絡絲潭連接豫、冀兩省,左有躍峰渠,右有紅旗渠


源自太行山的濁漳河絡絲潭連接豫、冀兩省,左有河北省邯鄲市躍峰渠,右有河南省林州市紅旗渠。

濁漳河絡絲潭因其潭深一絡蠶絲而得名,又因濁漳河有“九峽十八斷”,此處是一較大斷嶄跌水,上有連接豫、冀兩省的峽谷索橋,故稱“天橋斷”。這裡有獨特的峽谷風光,更有這神奇而美妙的傳說。河水從峽谷斷崖上飛瀉成瀑,如白馬玉龍,咆哮翻卷,墜入水深百米的絡絲潭。

太行山區的豫北和冀南一帶由於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土壤貧瘠,水源奇缺,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山區人民不得不靠挖水窖、池塘儲存雨水艱難度日。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居民為了改變生存條件,急切盼望能把新的水源引到這裡。


橫亙在這一區域發源于山西省,自西向東流經的漳河連接著兩岸三省山區人民,西部是山西省,南部是河南省,北部則是河北省。漳河是由濁漳河、清漳河兩條河流在河北涉縣合漳匯合而形成的河流。漳河在歷史上是一條季節性害河,雨季常因山洪暴發,禍及下游,旱季則河道斷流,使兩岸人民遭受旱災。

1959年10月10日,河南林縣縣委召開會議,專門研究了修建引漳入林水利工程。1960年1月16日,林縣方面以林縣人民委員會的名義向新鄉專署和河南省人委提請興建引漳入林工程報告,報告稱,該渠擬從山西省平順縣辛安村開渠引水,但需徵得山西方面的同意。2月3日,山西方面給河南方面回信,同意林縣興建引漳入林工程,並建議:“林縣引漳入林工程從平順縣侯壁斷下引水,按此設計。”

2月7日,林縣召開引漳入林工程籌備會議,對引漳入林工程的施工方案進行了敲定。2月10日,林縣引漳入林總指揮部發出引漳入林動員令,決定引漳入林工程於2月11日正式開工。1960年3月6日,林縣引漳入林委員會召開擴大會議,對施工中的細節及要注意的事項進行了部署,並建議把引漳入林這條渠命名為“紅旗渠”,其意為高舉紅旗前進。


“躍峰渠”的名稱是以自然地理現象為特徵取得的。河北省邯鄲市西南部的太行山區是平均海拔170米的高空區,讓水渠從這一區域穿過,其寓意是該渠繞山越峰,奔流不息,造福百姓。1965年河北邯鄲地委、專員公署為解決邯鄲地區嚴重缺水,特別是西部邊遠山區、老區人畜飲水問題,組織有關人員對“引漳:的可行性,進行了11個月的勘測。

但由於種種原因,躍峰渠的建設停頓了下來,沒有及時得到修建,直到1974年,邯鄲地委才作出“興建躍峰渠”的決定,並組成“山區建設指揮部”。1975年1月7日,邯鄲地委召開躍峰渠施工動員大會,並把原“山區建設指揮部”改組為“邯鄲地區躍峰渠指揮部”。此次會議標誌著躍峰渠建設正式開始。

紅旗渠與躍峰渠這兩條人工天河的修建背景極為相似,環境相似,決策相似。只是紅旗渠的修建早於躍峰渠的修建,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對躍峰渠的建設起到了借鑑作用。躍峰渠、紅旗渠,就像是太行山的兩個女兒,肩並肩地站在一起,迎接著來息四面八方的客人,讓人們從這撒落人間的天河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