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无私的包拯真的当过宰相吗

中国历史上判案铁面无私、为官公正严明的“包相爷”,在世人的心目中堪比“青天”。然而这位以为民伸冤、造福百姓为己任的青天老爷,却未曾获得宰相之名,“相爷”的称呼实乃误传。

铁面无私的包拯真的当过宰相吗

秦腔《铡美案》一剧中,把包拯称为“相爷”,秦香莲有词唱到:相爷替民申冤。然而,纵观北宋一朝的官制和包拯一生的仕途,不难发现,包拯并未为相。

铁面无私的包拯真的当过宰相吗

在宋朝时期的政治体系中,宰相制度处于所谓的“调整期”,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并不固定。这明显是在集中皇权、分散相权,以缓和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为“参知政事”。后来参知政事和正宰相基本无异,更加分散了正宰相的权利。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有的事。但无论怎样调整宰相制度,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彻底解决。

包拯是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的进士。中进士后,因父母年迈,不忍远去为官,直到父母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步入仕途。

宋景佑四年(1037年),包拯任天长知县,颇有政绩,后调任端州知州。回京后,任监察御史,为言官,对处事不当,为官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包拯曾七次上书弹劾江西转运使王逵,并严厉批评宋朝的任官制度,朝野为之震动。

嘉祐元年(1056年),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包拯把开封府治理的井井有条,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敬仰。

铁面无私的包拯真的当过宰相吗

嘉祐六年(1061年),包拯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皆可闻之。

包拯为官20余载,最高任职枢密副使。而枢密院是管理军国大事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和宰相相当。由此看来,包拯的职权与副宰相无异。然而宰相的名号,却始终没有落在这位铁面无私的判官头上,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也算是北宋王朝的一大遗憾吧。

铁面无私的包拯真的当过宰相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