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Crunch 中國

中本聰並不存在。這個名字背後不只有一個人。他甚至不是由一個單一實體控制的。

而且,雖然我認為他發表的論文是由某個人撰寫、一個委員會編輯的,但對於比特幣來說,他不存在很重要。他的這種非常真實的不存在將幫助 比特幣活過這十年,然後演變為它即將成為的樣子。中本聰是誰沒有關係。但這不會阻止我們不斷嘗試揭開他/她的真面目。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場熱鬧的猜謎遊戲。

兩天前,Wired和Gizmodo都對程序員克雷格·史蒂芬·懷特(Craig Steven Wright)和戴夫·克萊曼(Dave Kleiman)進行了報道,稱這兩人可能就是中本聰。但他們真的是那麼說的嗎?從新聞報道的角度看,並不是這樣。比如,Gizmodo 的報道寫道:

根據 Gizmodo 得到的多份經採訪證實的私藏文件,居住在悉尼的澳大利亞商人克雷格·史蒂芬·懷特以及 2013 年去世的美國計算機取證專家戴夫·克萊曼參與了比特幣的開發。

Wired 則是這麼寫的,同樣模稜兩可:

種種跡象表明,克雷格·史蒂芬·懷特,這個從未上過任何公開的中本聰候選人名單的人,幾乎與中本聰資料的每一個細節相符。但是,儘管有大量證據,我們仍然不能完全確定已經解開了這個謎團。不過,以下兩件事的可能性是最高的:要麼懷特就是中本聰,要麼他是一個極其高明的騙子,非常想讓我們相信他就是中本聰。

這兩段話一上來就用各種好聽的詞描述發現真相的可能性來迷惑讀者,同時掩蓋了可能的信息缺乏。但我並不是在指責兩家媒體寫出了這樣的報道。沒有哪條新聞寫了“克雷格·懷特可能參與了比特幣的開發,或者至少發了幾封相關的郵件”這樣的話。

這些報道真正的價值——真正的樂趣——在於發掘“真相”,並把它們公佈到網上。一篇報道的背後需要不少調查做支撐,這會為科技記者的生活暫時增添不少樂趣。在無邊無際的內容之流中,一篇寫得很好的“嘿,這是中本聰嗎?”的報道會讓一週的生活都充滿樂趣。

但克雷格·懷特不是中本聰。雖然我不擁有另一名知名的揭穿真面目者,康奈爾大學教授艾明·古恩·薩若(Emin Gün Sirer)的 深厚功力,但我知道報道中的一切都是站不住腳的。與其分析反駁的理由(其中的多數集中在 PGP 密鑰上),我更想說的是,這些都不重要。

“總之,中本聰真實身份的問題是有缺陷的,而且只不過是人們茶餘飯後的一個話題而已。負責任的新聞媒體應該為公眾的利益,而不是為點擊率服務,”薩若寫道。我同意他的看法。

還不相信懷特不是我們在尋找的中本聰?那就想想消息的來源吧。兩家網站都收到了“黑客竊取到的”有關懷特參與比特幣開發的詳細信息,這些信息還一口咬定懷特就是中本聰。為什麼兩家網站會收到郵件?因為一名心存不滿的員工怨恨懷特,想讓全世界都知道他是個爛人。

讓我們看看這封發給作家利亞·古德曼(Leah Goodman)的郵件,她曾披露,現實中的中本聰不收集比特幣,卻愛收集火車模型:

“他讓我們當牛做馬,如果我們不累得像狗一樣,他就炒了我們,”這樣的消息顯然不打算給人以啟示。連寫了關於比特幣的最好的書的納撒尼爾·波普爾(Nathaniel Popper)也收到了相同的消息:

1.Got a very curious email attempting to dox Craig Wright — Wired's Satoshi — back in Oct. Didn't find it convincing at the time.

— Nathaniel Popper (@nathanielpopper) December 8, 2015

而維基解密似乎知道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

為什麼會有人要“陷害”懷特?也許是想讓全世界都去入侵他的電腦。一名擁有價值 2300 萬美元的比特幣的比特幣用戶是一個龐大的目標。此舉也會為懷特冠上一個對他沒什麼幫助的惡名。他將身陷比特幣世界的罵戰,與中本聰成千上萬的追隨者為敵。名叫中本聰的那個人頭上的王冠可是很沉重的。

即使懷特“參與了比特幣的開發”,也絕非獨自一人完成了比特幣的開發工作。薩若認為他知道獨自撰寫了多篇中本聰發表的論文的人是誰,但他拒絕透露此人的身份。不過,我也懷疑有一小群一起工作的人決定不向外界透露此人是誰。

計算機發展到今天,作者的價值已被快速變化的重要性淹沒。雖然有些人可能還記得協助建立 TCP/IP 協議的溫特·瑟夫(Vint Cerf)和鮑勃·卡恩(Bob Kahn),以及發明了萬維網的蒂姆·伯納斯·李爵士(Tim Berners Lee),但那些狡猾的煽動匿名的人基本都是匿名的。為什麼?因為保持匿名使他們的行動更有效也更可怕。我認為中本聰得到了同樣的好處。

Linux 出現之後,林納斯·託瓦茲(Linus Torvalds)就成了編寫軟件的新方法的名義領袖。他絕對不是第一個使用開源模式的人,但市場需要一個名義領袖,一個關於起源的故事,來打造一種有凝聚力的敘事。Linux 的敘事就是:“對,這個叫 Linux 的東西是免費的,但它是一個很酷的芬蘭人在探索、創造精神的指引下做出來的。所以你應該用裝著它的商品 PC 機運行你的網站,而不是花 1 萬美元買好幾臺 Sun 服務器來運行。”這一宣傳成功了,結果現在的網站都是用 Linux 運行的。

比特幣正在解決類似的問題。與 Linux 將我們與可能會賣給我們狗糧的強大服務器連接起來的方式相同,比特幣把我們與能繞過與現代銀行業那些令人討厭的繁瑣手續的強大服務器連接起來。

也許,當前形態的比特幣會失敗。但如果比特幣能有一個支柱,有一個“人”來掌控局面,我認為情況會很不一樣。 我們會放心地把建立一個很好的網絡服務器的任務託付給一個我們不認識但真實的人。不過,我們不會如此輕易地把我們的錢包交給這樣一個人。但是,如果這個人的產品有嚴密的審核機制,而且這個人只是一個影子,情況就大不相同。

我理解揭開這個人的真面目的動力所在。但沒有必要這麼做。其實, 比特幣需要成為沒有所有者的產品,成為一段有神奇的功能、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代碼。它就是沒有林納斯的 Linux,沒有瑟夫和卡恩的 TCP/IP。

薩若說的很對:

重要的是中本聰的實際遺產。我們的銀行基礎設施已經過時了,自千年蟲爆發重寫代碼以來就再未更新過。金融體系的透明度和可審計性極低。零售銀行業自 1959 年以來鮮有創新,直到幾年前才有所改觀。即使在今天,銀行依然為我們的錢提供殘舊、難用的接口。我不會宣稱比特幣那樣的虛擬貨幣是最終的解決方案,或者甚至是目前可靠的解決方案之一。即使有最近規劃的改進,比特幣也不能擴展到世界各地,而且它在安全上面臨著很大的困難。但它確實帶來了一些新的技術思路,可以豐富我們的國際社會;這些思路中的一部分是中本聰發現的,另一部分是中本聰的前人發現的。負責任的媒體需要放下毫無意義的尋人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比特幣這種技術和它帶來的啟示上。這才是真正該做出的行動。

現在越來越清晰的是,每找到一箇中本聰,就會出現一個更令人信服的觀點證明他不是中本聰。這種打地鼠遊戲將在未來的幾年裡繼續迷惑記者,直到它完全停止。也許有一天我們終會知道中本聰是誰,但在這件事變得非常重要很久之後那一天才會到來。

歷史書要想理清誰是真的中本聰,會遇到一些麻煩,不過我想指出的是,關於比特幣的最好的書,納撒尼爾·波普爾的《數字黃金》,根本就沒打算給比特幣的幕後黑手起名字。相反,這本書把重點放在了那些萌生了這一想法並付諸實踐的怪人們。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偃旗息鼓了,有的人生了病,不能繼續做下去。

但貫穿所有故事的主線只有一個:比特幣是一種人人都能使用、無處不在的工具。它不屬於某一個人。若非如此,比特幣就會如我們所知的那樣變成一種會反抗它太人性的創造者的東西。連中本聰都說過,我們都是中本聰。我認為,通常草率的情感很罕見地正確了一次。

TechCrunch 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