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掃盲運動:三個半小時識字1058個,你見過嗎?

中山掃盲運動:三個半小時識字1058個,你見過嗎?

新中國成立後,發起了一場席捲全國的掃盲運動(圖源網絡)

新中國成立後,一場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在全國範圍內迅速展開。掃盲運動的開展先後使近1億中國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在那個人人熱情高漲、各項生產建設紀錄層出不窮的年代,中山的掃盲運動開展得如何呢?小編在查閱當年的縣委機關報——《中山報》時得以一窺其豹。

三個半小時識字1058個

壹:下戰書向全縣挑戰“識字”

“大躍進”時期,各行各業都興起了一股“挑戰風”,文化領域自然也不例外。在1958年5月1日的《中山報》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內容為港口鄉民主社向大嶺社應戰、向全縣沙田社發出挑戰,比賽掃文盲、學文化的事項。

中山掃盲運動:三個半小時識字1058個,你見過嗎?

1958年5月1日,《中山報》關於掃盲挑戰稿件。(中山檔案館藏)

文章詳細描述了社員們的學習情況:“幾天內已經做到標語滿街貼,戶戶貼對聯,見物寫上字,看圖識字牌到處密佈,200多個群師,四處上門和社員定包教保學合同。”“現在,到處是一片讀書聲,已形成了百人教,千人學的學文化高潮……”在當時的報紙上,類似的新聞十分常見。

貳:創新方法開展掃盲

為儘快實現掃盲目標,全縣各鄉各出奇招,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當年的《中山報》上便有一篇題為《掃盲新創造》的文章對此進行詳細的介紹。

中山掃盲運動:三個半小時識字1058個,你見過嗎?

1958年5月1日,《中山報》關於《掃盲新創造》稿件(中山檔案館藏)

如“排工識字”法,就是由各生產隊的隊長或記分員將每天生產按不同工種排工並用黑板公佈,晚飯後再按照排工教社員識字。又如“識字監督崗”法,在街口設立監督崗,站崗的人一定要教會過路人兩個字才讓其通過。還有“售貨員兼群師”法,在每件貨物上掛上識字牌,群眾買什麼,售貨員則教他什麼字,先提問、後賣東西。此外,還有在住戶牆上、街頭、巷尾貼上看圖識字等等。

中山掃盲運動:三個半小時識字1058個,你見過嗎?

《中山報》關於當時掃盲動態的報道(中山檔案館藏)

叄:驚人的識字紀錄

在1958年5月21日的《中山報》第三版上,一篇名為《識字高紀錄》的文章引起了小編的注意。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四個代表人物的識字紀錄及學習方法,分別是:”有四個孩子的母親——鄭春蘭七個晚上識字1202個“;“劉月有識字方法好、勁頭足”;“周煥坤三個半鐘頭識字1058個”;“梁妹30分鐘識字222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識字的人物大都是文盲,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學會這麼多字,實在驚人。換作今天的學生記英文單詞,恐怕也難以達到這樣的識字速度。

中山掃盲運動:三個半小時識字1058個,你見過嗎?

1958年5月21日,《中山報》第三版文章《識字高紀錄》(中山檔案館藏)

文化素質的高低關係到一個民族的強大與否,而在當時文盲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掃盲運動的開展以及它所取得的成效正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從當時掃盲運動的“盛況”可以看到中山人強烈的求學意志。

資料來源:《傳媒春秋》/方炳焯,陳彥等編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