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品牌定價越高反而越有人買賬?

曾經有個業務員對自己的老闆說:“老闆,市場上有一個小廠,價格很低,很難對付,怎麼辦?”

老闆抽了一口煙,說到:“既然它這麼厲害,那為什麼它一直是一家小廠,而我們卻是大廠呢?”

縱觀歷史,你會發現一個普遍的規律:高價打贏低價是常有的事,而低價打贏高價卻僅僅是個案。

為什麼大品牌定價越高反而越有人買賬?

為什麼高價反而更容易勝出?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只有當你的價格足夠高,才可能產生更多的盈利,而這部分盈利,其實就是用來支撐(預支)你的營銷活動的。比如請巨星代言、投更多的廣告、租更好的門店、招更好的客服,等等……

而那些一開始就把價格壓得很低的企業,基本永遠沒有機會建立自己的品牌。當然,具有特殊優勢或具有戰略意義的低價除外。

另外,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高價往往意味著他購買的不再是單純的產品,還包括了產品之外的東西——也就是品牌的“無形價值” 。

還是說奢侈品包包。他們之所以要買一個萬元包,其實就是想向其他人傳遞一個信息——我是一個買得起萬元包的人。

那麼,這種“無形價值”跟“品牌”有什麼必然聯繫嗎?當然有。

就拿咖啡來說。同樣是咖啡,雖然雀巢咖啡的銷量和使用頻次都遠高於星巴克,但對星巴克這個品牌感興趣的人卻明顯更多。

為什麼大品牌定價越高反而越有人買賬?

星巴克的微博粉絲是雀巢的兩倍。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雀巢只提供了產品的有形價值(比如提神和口感),而沒有像星巴克那樣成功打造品牌的無形價值(比如文化內涵)。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品牌,應該是像宗教一樣的——能代表某種信仰、某種文化、某種精神。

而要建立這些東西,通常都很需要錢。

錢從哪兒來?

就從高昂的產品毛利中來——把價格定高一些,就是為了把利潤空間預支出來,用於開展營銷活動,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總體顧客利益”。

另外,最開始把價格定高一些,其實也是為將來做打算——高開低走很簡單,低開高走就很難 。

為什麼大品牌定價越高反而越有人買賬?

假設奔馳出一款價格20萬的便宜車型,一定能賣得很好——這相當於是在告訴消費者:嘿!現在,你只要花20萬,就能買一個50萬牌子的車;

而如果本田出一款價格50萬的高端車型,就一定賣不好——這相當於是在告訴消費者:嘿!現在,你需要花50萬才能買到之前20萬牌子的車,蠢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