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

“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如影隨形,無聲又無息出沒在心底”,這是王菲《我願意》的歌詞。一個人對某樣東西的執念到了極致,放不下了,自然無時無刻都掛念著。思念一個人是如此,放不下的國恨家仇,拋不開的憤懣,也是如此。所以有“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的悲憤,有“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憂愁,還有“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豪情。

今天我們要繼續欣賞辛棄疾的詞作,辛棄疾因力主抗金,得罪投降派,遭到排擠打擊,最後隱居江西上饒二十年。年少時的辛棄疾滿腔熱血、感情萬丈,一心想要建功立業,結果卻是報國無門,最後隱居在瓢泉和帶湖。晚年的辛棄疾居住在鄉村,慢慢也融入了這安靜祥和的村居生活,他喜歡這“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日子,但他的內心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依然渴望著能東山再起,帶兵出征,建功立業,統一祖國。

辛棄疾《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

這樣矛盾,讓辛棄疾無時不刻都活在憂愁煩惱當中,他無處宣洩,只好以詩言志,抒發自己內心的憤懣,於是寫下了這首《鷓鴣天》:

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

歸休去,去歸休,不成人總要封侯?浮雲出處元無定,得似浮雲也自由。

想要登上高樓欣賞美景,藉此來躲避憂愁,不想,憂愁還是和我一起登上了高樓。我走過的幾處地方,樣子都已經改變了,還有那些親朋好友,也都白了頭。

辭官退休吧,退休回家吧,難道每個人都要去邊疆建功立業,封侯拜相嗎?浮雲隨心飄動,來來去去,原本就沒有固定地方,要是能像浮雲一樣自由自在那該有多好。

辛棄疾《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

憂愁煩惱好像有靈性,懂得隨人上高樓,辛棄疾“企圖”借登高來擺脫它,最後卻是做了無用之功。給物體以靈性,在古詩詞中比較奇特的一種寫法,辛棄疾雖然到了暮年了,但詩詞功力沒有減弱,將不可觸摸的憂愁變成可躲避的物體,非常生動有趣。辛棄疾在愁什麼?接下來他為我們說明,“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時光流逝,自然變遷,江山在變,年少時結識的親朋好友也都白了頭。這是一種沉痛,是辛棄疾幾十年來,報國無門而產生的悲憤。這種吶喊,不止是感嘆,是要深刻體會才說的出來的。

下片再進一步說明他的憂愁不只是“滄海桑田”的時間之愁,還是功業難成的“壯志未酬”。他反覆告訴自己要“歸休”,要退休回家,人生並不是一定要建功立業,封侯拜相的。辛棄疾越是這樣勸慰自己隱居,就越讓人感受到他報國無門的無奈悲憤。最後,他似乎也放棄了建功立業,希望能像浮雲一樣自由自在,同時,這也告訴我們,選擇留在官場,那就失去了自由。

辛棄疾《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如果太過執著,放不下執念,內心就好像被一張網束縛住一樣,掙脫不開,痛苦不堪。只是,道理誰都懂,能做到的又有幾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