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平洋2》:贸易战也拦不住好莱坞为中国“定制”大片

九局发[2018]007号

文艺九局·司机小马


在2018年3月的第四周看《环太平洋2》是种有趣的体验:这周全球最大的新闻,莫过于美国正式向中国发起贸易战,然而火药味十足的各种“制裁”,却拦不住这部好莱坞大片续作招摇着一身的中国元素,想方设法来赚中国观众的钱。上映三天,票房4亿,火热的票房和决绝的贸易制裁形成反差。

《环太平洋2》:贸易战也拦不住好莱坞为中国“定制”大片

2013年,《环太平洋》上映,凭借优良的制作和良好的口碑成为了好莱坞“机器人打怪兽”的一个标杆。《环太平洋》的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这位被影迷亲昵称为“陀螺”的墨西哥怪才导演,以“怪兽迷”和华美诡异的视觉风格闻名,前不久刚刚凭《水形物语》折桂奥斯卡奖,他的“癖好”也因此为国内观众所了解。他执导的《环太平洋》讲述的是美国男驾驶员和日本女驾驶员一起开机器人杀怪兽拯救世界的故事,然而五年时过境迁,换了导演的《环太平洋·雷霆再起》,却成了中国人大出风头的一部电影。

《环太平洋2》:贸易战也拦不住好莱坞为中国“定制”大片

说起前作《环太平洋》的“日美合作”,其实是挺有讲究的:毕竟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日本更热衷于超大机器人和超大怪兽。或许是岛国国土较小,日本人对庞然大物似乎有特别的憧憬,二战时候日本就是“巨舰大炮主义”的忠实拥趸,制造的“大和号”战列舰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没有之一,搭载了令人瞠目结舌的460mm主炮,然而无甚战功就惨遭击沉。二战之后在文艺作品中,又塑造了大批的“巨型机器人”“巨型怪兽”形象,“机动战士高达”和“哥斯拉”都堪称日本的文化国宝。

在“巨型机器人大战巨型怪兽”这个项目上,日本堪称祖师爷,也无怪《环太平洋》里“陀螺”直接用日语发音的“Kaiju”(怪兽)来命名影片中的怪兽,这和英语里用“Jiaozi”指代饺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加上二战之后日本和美国千丝万缕的关系,美国男和日本女一起开机器人这件事,似乎就很顺理成章了。

《环太平洋2》:贸易战也拦不住好莱坞为中国“定制”大片

然而到了《环太平洋2》,日本元素却堪称全面退潮,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元素的大量植入:驾驶员训练基地建在中国,基地主管是中国将军,影片中科技最先进的企业来自中国(还直接命名为“邵氏”,颇有些致敬的味道),再加上戏份相当吃重的中国女星景甜:一会儿是霸道女总裁,一会儿仿佛是幕后黑手,一会儿又变成一线工程师兼机器人驾驶员,绝对是夺人眼球的角色。

《环太平洋2》:贸易战也拦不住好莱坞为中国“定制”大片

全片在英文对白中夹杂了为数不少的普通话,而且呈现得相当理直气壮,甚至直接吐槽好莱坞电影里常见的“美式普通话”,大有“全世界都在说普通话”的派头了。巨型机器人,上海设计,中国制造,如果这片子放到日本上映,恐怕日本人要觉得自己被抢了国粹。

老实讲,从电影本身看,《环太平洋2》是不如前作的,因为它失掉了“陀螺”导演赋予前作的独特的影像美学特质:阴冷深海、光怪陆离、复杂机械、巨大未知的氛围,还有对“巨人对巨兽”场景的独特想象力。前作中机器人将邮轮当做巨剑来挥舞的场景完全可以写入科幻影史,而《环太平洋2》中类似的、用大楼砸怪兽的场景,更像是几十年前“奥特曼”等日本怪兽特摄片的牙慧,失去了怪才导演的偏执,从一部暗黑风格的亚文化狂欢变成了流水线出品的青少年成长电影。

《环太平洋2》:贸易战也拦不住好莱坞为中国“定制”大片

反倒是《环太平洋2》对中国元素的运用,成了更大的看点。这种有意迎合中国观众的做法,其一是主要出品方美国传奇影业已经被中国万达收购,当然要注重东家的市场;其二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爆有目共睹,对于“好莱坞特效大片”尤其买账。尽管《环太平洋·雷霆再起》在北美并不被评论界看好,但在中国的票房成绩已经说明了问题。

时光倒退十多年,在21世纪初,中国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形象,大多还是一块代表着贫穷落后的背景板,或者是“功夫”“中国菜”“辫子旗袍”构成的猎奇秀,偶尔提到中国的发展,也多是冷眼或者调侃,如果影片中提到“made in China”,多半是“便宜不靠谱,容易掉链子”的代名词,更与科幻绝缘。2009年上映的末世灾难片《2012》里,拯救人类的方舟在中国制造,可以说是好莱坞科幻片中中国形象的一个拐点,虽然讲中国“人多、造得快、爱搞大项目”时多少也有些酸溜溜的味道。

《环太平洋2》:贸易战也拦不住好莱坞为中国“定制”大片

再之后,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好莱坞大片开始注意到中国这块淘金地,也纷纷添加所谓的“中国元素”示好,但平心而论,大多有些“尬”,且有不少还是中国人自己掏钱的广告植入,比如“变形金刚”系列里一众角色大喝印着中文商标的“舒化奶”,算得上是近些年商业片里少有的、让我记忆犹新的画面。

《环太平洋2》:贸易战也拦不住好莱坞为中国“定制”大片

2013年的《环太平洋》里也有中国派出的巨型机器人,但三胞胎中国驾驶员——没错,别国都是两个驾驶员,中国多一个——这种“长的一样人又多”的设定依旧是一种不失调侃的刻板印象。与这些相比,《环太平洋2》的中国元素绝对算是走心了。

走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又何尝不是国人心态的变化:在过去,看见中国人活跃在拯救世界的舞台上,总归有些奇怪,似乎这件事本来就该由白人、黑人——或许还有日本人——包办了。而今天,在一轮又一轮的世界风潮之后,中国的观众才慢慢开始习惯于一个常识:占据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位列联合国安理会“五常”的中国,在地球存亡之际,本就不可能只是“打酱油的”。中国理应做主角。

话虽如此,如果我们真的有足够自信,也应该向好莱坞的“中国特供片”提出更高的要求。《环太平洋2》有一个“懂事”的姿态,但依然欠奉一个良好的表现。“人傻钱多”的称号应该离中国电影市场越远越好。我期待好莱坞科幻片对于中国在未来世界的戏份,能有更加客观而真诚的认识,而不是假惺惺的前倨后恭。如若不然,中国的影迷难保不会掂着手里的《三体》冷笑着说:下次拯救世界,可不带你了哟。


文艺九局,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有关部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