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島戰役後日本為什麼不選擇主動收縮戰線?

原諒帽深圳特區快遞員


美軍轟炸機飛躍富士山


首先,軍事戰略上的收縮戰線是為了什麼目的?是為了防禦上節約兵力,積累更多進行反擊戰的兵力和物資。就和踢足球一樣,如果對方球隊比你強,那麼你和對方打對攻就不聰明,應該後撤在禁區前沿——換句話說就是收縮戰線,等對方久攻不下焦躁的時候,突然進行快速反擊偷一個進球,這場比賽說不定就你贏了。

二次大戰打到1942年下半年,日本遭遇了中途島戰役失敗,而德國深陷斯大林格勒泥潭。日本這邊後文再講,德國這邊吧,戰後很多原德軍將領就指責希特勒這個原下士瞎指揮,冬季之前不收縮戰線,結果讓第6集團軍被蘇軍包了餃子,被一舉扭轉了東線戰略主動權。按照這些將軍的說法,德軍應該主動後撤,將戰線上的“突出部”拉平,節省下來的兵力在後方組建“應急救火隊”。在蘇軍發起大規模進攻時,德軍防禦部隊應該有限抵抗、逐次後退,形成蘇軍進攻的“突出部”,然後抓住機會突然反擊吃掉“突出部”內的蘇軍。

納粹德國


這些德軍將領們所主張的“防守反擊”對不對呢?從軍事戰略學說角度,沒有錯。從實踐角度說,很多次經驗證明德軍可以這麼打,效果非常好,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就是陸軍元帥曼斯坦因抓住進攻蘇軍後勤不繼、過於突出的機會突然反擊,創造了“哈爾科夫奇蹟”,止住了東線南部戰場上德軍頹勢,為當年夏季發動庫爾斯克戰役創造了條件。

但是站在希特勒的角度,這些將軍們只考慮近期一個月、甚至一週內的軍事戰略問題,是錯的離譜,而他考慮的是“千年帝國”、長久的戰略。斯大林格勒頓河咽喉、哈爾科夫工業重鎮、頓巴斯盆地的資源、烏克蘭的糧倉,你們說丟就丟?後方的工廠要不要煤鐵開工,人民要不要小麥來做麵包?

希特勒檢閱德軍


今天來看,這場爭論兩方都是錯的。希特勒拋棄正確的軍事戰略,葬送了德國軍隊精銳。而他的將軍們不懂如何為國家戰略服務(雖然這國家戰略是邪惡的)。

然後再轉回日本方面。由於日本是個資源貧乏的國家,一向覺得自己除了人有點多(還要向中國東北移民),其他一切都很少,所以德國將軍們那種為了保住部隊、不惜暫時放棄些佔領區域的想法,在日本將軍腦子裡倒是壓根不存在的。日本和美國之間進行的太平洋戰爭,主要是海上的戰爭,所謂收縮戰線如果是放棄太平洋上的島嶼,例如拉包爾基地、特魯克基地,並不會起到什麼節約兵力的作用,因為海軍的戰列艦、航空母艦就是那點數量,並不會因為收縮了戰線就有增加。相反,對於海軍而言,控制海域越小,活動範圍越小,越不利於自身戰力的發揮。

德軍作戰


日本所面臨的嚴重問題是,中途島戰役慘敗後他們便失去了戰略主動權。美國的戰略反攻遲早要到來,而澳大利亞肯定是美國進行反攻的主要基地。既然如此,在美國反攻到來之前切斷澳美之間的航線聯繫就是刻不容緩的任務。這就是日本在中途島戰役過去不過兩個月,又與美國之間開始曠日持久的瓜島戰役原因所在。瓜島戰役中日本陸軍、海軍各自指揮又犯了很多錯誤,而最關鍵的是拼消耗他們當然拼不過美軍,最終失敗退卻了。

因此,從總體戰略而言,無論日本還是德國,進行大範圍的戰線收縮並非其可以進行選擇的選項。這是其國家指導層瘋狂發動侵略戰爭必然導致的結果。這與日軍、德軍各自在戰場上犯下的指揮錯誤,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

失敗的日軍


鷹眼戰情室


一句話,主觀上不願意,條件上不允許!

中途島戰役雖然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但這並不意味著日本海軍已經徹底喪失了實力。中途島海戰改變的只是日美雙方航母的實力對比,恢復了日美海軍力量的均勢,結束了戰爭爆發以來日本海軍的攻勢而已。中途島海戰結束後,日本海軍仍然擁有大小型航母8艘,戰列艦12艘,其實力仍然不可小覷。對日本人而言,只要家底沒丟光,那就意味著還有翻盤的機會,不搏一次又怎知最終的勝敗?

東南亞的石油、橡膠以及糧食是日本人最需要的資源,也是他們最看重的東西。日本法西斯如果真的能夠如此輕易捨棄這些資源,他們也就不會甘冒大險進攻美國了!日本本就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如果沒有這些資源支撐,日本人還吃什麼?拿什麼東西造武器?恐怕美國人只需要把日本圍困起來就能逼得日本餓死一大批人!東南亞的資源就是日本人的“命根子”,根本不可能如此輕易的放棄!

主動收縮防線,確實可以收縮兵力,但防線的收縮同樣也會造成戰略空間的縮小。戰略空間越小,戰場主動權越小。如果日本將戰線徹底收縮到日本本島,那美軍的轟炸機就可以直接威脅到日本本土的安全,沒有一個可靠的後方又談什麼以逸待勞?美國的綜合國力本就在日本之上,一味的退縮只能給美國更多的喘息機會,一旦美國徹底緩了過來,日本又如何與美國爭?日本只有不斷地進攻,不斷的壓制對手,或許才能有取勝的機會!雖然日軍的統帥都是戰爭瘋子,但他們還是懂得這個道理的。

從主觀上講,日本法西斯根本捨不得失去“到嘴的肥肉“,況且日本海軍還有實力與美軍一較高下,那他們自然不會願意主動收縮戰線。從客觀條件上講,收縮防線只能讓日本更加被動,白白讓美國人佔了便宜,所以收縮戰線也只是一條下下策。


看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歷史文齋!


戰情解碼


原因有三:一,戰爭需要大量的資源比如鐵礦石,煤炭,石油,食品等,日本缺少戰略資源。二,士氣,士氣可鼓不可洩,不能因為一次失敗就收縮兵力和戰線。收縮了戰線本土會更快受到的攻擊。三,日本二戰時在亞洲佈局時間長,防禦體系建立起來,美國需要分兵各個攻佔,也減少了日軍的正面壓力。同時美國戰線拉長日軍可以攻擊其後勤補給。


流沙司光


首先,日本認為中途島戰役的失敗並非敗在美軍手上,而是敗在自己指揮失當,比如南雲聯合艦隊司令南雲將軍著名的“換彈命令”,導致顧此失彼,甲板上堆積的大量彈藥殉爆要了這幾艘航母的命。

其次,日本認為美國艦隊在航母運用戰術和經驗上還不足,艦載戰鬥機和飛行員不堪一擊。這場戰鬥初期美航母艦載機成群結隊的被經驗豐富實戰能力更強的日軍零式戰鬥機擊落,戰損差距太懸殊。而日軍雖因此役損失了不少優秀飛行員,但還保留了很多。補充飛機後完全可以擊敗美軍航母艦隊。

第三,日本還沒有完全意識到航母已經完全取代了大艦巨炮,以為憑藉著秘密武器超過限制的、“永不沉沒”的大和號和武藏號可以憑藉其巨炮幾次齊射就搞定美軍艦隊。所以,他們認為航母少一點沒關係,還有美國人沒有的戰列艦可以決定勝負。

第四,日本不能收縮,是因為軍國主義者們在國內誇下海口,日本本土永遠不會受到攻擊。一旦收縮後撤,美軍的轟炸機和航母就可能對日本本土實施打擊,而日本的軍工業也會受到嚴重影響。還有就是日本賴以生存的海上運輸線也會遭到打擊。一旦本土受到攻擊和海上運輸線被掐斷,日本就毫無希望了。

所以,基於這幾個主要因素,日本並未收縮戰線,反而在西太平洋各處與美軍展開了海空大戰。


沙場狼煙


日本收縮戰線會失敗的更快因為同美國來比相差懸殊的有幾十倍了!二戰美軍能夠吊打日軍的主要原因就這五個字:生產力差距。打仗打的是鋼鐵,我們看下美日對比:二戰中美國生產力最高的1944年全美鋼鐵產量8000多萬噸,日本同期最高峰僅有700多萬噸!

整個二戰美國生產8萬多輛坦克、1400萬輛汽車、30萬架飛機,建造了航空母艦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64500艘登陸艇;日本戰時生產坦克5000輛!航母15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63艘、潛艇126艘!不成比例的差距啊!

打仗也打的是人力資源,尤其是現代戰爭對兵源素質的要求更加高!開戰前美國持有民用飛行駕照的就有三十多萬人,二戰期間共輸送空軍飛行員43萬人;同期日本每年補充的飛行員數量不到一百人!百倍數的差距,日本怎麼可能贏! 中國要是沒有美國的援助根本無力堅持抗戰!蘇聯要是沒有美國的強有力援助同樣頂不住德國的凌厲攻勢!僅有海外遍佈領地的英國可以不在美國的支持下力拼德國可仍然得到了至關重要的美援!

難怪都這樣說:二戰期間,美國是業餘時間打日本!主要時間削納粹德國!


偉大的範巴斯滕


能有勇氣和魄力主動退卻的還沒有。

日軍需要東南亞的石油,棕櫚油,橡膠,錫等物資。佔領菲律賓是為了逐出美國,佔領中南半島是為了驅逐英國。

日本想逼迫美國媾和,但是沒有具體實施方案。印度和澳大利亞成為英美對抗日本的戰略基地。相比之下澳大利亞威脅文萊的石油。戰略上更重要。暴露了日軍決策層的武斷,缺乏規劃。

但是這樣暴露出來日本的致命弱點,就是後勤支援能力不足。對澳大利亞作戰始終沒有竭盡全力。日本進攻印度是想逼迫中國議和。導致日本把有限的物資分開,兵力分散。兩邊陷入膠著。打消耗戰爭日本是打不贏的。

日本退縮就是放棄支持戰爭的物資來源,那樣只能認輸。


天明遙遙山海關


中途島戰役日本為何不收縮?我認為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武士道精神,日本戰時是軍國主義國家,無論是高層還是中下軍官都以武士自居,考慮作戰計劃的時候從來沒有撤退計劃,原子彈爆炸後日本還提出一億人玉碎的口號,日軍作戰非常的頑強,中途島戰役之後日本還有很強的國力兵源也沒有損失多少,所以這是第一點。

二:資源問題,珍珠港以後日本從美國進口不到任何戰爭物資,最重要的石油來源於文萊和印尼,當時中途島戰役之後日本如果放棄這些地區那麼戰爭也堅持不下去,我們都知道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日本還在制定作戰計劃。

三:實力問題,當時放眼亞洲日本海軍絕對是天之驕子,無論是數量質量和士氣,雖然中途島(命運五分鐘)損失了四艘航母,但日本海軍的精華還在,同時也還能組織起大規模的戰鬥力。

大概就是這些吧,有不對的歡迎指教。


V語過添情IP


收縮戰線是為了戰略防禦還是戰術防禦?。日本中途島之後,兵力雖然嚴重削減,但尚可和美軍抗衡。而且,戰略防禦的前提是你的後勤補給線在你後方。太平洋戰場環境決定了日軍的後勤補給線是隨著戰線而平移的,如果戰略收縮,那麼日軍進行太平洋作戰的目標又是什麼?日軍付不起這種戰略調整的代價也沒到這種拼死一搏的地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