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從夏到秋,農村孩子有一種遊戲叫“鬥草”……

本文節選自作者《載滿鄉愁的村莊》一書,原章節標題:兒時遊戲。本文僅供學習交流用。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從夏到秋,農村孩子有一種遊戲叫“鬥草”……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從夏到秋,農村孩子有一種遊戲叫“鬥草”……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從夏到秋,農村孩子有一種遊戲叫“鬥草”……

……那個時候,男孩子和女孩子都玩的一種遊戲,是鬥草。

這個遊戲,會從夏天玩到秋天。玩法是選擇有韌性的草梗,折起來交叉在一起互相拉鉤,看誰的先斷。最常用的是梭梭草,這種草的莖是四稜形的,韌性好,我們每人採來一把,先一根對一根鬥誰的結實,而後兩根、三根擰起來互鬥,輸者要給對方相應幾根草。

梭梭草還可以用來“釣猴”。“猴”是一種小蟲子,腦袋有些像猴頭,我們不知道它的學名,根據這一特徵叫它“猴”。“猴”打洞藏在地下,洞圓圓的很好辨認。把一根帶有嫩莖的梭梭草插入洞中,那草動了,快速抽出來,下面就會弔著一個“猴”。

到了秋天,鬥草改為用樹葉的葉莖,常用的是楊樹的葉莖和那種用來編筐、編籃子的“悠條”葉莖。“悠條”的葉子,在葉莖上長成兩排,鬥草前還要先用它來占卜。辦法是隔一出一掐去葉莖上的一片葉子,掐到最後,剛好剩下頂部的葉子,就是吉兆。當然,這樣的占卜往往不靈。

過去,一直以為鬥草,是鄉野間孩子們,因為無聊發明的一個遊戲。後來知道這是一個很古老的遊戲,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因為有史料說,吳王夫差和西施就經常玩這個遊戲。唐代詩人劉禹錫,還寫下了“若共吳王鬥百草,不應如是欠西施”的詩句。

而且鬥草,還有“文鬥”和“武鬥”之分。“武鬥”就是我們的鬥法,“文鬥”斗的是草名花名。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就描寫了大觀園裡女孩子鬥草的情景:

外面的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個人,滿園玩了一回,大家採了些花草來,兜著坐在草堆裡鬥草。這一個說:“我有觀音柳,”那一個說:“我有羅漢松。”那一個又說:“我有君子蘭,”這一個又說:“我有美人蕉。”這個又說:“我有星星翠,”那個又說:“我有月月紅。”

知道這些後,心裡生出莫大的遺憾。這“文鬥”要是也流傳下來,兒時的鬥草就更有趣了。家鄉的土地上,雖然沒有羅漢松、君子蘭、月月紅,這樣的美麗的花朵,狗尾巴花、喇叭花、蒲公英花還是有些的,草的種類好也很多。你有梭梭草,我有網根草。你有谷莠子草,我有蓑衣草。你有喇叭花,我有馬藺花。你有苦麻菜花,我有雞冠子花……這樣的鬥草,肯定比我們的鬥法有意思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