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的勝利,主要靠一個人,這個人不是陸遜

夷陵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最後一場重要的戰役,其他兩場分別為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說來有趣,這三大戰役的取勝之道都與"

"有很大的關係。分別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和火燒連營。看來那個時代的將領們都喜歡玩火。而且這三大戰役都是防守反擊的範例,進而也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今天讓我們覆盤一下夷陵之戰,看看誰才是這場戰役的主導者?

公元221年,蜀漢昭烈皇帝劉備領兵近十萬進攻東吳,面對來勢洶洶的劉備大軍,東吳是如何應對的呢?

夷陵之戰的勝利,主要靠一個人,這個人不是陸遜

孫權的準備工作

荊州之戰結束後,關羽被殺,孫權佔領荊州。此時,原本牢固的孫劉聯盟就此破裂。可以說,撕毀聯盟條約的是東吳一方,他們趁著關羽出兵北伐的空檔,在背後捅了一刀,佔領了兵家要地荊州。此役之後,劉備集團被迫退回益州,而且劉備的地盤僅僅只剩下一個益州和漢中。這對於要恢復漢室的劉備來說是致命的,因為除了漢中之外,他已經沒有有效的出兵路線了。所以,在劉備稱帝的幾個月後興兵十萬討伐東吳,一則是為了給關羽報仇,二則是為了奪回荊州。

夷陵之戰的勝利,主要靠一個人,這個人不是陸遜

面對來勢洶洶的劉備大軍,孫權是如何做的呢?

第一,向劉備求和。孫權答應向劉備歸還荊州一部分,並希望重新恢復孫劉聯盟,但此舉得到了劉備的拒絕,因為劉備想要的是荊州全境。

第二,向曹魏稱臣。既然向劉備求和不成,只好向曹魏認慫,不然孫劉兩家打起仗來,曹魏從背後捅一刀那就不好辦了。

第三,遷都武昌。孫權將都城從建業遷到鄂州並改名武昌。既然求和不成,那就拉開架勢打一仗吧。

夷陵之戰的勝利,主要靠一個人,這個人不是陸遜

第四,任命陸遜為總指揮。陸遜這個人在外人看來就是一個文弱書生,在任命他之前,很多人都抱有疑慮。但是別忘了,呂蒙偷襲荊州就是他在背後出的主意。

第五,在長江沿岸遍佈防線。劉備從陸地進攻孫權是不怕的,怕就怕水陸並進。從水路可以迂迴到孫權軍隊的後方,兩面夾擊的滋味可不好受。

以上五條準備工作可是大有門道,不僅從天時、地利、人和都一一做了應對,而且從準備工作上看,已經給戰役的性質定了一個調子,那就是積極防禦、伺機反攻。完成以上部署之後,孫權慌亂的心有一點點平穩下來了,現在最主要的就是如何防禦好劉備的進攻,只求劉備早點退兵,不奢求把劉備全部殲滅。

夷陵之戰的勝利,主要靠一個人,這個人不是陸遜

戰役的指揮

此次夷陵之戰,孫權是心中有數的。因為孫權知道,這次戰役的總基調是防禦戰。針對劉備大軍長途奔襲的特點,採取以逸待勞的策略拖垮對方才是正確的做法,如果有機會進行反攻或者實施奇謀的話那就最好了。而能把這個策略堅決實施的人非陸遜莫屬

陸遜這個人是很有特點的。早在奪取荊州之前,他就對呂蒙說關羽驕傲自大,可以利用他的這個弱點來做文章,荊州之戰的結果也恰好印證了他眼光獨特,洞察人心的特點。一般來說,眼光獨特、深謀遠慮的人都不會做上頭的傻事,因此孫權根據此次戰役的性質,特地選擇陸遜做為大都督,而且假節(類似先斬後奏的權利),將前線一切事務都託付給陸遜。

陸遜確實沒讓孫權失望,看看他是怎麼做的。

夷陵之戰的勝利,主要靠一個人,這個人不是陸遜

第一,有策略的撤退。

面對來勢洶洶、求勝心切的劉備大軍,陸遜沒有硬碰硬,而是避其鋒芒,果斷戰略撤退。從峽口,再到巫縣,再到秭歸,最後到了夷道和猇亭就不退了,開始轉入防禦之勢。一方面把難以展開軍隊的不利地勢讓給劉備,一方面從心理上牽著劉備走。

在此說一下為什麼要從心理上牽著劉備走?劉備大軍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是哀兵,必然有一股誓不罷休的心理。如果在一開始雙方對峙的時候就硬碰硬,那麼劉備軍在士氣上肯定會壓倒陸遜的軍隊,就算能成功阻擊,那也是傷敵一萬自損三千。而通過一系列的退卻,減少了劉備軍來勢洶洶的勁頭,轉而使劉備覺得陸遜不過如此,產生出輕敵的想法。

夷陵之戰的勝利,主要靠一個人,這個人不是陸遜

第二,有目的的防禦。

地勢上看,夷道和猇亭剛好是走出崇山峻嶺的開闊地帶,在這裡堅守只能使劉備的軍隊駐紮在狹長的山道中。而且此時劉備軍那種氣勢逼人的士氣已經快被消磨完了,而且還滋長了輕敵的想法。如果自己再堅守不出,那麼最先急躁的就是劉備。

劉備果然上套,在此停駐之後就開始急躁。一邊在陣前辱罵陸遜,一邊埋下伏兵引誘陸遜,結果只有一個,就是促使陸遜及早決戰。陸遜不急,他的軍隊距離武昌大本營不遠,有源源不斷的糧草。可劉備的戰線太長,時間長了誰能保證糧草不出問題。無奈之下,劉備只好攻擊駐守夷道的孫桓,想借此圍點打援。可是劉備失算了,陸遜仍然是堅守不出。劉備一邊暗罵陸遜沒有人道主義,連孫權的侄子都不救,一邊還是絲毫沒有辦法。就這樣,兩軍從春天相持到了夏天。

此時,機會來了

夷陵之戰的勝利,主要靠一個人,這個人不是陸遜

江南的夏天酷暑難耐,這對於劉備來說是一個頭疼的季節。不得已,劉備實施了一個舉措,正是這一個舉措促使了他的失敗。由於當時天氣太炎熱,劉備讓水軍從船上下來,駐紮到岸上的樹林中等到秋季再進攻。這一舉動破壞了大軍水陸並進之勢,而這也正好是孫權和陸遜所擔心的。因此,陸遜密奏孫權,認為戰略反攻的機會就此來臨。

形勢對於陸遜是很好的,但是怎麼反攻呢?此時的陸遜還沒想好。於是他派出一隊士兵先進行試探性攻擊,攻擊的結果不盡如人意,但陸遜從中發現了一個機會。

由於劉備駐紮的軍營大多都靠近山林樹木,而且此時正好是夏季,這些東西如果被點著的話很容易就燒起來。於是陸遜的反攻開始了。他命令軍卒帶著茅草在夜裡偷襲劉備的軍營,看到可以燒著的東西就開始放火。於是,歷史上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的一幕就此拉開。

夷陵之戰的勝利,主要靠一個人,這個人不是陸遜

為了響應陸遜的號召,軍卒們到劉備的軍營中四處放火。不久,火勢在風吹之下逐漸增大,逐漸蔓延到整個軍營。猛烈的大火導致各軍各營一片大亂,士兵們像無頭蒼蠅四散逃竄,根本組織不起來像樣的攻擊。這時,陸遜在帥帳中調兵遣將,命令整個東吳大軍開始反攻。

在東吳大軍全體的反攻之下,劉備軍徹底潰敗,最後的結果是劉備逃到白帝城,不久在白帝城去世。

夷陵之戰的勝利,一方面是孫權明晰了當時的天下大勢,採取了很充足的準備工作;一方面在主帥的人選上力排眾議任命了深謀遠慮的陸遜。可以說,不論是從戰略上還是用人方面,孫權的做法都是正確的。

夷陵之戰的勝利,主要靠一個人,這個人不是陸遜

孫權結合天下大勢,在求和劉備不成的情況下,向曹魏稱臣斷後顧之憂,再將都城前移使整個東吳上下一心,在戰役前期做足了充分的準備工作。而陸遜在戰役期間有策略的實施戰略退卻,誘敵深入,使劉備在地勢心理上逐漸處於劣勢,最後巧用火攻擊敗了來勢洶洶的劉備大軍。

夷陵之戰的勝利,雖然是陸遜戰略得當,戰術巧妙的結果,但更重要的是孫權準備充分、用人得當的結果。三國的三大戰役中,有兩大戰役都是東吳主導的,而且都取得了勝利,從中可以看出孫權確實是一位極具雄才大略的明主。如果你是孫權,你能像他那樣主導夷陵之戰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