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的胜利,主要靠一个人,这个人不是陆逊

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最后一场重要的战役,其他两场分别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来有趣,这三大战役的取胜之道都与"

"有很大的关系。分别是:火烧乌巢、火烧赤壁和火烧连营。看来那个时代的将领们都喜欢玩火。而且这三大战役都是防守反击的范例,进而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今天让我们复盘一下夷陵之战,看看谁才是这场战役的主导者?

公元221年,蜀汉昭烈皇帝刘备领兵近十万进攻东吴,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大军,东吴是如何应对的呢?

夷陵之战的胜利,主要靠一个人,这个人不是陆逊

孙权的准备工作

荆州之战结束后,关羽被杀,孙权占领荆州。此时,原本牢固的孙刘联盟就此破裂。可以说,撕毁联盟条约的是东吴一方,他们趁着关羽出兵北伐的空档,在背后捅了一刀,占领了兵家要地荆州。此役之后,刘备集团被迫退回益州,而且刘备的地盘仅仅只剩下一个益州和汉中。这对于要恢复汉室的刘备来说是致命的,因为除了汉中之外,他已经没有有效的出兵路线了。所以,在刘备称帝的几个月后兴兵十万讨伐东吴,一则是为了给关羽报仇,二则是为了夺回荆州。

夷陵之战的胜利,主要靠一个人,这个人不是陆逊

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大军,孙权是如何做的呢?

第一,向刘备求和。孙权答应向刘备归还荆州一部分,并希望重新恢复孙刘联盟,但此举得到了刘备的拒绝,因为刘备想要的是荆州全境。

第二,向曹魏称臣。既然向刘备求和不成,只好向曹魏认怂,不然孙刘两家打起仗来,曹魏从背后捅一刀那就不好办了。

第三,迁都武昌。孙权将都城从建业迁到鄂州并改名武昌。既然求和不成,那就拉开架势打一仗吧。

夷陵之战的胜利,主要靠一个人,这个人不是陆逊

第四,任命陆逊为总指挥。陆逊这个人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文弱书生,在任命他之前,很多人都抱有疑虑。但是别忘了,吕蒙偷袭荆州就是他在背后出的主意。

第五,在长江沿岸遍布防线。刘备从陆地进攻孙权是不怕的,怕就怕水陆并进。从水路可以迂回到孙权军队的后方,两面夹击的滋味可不好受。

以上五条准备工作可是大有门道,不仅从天时、地利、人和都一一做了应对,而且从准备工作上看,已经给战役的性质定了一个调子,那就是积极防御、伺机反攻。完成以上部署之后,孙权慌乱的心有一点点平稳下来了,现在最主要的就是如何防御好刘备的进攻,只求刘备早点退兵,不奢求把刘备全部歼灭。

夷陵之战的胜利,主要靠一个人,这个人不是陆逊

战役的指挥

此次夷陵之战,孙权是心中有数的。因为孙权知道,这次战役的总基调是防御战。针对刘备大军长途奔袭的特点,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拖垮对方才是正确的做法,如果有机会进行反攻或者实施奇谋的话那就最好了。而能把这个策略坚决实施的人非陆逊莫属

陆逊这个人是很有特点的。早在夺取荆州之前,他就对吕蒙说关羽骄傲自大,可以利用他的这个弱点来做文章,荆州之战的结果也恰好印证了他眼光独特,洞察人心的特点。一般来说,眼光独特、深谋远虑的人都不会做上头的傻事,因此孙权根据此次战役的性质,特地选择陆逊做为大都督,而且假节(类似先斩后奏的权利),将前线一切事务都托付给陆逊。

陆逊确实没让孙权失望,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夷陵之战的胜利,主要靠一个人,这个人不是陆逊

第一,有策略的撤退。

面对来势汹汹、求胜心切的刘备大军,陆逊没有硬碰硬,而是避其锋芒,果断战略撤退。从峡口,再到巫县,再到秭归,最后到了夷道和猇亭就不退了,开始转入防御之势。一方面把难以展开军队的不利地势让给刘备,一方面从心理上牵着刘备走。

在此说一下为什么要从心理上牵着刘备走?刘备大军名义上是为关羽报仇,是哀兵,必然有一股誓不罢休的心理。如果在一开始双方对峙的时候就硬碰硬,那么刘备军在士气上肯定会压倒陆逊的军队,就算能成功阻击,那也是伤敌一万自损三千。而通过一系列的退却,减少了刘备军来势汹汹的劲头,转而使刘备觉得陆逊不过如此,产生出轻敌的想法。

夷陵之战的胜利,主要靠一个人,这个人不是陆逊

第二,有目的的防御。

地势上看,夷道和猇亭刚好是走出崇山峻岭的开阔地带,在这里坚守只能使刘备的军队驻扎在狭长的山道中。而且此时刘备军那种气势逼人的士气已经快被消磨完了,而且还滋长了轻敌的想法。如果自己再坚守不出,那么最先急躁的就是刘备。

刘备果然上套,在此停驻之后就开始急躁。一边在阵前辱骂陆逊,一边埋下伏兵引诱陆逊,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促使陆逊及早决战。陆逊不急,他的军队距离武昌大本营不远,有源源不断的粮草。可刘备的战线太长,时间长了谁能保证粮草不出问题。无奈之下,刘备只好攻击驻守夷道的孙桓,想借此围点打援。可是刘备失算了,陆逊仍然是坚守不出。刘备一边暗骂陆逊没有人道主义,连孙权的侄子都不救,一边还是丝毫没有办法。就这样,两军从春天相持到了夏天。

此时,机会来了

夷陵之战的胜利,主要靠一个人,这个人不是陆逊

江南的夏天酷暑难耐,这对于刘备来说是一个头疼的季节。不得已,刘备实施了一个举措,正是这一个举措促使了他的失败。由于当时天气太炎热,刘备让水军从船上下来,驻扎到岸上的树林中等到秋季再进攻。这一举动破坏了大军水陆并进之势,而这也正好是孙权和陆逊所担心的。因此,陆逊密奏孙权,认为战略反攻的机会就此来临。

形势对于陆逊是很好的,但是怎么反攻呢?此时的陆逊还没想好。于是他派出一队士兵先进行试探性攻击,攻击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陆逊从中发现了一个机会。

由于刘备驻扎的军营大多都靠近山林树木,而且此时正好是夏季,这些东西如果被点着的话很容易就烧起来。于是陆逊的反攻开始了。他命令军卒带着茅草在夜里偷袭刘备的军营,看到可以烧着的东西就开始放火。于是,历史上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的一幕就此拉开。

夷陵之战的胜利,主要靠一个人,这个人不是陆逊

为了响应陆逊的号召,军卒们到刘备的军营中四处放火。不久,火势在风吹之下逐渐增大,逐渐蔓延到整个军营。猛烈的大火导致各军各营一片大乱,士兵们像无头苍蝇四散逃窜,根本组织不起来像样的攻击。这时,陆逊在帅帐中调兵遣将,命令整个东吴大军开始反攻。

在东吴大军全体的反攻之下,刘备军彻底溃败,最后的结果是刘备逃到白帝城,不久在白帝城去世。

夷陵之战的胜利,一方面是孙权明晰了当时的天下大势,采取了很充足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在主帅的人选上力排众议任命了深谋远虑的陆逊。可以说,不论是从战略上还是用人方面,孙权的做法都是正确的。

夷陵之战的胜利,主要靠一个人,这个人不是陆逊

孙权结合天下大势,在求和刘备不成的情况下,向曹魏称臣断后顾之忧,再将都城前移使整个东吴上下一心,在战役前期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而陆逊在战役期间有策略的实施战略退却,诱敌深入,使刘备在地势心理上逐渐处于劣势,最后巧用火攻击败了来势汹汹的刘备大军。

夷陵之战的胜利,虽然是陆逊战略得当,战术巧妙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孙权准备充分、用人得当的结果。三国的三大战役中,有两大战役都是东吴主导的,而且都取得了胜利,从中可以看出孙权确实是一位极具雄才大略的明主。如果你是孙权,你能像他那样主导夷陵之战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