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潛艇還是平頭,為何戰後潛艇大都成了水滴型?為了隱身性能

二戰潛艇還是平頭,為何戰後潛艇大都成了水滴型?為了隱身性能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的潛艇和現在的潛艇在外觀上的差距是非常大的,現在的潛艇多為水滴形和流線型佈局,而二戰的潛艇更像是一個翻轉的軍艦。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戰後潛艇外形大變呢?

先來看一下二戰潛艇的攻擊模式。不同於人們想象中那樣,潛艇都是從水下發起攻擊的,二戰時的潛艇很多時候攻擊還是要浮出水面的,或者在水面以下幾米處發起攻擊,畢竟它們的潛望鏡也就5米長左右。這樣的攻擊模式,使得潛艇浮出水面的機會比較多,艇員出來的機會也比較多,所以採用了倒扣軍艦的設計佈局,在其上部設計了甲板,方便艇員活動,也方便抓俘虜和營救友軍。

二戰潛艇還是平頭,為何戰後潛艇大都成了水滴型?為了隱身性能

再來看一下二戰潛艇的續航能力。不同於現代的潛艇,那時還沒有小型化的核反應堆和AIP技術,潛艇基本都是柴電推進,續航能力極差,基本上都是白天下潛,晚上給蓄電池充電,充電需要藉助空氣作為介質,這就要求潛艇浮出水面才行。一般充電時,需要有艇員去甲板上做一些工作,為了方便艇員的活動,從而那時的潛艇設計成了倒扣軍艦型。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自衛作用。倒扣型潛艇的甲板上一般都有速射炮,這些炮可以應付一些逼近的魚雷以及低空的飛機,雖然給那些大噸位艦艇造不成什麼傷害,不過聊勝於無,總比坐以待斃要強得多。要想安裝這些炮,就必須要有一個平整的表面,水滴形設計是肯定不行的,而二戰那種設計就可以。

二戰潛艇還是平頭,為何戰後潛艇大都成了水滴型?為了隱身性能

進入現代後,潛艇越來越先進,其作用也越來越大,已經不再像二戰那樣作為消耗品使用了。現代的潛艇更注重隱身性能,噪音是判定它們性能的重要指標。除卻發動機外,潛艇的整體佈局也非常影響噪音的大小,像二戰那種佈局,肯定無法適應現代戰爭,其噪音會使它快速暴露,而採用水滴形佈局,噪音就會小很多。

除卻噪音的影響,噸位的增加也是潛艇外形變化的重要原因。二戰的潛艇,噸位普遍只有幾百噸,德國的遠洋U艇排水量不過2000噸,日本的伊400排水量為6500噸,不過沒有大量生產。現在的潛艇排水量普遍在幾千噸,再採用二戰的佈局方式就不合適了,理論證明,德國遠洋U艇是倒扣軍艦式佈局的最大噸位限制了,所以說,戰後這種佈局就基本見不到了,被流線型和水滴形佈局所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