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帝,一個敢於向天命抗爭的勇士

永樂,是明成祖朱棣的年號,朱棣,是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初,被封為燕王,後於朱元璋去世後,以“靖難”之名打到南京,在建文帝不知所蹤後,登基為帝,開啟了他的偉大時代。

朱棣,生於公元1360年,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他能夠

永樂大帝,一個敢於向天命抗爭的勇士

圖片來自於網絡

登基為帝,是冒著掉腦袋風險博來的。與長兄朱標不同,他的出生並沒有給朱元璋太多的驚喜,彼時,朱元璋與陳友諒的爭鬥正如火如荼,對於已經有了三個兒子的朱元璋無暇顧及這第四個孩子,自然,他也沒有得到父親太多的喜愛,可是,這個生於戰場長於戰場的孩子註定是不一樣的,當其他孩子玩泥球,過家家的時候,他看到是無數生死拼殺,血流成河,橫屍遍野,幼小的他,便知道在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那就是成為強者。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為帝,史稱明太祖,年號洪武,洪武三年,按例,朱棣和其他所有的兄弟一樣被封王,他被封為燕王,封地在當時常常被蒙古侵擾的北平。朱棣在21歲時到北平就藩,那時,蒙古的勢力依舊不小,生活在北平,不但遠遠比不上擁有百萬雄師的南京城,也是不如封地在中原富庶之地的其他藩王。重要的是,他的才能並不亞於任何一個兄弟,包括太子朱標,恐怕那時的朱棣,心中就已經不平衡了,但是,一來,父親這個開國皇帝太強,不允許別人有任何反對,二來,朱標畢竟是長兄,能力不說,人品是無可挑剔的,是以,他沒有表示也不敢表示出任何的怨懟,有時,命運也是不得不認可的。但事情很快發生了轉折,公元1392年,皇太子朱標先於朱元璋去世,按常理,皇帝應從其他兒子中選擇人選另立太子,但朱元璋明顯不是按常理出牌的人,他在悲痛過後,並沒有在兒子中做出選擇,而是選擇了孫子,立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做出這樣的選擇,朱元璋定然是有自己的考慮,但是,他的決定連數百年之後的我也覺得欠妥,更何況當時的朱棣。試問,完成與蒙古不停周旋重擔,需要出生入死時父親想到了自己,然而,卻將萬里河山交給了一個乳臭未乾的孩子,那是自己拋頭顱,灑熱血守護的為之不惜一切的天下,憑什麼!難道只是因為父親對朱標的喜愛,愛屋及烏的結果?他不服,心中萬分的不服,他要改變,可是,當時的朱棣並沒有足夠的資本去反駁自己的父親,那個大明王朝的締造者,殺伐決斷的鐵血帝王,故而他選擇了隱忍,依舊做一個堅守邊疆的藩王,為了父親,將外族擋在國土之外,但這並不妨礙他的抗爭之心,因為在他的心中,自己遠遠比那個軟弱的侄兒更適合那個九五之尊的位置,是以,他不動聲色地等待著。

永樂大帝,一個敢於向天命抗爭的勇士

圖片來自於網絡

所有的隱忍都會有爆發的時候,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次年,朱棣以“靖難”之名在北平起兵,1402年,朱棣的軍隊進入南京,這中間的過程自然是波瀾壯闊的,但對於靖難之役,不管是歷史還是野史,都已經有太多的記載,在此,不必細說,對於朱棣來說,這場戰役是他輸不起的遊戲,正因為輸不起,所以他才必須勝利,那麼結局已經註定了,建文帝在一場大火後不知所蹤,朱棣登基為帝,是為明成祖,他的抗爭以勝利結束,他,終究是改變了一生只能為藩王的命運。

或許,有人會說他狼子野心,早就做好了造反的準備,方才一舉得勝,他不顧父親的遺志,強奪了侄兒的帝位,是亂臣賊子,即便日後坐擁江山,也終究是個反賊。也有人說,朱棣是在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政策下不得已而為之,且看周王的結局便能知道,若是不反,那便會成為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但在我看來,主動也好,被動也罷,都不過是朱棣向命運的一種抗爭。他是朱棣第四子,非嫡非長(雖說他自認自己是馬皇后的兒子,但證明他並不是),命裡是沒有做皇帝的資格的,準備造反本身就是對命運的不屈從,若是因削藩而反抗,看似是被動,實則,也是向命運的抗爭,在儒家學說為正統的古代,君君臣臣,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便被動,亦是不能抗爭,更不允許抗爭,君不見岳飛於風波亭慘死,但朱棣並不是嶽武穆,他從來沒有懼怕天命,他敢於挑戰,也很難得地成功了,在那個時代,不可謂不勇敢。須知,作為作為燕王的朱棣,如若不反,是擁有著世襲罔替的王權的,他沒有甘於安樂富貴,帶著自己所有的家當,放手一搏,完成改變人生的一次豪賭,輸,便是萬劫不復,當然,贏,可就是功在千古。

歷史證明,朱棣贏了,不但贏來了至尊皇權,更開啟了大明幾百年的秀麗江山,有功,也有過,但這些都不妨礙他的勇敢,他勇敢地向天命挑戰,勇敢地做出影響後世的巨大決定,勇敢地向任何人抗爭,與他的父親一樣,他亦是一個鐵血帝王。

朱棣在位期間,大明的強盛是空前的。他讓被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下生靈塗炭的中華大地得以休養生息,國富民強;他親自橫刀立馬,衝鋒陷陣,將蒙古趕至遙遠的荒漠,蕩平外寇;他重修京杭大運河,連接南北;他命人修訂為後人帶來巨大精神財富的永樂大典,千古流芳;他,更是力排眾議,將都城遷至北京,開啟了天子守國門的先河,即使亡國君主朱由檢都死的硬氣,沒有他,想來也沒有今天北京這樣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從對後世的影響來看,每一件功績都足以讓他千古留名,然,他卻一下子完成這許多,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偉大君主。他也是一個能人,縱觀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藩王能夠造反成功的例子屈指可數,在大一統時代,更是隻此一人。

永樂大帝,一個敢於向天命抗爭的勇士

然,帝王也是人,也有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只是帝王與普通人不同,所謂帝王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朱棣,對於反對他的人從來都沒有好脾氣,被他滅族的人數不勝數,滅方孝孺十族的做法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對待自家兄弟,也是少了一些仁義,這些,也都是不爭的事實。他造反出身,即便是得到了天下,想必心中也永遠留下了陰影,對於那些反對他的人,他不敢不妨。

的確,朱棣本人的確具有差距很大的兩面性,一方面,他是一個英明果敢的帝王,讓百姓安居樂業,讓國家繁榮昌盛,而另一方面,他手段極其殘忍地對待建文帝舊臣以及對他帝位有威脅的任何人,聽著聽起來都毛骨悚然。其實,這並不矛盾,他是百姓的君主,亦是一個鐵血帝王,帝王之路容不得半點沙子,用王道統治天下,用霸道統治天下,正是將王道與霸道精彩地運用到了好處。

百年過後,那段歷史已經佈滿塵埃,總有人同情朱允炆這個被叔父搶了皇位的小皇帝,其實我也是,但歷史證明,朱棣是一個偉大的帝王,是毋庸置疑的,他雖然沒有遵照父親的遺志,全力輔佐侄兒朱允炆,卻用另一種方式對朱元璋盡了孝,當蒙古被驅趕至邊疆,無力再返中原,當天下太平,錢糧豐足,百姓安居樂業的盛世出現,當週邊幾個國家的前來朝貢,有的國王因為崇拜一生留在大明,這樣的大明,想必朱元璋看到,也該含笑九泉,不會怪他搶了孫兒的皇位吧。

永樂大帝,一個敢於向天命抗爭的勇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