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鄉情裡的“電影夢”

王勇:乡情里的“电影梦”

王勇:乡情里的“电影梦”

近日,微電影《米花爺爺》獲得第三屆美麗鄉村微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米花爺爺”的飾演者趙小寧拿下最佳男主角獎。微電影《啞井》獲得第六屆亞洲微電影優秀作品獎,其反映環縣群眾吃水困難的故事令人感動、引人深思。

這兩部作品之所以感人,源於製作者幼年的經歷及對家鄉獨特的情懷。他就是黑格爾影視文化公司的創立者王勇。

這位土生土長的80後導演從環縣最貧困的鄉鎮走出來,為了自己的電影夢和對黃土地的熱愛,他又回到了農村,追求心中對家鄉的情懷和黃土地的熱愛。

王勇畢業於甘肅教育學院,他先後在蘭州幾家公司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回老家環縣的路上,隨手拍攝了一組反映黃土地貌的照片併發到了網上,沒想到火了。“當時只是想跟大家分享家鄉的美,沒想到竟然火了,很意外!”王勇說,對家鄉的熱愛是他投身電影事業的初衷,為此他購買了大量影視製作等專業書籍進行學習提高。

王勇:乡情里的“电影梦”

回到環縣的王勇,沒有設備,沒有演員,沒有影棚,只有一沓20萬字的劇本和一顆狂熱的心。他四處籌錢購置了拍電影用的搖臂、軌道、燈光、錄音、高清後期剪輯等設備,又從西安淘了一批粗布,自己加工演員服裝,一邊修改劇本,招聘演員,一邊給企業做宣傳片,再用做宣傳片賺來的錢添置“家當”,在精打細算中,王勇的團隊從最初的兩個人發展到現在的16個人,2008年,由他擔任製片主任的農村題材系列電視劇《梨樹溝記事》完成了拍攝,並在甘肅都市頻道和當地電視臺播出。

演員的吃住、買磁帶的費用、差旅費等對白手起家的王勇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為了募集每天的拍攝開支,王勇不得不扛上機子到處求贊助,期間,他拍攝了200多首MV。

2016年11月,憑著幾年的積累,王勇帶領自己的團隊又一次開工了,影片《米花爺爺》在西峰區陳戶正式開機。演員是臨時招募的,費用是自己墊付的,劇本是集體創作的,這就是王勇拍攝《米花爺爺》的真實寫照。直到現在,費用始終是制約像王勇這樣的獨立製片人的最大瓶頸。拍攝《米花爺爺》前王勇在正寧縣拍攝留守兒童,當時缺一個演老教師的男演員,機緣巧合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趙小寧老師,這也就成了米花爺爺的原型。

由於缺資金,缺工作人員,《米花爺爺》剪完已是臘月二十八。“功夫不負有心人,《米花爺爺》最終獲得第三屆美麗鄉村微電影節最佳影片,圓了我的家鄉情懷和電影夢。”王勇說。

微電影《啞井》是今年1月份和環縣外宣辦合作拍攝完成。王勇說,“我就是環縣人,對小時候那種吃水困難的苦日子,深有體會。所以,從選址到選演員及表演,都是最真實場景的還原。在我看來,最淳樸最接地氣的作品才能打動觀眾,也希望更多的人能瞭解我的家鄉,感受黃土地上那種淳樸的美好。”

王勇:乡情里的“电影梦”

記者瞭解到,《啞井》的拍攝完全是憑著熟悉的環境,群演都是周邊的父老鄉親。“最艱辛的是在溝裡拍攝的那一段時間,現在農村發展了,這一條溝10多年沒有人下過了,以前的路不在了,村民幫助劇組開路,可以說,沒有家鄉的父老鄉親,就沒有後來的《啞井》。”王勇表示。

談及未來的發展,王勇說:“最近我正在和華池縣文廣局合作拍攝新片《嗩吶》,還打算為改革開放40週年拍一部獻禮片。”隴東的黃土地是王勇創作的源泉,多年的行走,王勇對西北農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個曾孕育了道情皮影、隴劇的黃土地正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電影的拍攝是為了守住心靈的家園,守住最後一寸黃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