怕大決戰,諸葛亮穩紮穩打的謹慎戰略正中其下懷。司馬懿打算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草,逼其退兵。

魏軍中也有其他將領看出門路,郭淮對司馬懿提出:“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司馬懿深知其中利害,派郭淮率精兵屯於北原,諸葛亮進軍受阻,原定戰略受挫,只得退回五丈原。

此時,諸葛亮並未慌張,因為他還有另一步棋,於是重操舊業,率軍在五丈原開墾荒地,多少屯點兒糧草。五月,好消息終於傳來,孫吳發兵十餘萬,分三路攻魏,配合蜀軍作戰。

曹魏舉國震盪,魏明帝曹睿不得已率軍親征,與吳軍交戰。蜀吳兩軍合作默契,眼看就要成功,不曾想才過了兩個月,孫權又一次折戟合肥城下,掉頭撤兵。這個小城,孫權從年輕打到老,愣是沒啃下來,估計心裡也是很憋屈。

更憋屈的是諸葛亮,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孫吳這紙老虎,十萬大軍居然就打了兩個月,這下蜀軍還能靠誰,估計諸葛亮沒少被孫權氣著。

七月,吳軍正式退兵。曹魏群臣認為,司馬懿還在西邊和蜀兵對峙,曹睿車駕可西幸長安,為其鼓舞士氣。曹睿卻很有自信,說:“孫吳大軍已撤,諸葛亮孤軍無援,難成氣候,司馬懿足以抵擋,沒有什麼可以憂慮了。”

3

這個時候,諸葛亮有些慌了。司馬懿按“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指示,繼續與蜀軍相持,轉眼已過百日。

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均堅守不出。諸葛亮急了,以至於連送女人衣物嘲笑司馬懿太慫,毫無男子氣概,這種無厘頭的手段,都使出來,奈何人家司馬懿臉皮就是厚,不為所動。

為了平息部下的不滿情緒,司馬懿還得故意裝怒,上表請戰。曹睿心照不宣,自然不許,並派老臣辛毗持節來到軍中,“節制”司馬懿的行動。

此後,諸葛亮又來挑戰,司馬懿就假裝帶兵出擊,辛毗杖節立於營門,如同魏帝親至,將士們無人敢動。

蜀軍看對面這齣好戲演得真出彩。姜維對諸葛亮說:“辛毗執持旄節而來,看來司馬懿是不會出戰了。”還是諸葛亮瞭解對手,他對姜維說:“小姜啊,司馬懿本就無心出戰,之所以故意請戰,只是為了平息眾怒。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他若要出戰,豈用千里而請戰呢?”

八月,諸葛亮再度遣使求戰,司馬懿見了使者不談軍事,倒嘮起家常:“諸葛公飲食起居如何,一頓能吃多少米?” 使者如實說:“三、四升。”之後,司馬懿又問營中政事,使者答:“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丞相都要自己閱批”這使者還真是老實人,什麼事都往外說。

經過這一番詢問,司馬懿回頭跟對部下們說:“諸葛亮死期不遠了。”

事必躬親,這是諸葛亮平生最讓人可敬的地方,也是他的一大“缺點”。

曾經有一次,諸葛亮親自核對文書簿冊,丞相府主簿楊顒見了,徑直入內,進諫說:

“治理國家應該有一定體制,上下級工作不可相互混淆。請允許我用治家之道打個比方。現在有個主人,手下男僕耕田,女僕燒飯,雄雞司晨,狗看家防盜,牛負重載貨,馬奔馳遠途。這樣,一家工作都沒荒廢,各方要求也都能得到滿足,主人從容無憂。

突然有一天,主人想親自去完成所有的活兒,勞累體力,為那些瑣碎的事情,累得精疲神乏,到頭來一事無成。難道他的能力連奴婢、雞犬都不如嗎?其實是違背了一家之主的原則。

古語云,坐而論道謂之三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當初,邴吉不去理會路上屍體,而擔心牛因熱而喘氣,陳平不會過問國家賦稅的問題,說:‘自然會有人負責。’他們都盡到了自己的職責。

現在您治理國政,竟親自核對文書,整天忙得滿頭大汗,這不是太勞累了嗎?”

諸葛亮聽完楊顒的長篇大論,由衷表示感謝,卻沒有改掉這個壞習慣。孟子曰:“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身為超世之傑的諸葛亮,大半生都在勞心勞力,直至身染重病,值得尊敬,也引人深思。

身體長期超負荷,自然吃不消,234年八月底,諸葛亮實在撐不住了,他巡視軍營,檢閱三軍,安排好後事,心中依舊放不下未竟的事業,只能西望長安,仰天長嘆,之後,不幸病逝于軍中,享年54歲。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4

司馬懿得知諸葛亮死訊,急忙帶兵來追。蜀將姜維搖旗鳴鼓,裝作要反戈一擊的樣子,司馬懿恐有埋伏,不得不率軍後撤。

老百姓知道這件事後,特地作了一句諺語“死諸葛走生仲達”,來嘲諷司馬懿。司馬懿自己倒是絲毫不放在心上,笑說:“這是因為,我雖擅長預料活人的事,卻不善於預測人的生死啊。”或許,司馬懿其實知道,前方並沒有埋伏呢?

魏軍行至蜀軍安營紮寨處,司馬懿親眼見對手營寨,不禁嘆曰:“天下奇才也!”雖然骨子裡是完全不同的人,但司馬懿仍由衷地讚賞諸葛亮,能夠得到對手至高的評價,足見孔明的超凡之處。

諸葛亮之死,還牽扯到一樁公案,即魏延之死。

《三國演義》對這一段進行改編,寫諸葛亮授意馬岱,趁機斬殺魏延,這可以說是對諸葛亮的汙衊,其實他並未親身捲入魏延的冤案。

諸葛孔明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到底是如何度過的

▲魏延之死:諸葛亮屍骨未寒,蜀漢就折損一員大將。【劇照】

諸葛亮臨終前忽視魏延,確有其事。在關於撤軍問題的會議上,諸葛亮竟一時撇下軍中擁有最高軍事地位的徵西大將軍魏延,而只與丞相府的僚屬楊儀、費禕、姜維等商議,並由丞相府長史楊儀主持退軍事宜,讓魏延斷後,的確不公,但人之將死,託付親信,實乃常情。

可若說諸葛亮意圖殺魏延以維穩,那就有待商榷了。

魏延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是劉備在世時最器重的大將之一,追隨劉備從荊州到益州,升遷速度鮮有人可比,可他為人孤傲,又善養士卒,著實讓人頭疼。諸葛亮很愛惜這一人才,在諸葛亮去世前兩年,魏延曾與劉琰在軍中爭吵,諸葛亮還以劉琰說話狂妄荒誕為由,對其進行責備,遣送回成都,果斷站在了魏延一邊。

魏延與負責後勤的楊儀早有矛盾。楊儀也有性格缺陷,他不但與魏延有隙,還與劉巴、蔣琬等同屬後勤派同僚不和,諸葛亮本人也知他“性狷狹”,可管理後勤的才能確實出類拔萃。諸葛亮愛惜二人之才,不忍有所偏廢,這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兩個蜀漢英傑的悲劇結局。

諸葛亮死後,楊儀和魏延的內鬥迅速升溫,兩人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一時也不知道相信誰,而朝中的文臣都偏向楊儀。最終,魏延失勢,楊儀派遣馬岱追殺,並夷其三族。值得一提的是,今五丈原諸葛亮廟,守山門的兩尊塑像,就是“魏延”和“馬岱”,想必當初的設計者有幾分黑色幽默。

那時候,蔣琬還率領“宿衛諸營”要趕去現場做做樣子,走到途中聽說魏延已死,就返回成都去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楊儀很快被蔣琬、費禕等實權派架空,受到冷落的楊儀竟發怨言說,悔不當初沒有叛逃到曹魏,這種話可是大逆不道。費禕趁機“密表其言”,楊儀被廢為民,並判流徙,之後又因過激言論下獄自殺。

5

按照諸葛亮的遺囑,他的遺體歸葬於漢中定軍山,身著尋常服飾,無需其他陪葬物,墳墓依山勢修建,墓穴大小能容納下棺木即可,所謂“生為興劉尊漢室,死猶護蜀葬軍山”,現在漢中市勉縣定軍山腳下的武侯墓便是由此發展而來。

現在,從漢中到西安,只需要2個小時,可是在當時,諸葛亮用了一輩子也沒走完。

諸葛亮死時,家無餘財,其住所在成都城南郊外,僅有薄田十五頃,桑八百株,他忙碌了大半輩子,從來沒有為子孫謀取私利。

在最後一次北伐期間,諸葛亮曾寫信給遠在孫吳的哥哥諸葛謹,心中滿滿的是對兒子諸葛瞻的期待與關懷,信中稱,“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那一年,諸葛亮又作《誡子書》與年幼的諸葛瞻,願他時時勤讀,牢記教誨,這篇文章亦是千古名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是作為父親的諸葛亮,溫情而嚴厲的一面。

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傳回蜀中,蜀漢各地都上書請立諸葛亮廟,此舉因違背禮制而未被採納,於是百姓只能在特定的節日於道路上私祭孔明,一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劉禪才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從此之後,華夏兒女對孔明的崇拜,延續一千多年。

諸葛孔明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到底是如何度過的

▲成都武侯祠。

從某種意義上說,諸葛亮其實是一個失敗者,卻在歷朝歷代得到了遠勝於無數成功者的禮讚,最愛君覺得,這並不意外。

錢穆先生就對諸葛亮推崇備至,他曾在《國史新論》對其有過極高的評價:

“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如今,很多年輕人面對未來有種深深的無力感,可是,這種感覺哪裡比得上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感受到的壓抑和焦慮。

大多數庸碌無為者早已習慣了朝三暮四,一曝十寒,殊不知,漫漫長路,缺的恰恰正是那幾分承君一諾,必守一生的執著,而這正是後世懷念孔明的一大原因。

參考文獻:

(三國)諸葛亮:《諸葛亮集》,中華書局 2009年版

(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6年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 2009年版

張應二:《諸葛亮軍事活動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馬伯庸:《文化不苦旅:重走諸葛亮北伐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