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登陸時,如果聽從隆美爾的建議,將坦克部署在靠近灘頭的地方,結果會怎樣?

武器裝備秀


諾曼底登陸時如果按照隆美爾的建議部署大量坦克到灘頭附近將會使盟軍遭受更加巨大而且悲壯的代價,但最終憑藉盟軍強大的艦隊火炮以及絕對的制空權,德軍最後的裝甲力量也將在盟軍打開灘頭突破口之時被徹底的擊潰,這也就意味著德軍縱深的防禦將提前垮掉。



其實從今天的角度再去看當年的這場慘烈的登陸戰,沒有部署坦克部隊是正確的,可以說隆美爾的這個建議沒有被希特勒採納是明智之舉。雖然隆美爾賦有“沙漠之狐”的美譽,更擅長指揮坦克部隊進行作戰,但是隆美爾忽視了此時的德軍已經沒有了空中的優勢力量,但對手的空中力量卻更加的壯大。


以下詳細的從2個角度去說明隆美爾這個建議存在的沒有全局考慮的問題。

德軍失去空中的保護,無疑就是最後的拼死一搏。

1944年6月6日,也就是當年所稱的D日,盟軍最終選擇了諾曼底作為開闢第二戰場的登陸地,此時的德軍空軍已經基本處於防守,沒有能力再組織對於盟軍登陸艦隊的進攻,相反,盟軍的空中力量卻更加的強大,這是登陸確保成功的必要因素。


如果此時德軍將坦克部隊部署在灘頭附近,無疑是想用強大的坦克直射火炮和並列機槍將登陸到灘頭的盟軍重新趕回大海來阻止盟軍登陸,這個想法不錯但是忘了盟軍空中的強大的對地攻擊力量,開始階段盟軍會遭受更大的損失,但同時德軍的裝甲部隊也會引來盟軍持續猛烈的空中打擊,最終德坦克部隊全部被消滅,盟軍登陸。

即使盟軍暫時被壓制,但德軍灘頭步兵和坦克部隊將面臨被盟軍腹背夾擊,也就是包餃子的災難。

在1944年6月6日清晨發動登陸的數個小時前,美軍的第82和101空降師已經空投提前加入了戰鬥,雖然目的是為了佔領通往灘頭防線德軍的各個必經之路。

但是不要忘了,一旦灘頭出現大量的德軍坦克部隊,那麼盟軍最高統帥部勢必會將裝備精良的美軍空降師的一部轉頭回擊灘頭,來支援盟軍登陸部隊的進攻,此時雙方都將寄希望於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束灘頭的爭奪。

這種情況下德軍由於還要堅守內陸各個要塞,並沒有大量的兵力可以前來支援,即便有也將受到盟軍空降部隊和空中力量的強勢阻擋,如此德軍不但會失去最後的裝甲力量,同時也失去了縱深的防守。

歷史永遠不會改變,但從純粹的軍事角度考量,隆美爾的這個建議不夠明智,也無法阻擋納粹德國的徹底失敗。


冰雹藍天


1944年元旦當天,希特勒總算明確了隆美爾在西線不倫不類的身份,任命他為“B集團軍群”總司令,下轄第7和第15集團軍,其中第7集團軍駐防於諾曼底地區,而西線德軍總司令龍德施奈特由此等於被架空了,雖然他名義上是隆美爾的上級 ,但只能指揮一些要塞或城市守備部隊,因為兩個野戰集團軍都在隆美爾的手裡,這是希特勒的第一個錯招,人為地製造了兩位陸軍元帥在兵力統籌上的矛盾。




惡果在4月初開始體現,在裝甲部隊的使用問題上,隆美爾與西線德軍總司令龍德施奈特、西線裝甲集群司令施韋彭堡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後兩者堅持主張實施“機動防禦”,即在遠離海岸的位置保持一支強大的裝甲預備隊,等入侵開始判明盟軍的主攻方向後,再投入裝甲師進行反擊。

而在北非吃過盟軍轟炸機苦頭的隆美爾,認為在盟國空軍佔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裝甲師根本無法正常向前機動,而如果不能在登陸的二到三天內將盟軍趕下海去,這場戰爭就已經輸掉了。



1944年4月28日,隆美爾與前來西線巡視的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再次就這個問題進行爭論,古德里安嘲笑隆美爾把坦克部署在灘頭的做法像“擺在商店櫥窗裡的展品”,會遭到盟軍飛機和艦炮的強力殺傷,堅信機動性才是裝甲部隊的靈魂,而施韋彭堡補充說可以在夜間前調,隆美爾不得不告訴這兩位將軍:“盟軍的照明彈會把夜空照的跟白晝一樣”,雙方爭吵得一塌糊塗,再次不歡而散。

爭議只能提交最高統帥部裁決,希特勒5月7日才下達命令,將七個裝甲師中的三個撥歸隆美爾指揮,其餘四個繼續由裝甲集群司令施韋彭堡率領,這是一個妥協的方案,也是希特勒的第二個錯招,這樣平分兵力是兵家之大忌,其結果是雙方都沒有得到完成任務所必須的坦克數量。而此時,距離“霸王行動”的開始只有不到一個月時間了。



(龍德施泰特陸軍元帥)


但最嚴重的問題是,隆美爾對盟軍的登陸地點判斷是錯誤的,雖然他所提倡的戰法在今天看來似乎是正確的,在三個劃歸“B集團軍群”指揮的裝甲師中,隆美爾僅將老部隊第21裝甲師置於諾曼底地區的卡昂附近,而另外二個師仍然擺在了加萊方向,這是把有限的裝甲力量進一步分散,說白了,隆美爾也是在兩頭賭,反而是希特勒在5月末認定入侵地點在諾曼底。

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當天,隆美爾能夠派上場的只有第21裝甲師,並且在反擊中一度打到了海邊,但由於是以營為單位分散出動,所以顯得勢單力薄,同時後方又出現了大量盟軍空降部隊,因此不得不後撤。6月7日,黨衛第12裝甲師趕到;6月8日,裝甲教導師冒著轟炸也抵達戰場。這樣的逐次增兵顯然對登陸盟軍不能構成致命威脅,盟軍飛機猛烈攻擊了一切向前線行動的車輛,德軍裝甲部隊的油料和彈藥都十分困難,反擊難以奏效。



倒黴的6月11日,西線裝甲集群司令部乾脆捱了炸彈,施韋彭堡重傷,參謀全部被炸死。

直到此時,隆美爾仍然拒絕調用第15集團軍的部隊和其他裝甲師,約德爾曾在電話裡對他說:“我認為沒有必要擔心西線的第二次進攻”,言外之意隆美爾儘可以調用其他部隊增援諾曼底,而隆美爾卻說:“我可以指出,迄今為止,敵人只投入了兩個集團軍群當中的一個,這正是我們不能從第15集團軍抽調其他部隊的原因所在”,約德爾氣得掛了電話。



因此,在西線裝甲部隊的使用問題上,希特勒犯下三次錯誤,而隆美爾犯的錯誤也達到了兩次,並非是他“裝甲部隊靠近灘頭”的戰法就一定奏效,在沒有德國空軍掩護的情況下,如果在太過靠近海岸的地區部屬大量坦克裝甲車輛,簡直就是盟軍飛機和艦炮的靶子;如果數量不足,又會出現上述的添油戰術,都不能有效的實施反登陸作戰,再加上對登陸方向的判斷錯誤,德國人失敗已成定局。

歸根到底,現代空軍是裝甲部隊的剋星,失去了空中優勢哪怕是均勢,隆美爾或其他什麼德軍將領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結果不以採用什麼戰術而改變,即便是三個裝甲師全部擺在灘頭,無非給盟軍登陸增加一定的困難而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度度狼gg


如果聽從隆美爾的建議,把坦克部署在靠近灘頭的地方,結果不會有什麼改變。

在諾曼底登陸前,德軍高層曾經就怎麼部署坦克部隊發生爭議。

隆美爾建議裝甲部隊靠近灘頭部署,理由是必須在盟軍剛登陸的24時內就將盟軍擊退,否則盟軍將不斷上岸,而且在盟軍的空中優勢下部署在縱深的裝甲部隊很難趕到前線。

而古德里安認為把裝甲部隊的優勢在於機動,放在岸邊會遭到盟軍優勢火力攻擊,因此建議將裝甲部隊放在縱深部署。

而歷史上,盟軍在登陸以後德國的裝甲部隊確實沒有能及時趕到前線,但是這不代表隆美爾的建議就是正確的。

因為在諾曼底登陸前,包括隆美爾在內的德軍高層都認為盟軍會在加萊登陸,而不是諾曼底。如果按照隆美爾建議的那樣,把部隊部署在加萊灘頭附近,等到發現盟軍是在諾曼底登陸時,再將裝甲部隊集中,然後趕往諾曼底,不僅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而且一樣會遭到盟軍的空襲難以抵達諾曼底前線。



所以如果採取隆美爾的建議,並不能阻止盟軍登陸。

即使隆美爾把裝甲部隊部署在諾曼底附近,由於盟軍有絕對的空中優勢,大量的德軍坦克是很難躲過盟軍偵察的,在登陸前勢必也會遭到盟軍的重點關照,到登陸戰開始的時候,還能剩下多少坦克用於發起反擊也是個問題,一樣難以阻止盟軍。





不沉的經遠


題主的說法還是有點錯誤,隆美爾的建議並不是將坦克部署在靠近灘頭的地方,而是將裝甲部隊部署在一線地區,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反擊盟軍。坦克部署在灘頭的做法,其實和找死基本沒啥區別。道理很簡單,盟軍的轟炸機群和大口徑艦炮,可以將德軍裝甲部隊轟成一堆破銅爛鐵。所以,隆美爾怎麼可能提這種愚蠢的建議。

隆美爾曾在北非戰場以劣勢兵力與盟軍作戰,深感盟軍空軍部隊的強大。當時,德國忙於應付東線頹廢的局勢,西線所屬的空軍部隊力量非常弱小,能夠投入作戰的飛機不足1000架。面對盟軍龐大的空戰機群,德軍已然失去制空權。在盟軍飛機的打擊下,德軍裝甲部隊難以在二線地區快速集結投入反擊作戰。

作為德軍三大名將之一,隆美爾雖然無法判斷出盟軍到底在哪裡登陸,但他的戰略計劃出發點還是很正確。德軍要想贏得諾曼底反登陸戰的勝利,就必須在第一時間將盟軍部隊趕入大海。諾曼底地區就是一個點,一旦被盟軍突破,便會形成德軍無法挽回的攻擊面。如潮水般的盟軍會漫入整個西歐地區,德國距離失敗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當時,西線德軍的領導班子除了隆美爾,還有西線德軍總司令龍德施泰特,西線裝甲兵集群司令施韋彭堡。關於如何配置裝甲部隊,隆美爾的建議與另外二人不同,爭來爭去無法形成統一意見。最後,希特勒給了隆美爾指揮的“B集團軍”三個裝甲師。

在盟軍絕對碾壓的實力面前,德軍統帥部就算聽從隆美爾的建議,沒有判斷出盟軍登陸地點,最後還是會輸掉戰爭。隆美爾認為盟軍應該會在加萊附近登陸,因此並沒有將防禦重點放在諾曼底方向。當盟軍登陸後,僅僅依靠單個裝甲師無法形成反擊力量,這時候再調兵遣將已經來不及了。順便提一句,駐紮在卡昂地區的黨衛軍第12裝甲師打得很不錯,足足阻擋了盟軍六個星期。其實,這支德軍大部分還是孩子,盟軍方面則是以英國為首的聯軍。如此看來,英國老爺們是真不能打仗啊!

參考文獻:

1.阿姆布魯:《諾曼底登陸》

2.池昕鴻:《德軍名將:隆美爾》

“許述工作室”成員“醉臥沙場”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呃...如果希特勒真的完全聽從了隆美爾的建議,那麼在諾曼底登陸中,德軍的結果可能會更慘。

其實在一開始,希特勒是採納了隆美爾的建議的了,即將裝甲部隊部署在離海岸不遠處,以防盟軍的空中力量切斷前線與預備隊之間的聯繫。不過這一提議遭到了以倫德施泰特和古德里安為首的西線將領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倘若將裝甲部隊分散來防禦海岸,不但無法進行反擊,而且還失去了機動性,無法發揮裝甲部隊全部的戰力;因此他們認為,應該將裝甲師做縱深部署,等到盟軍發起進攻之際再命令裝甲部隊向登陸地點做出部署,將盟軍趕下海去。而究竟如何部署裝甲部隊這個問題,隆美爾與其他西線將領對此爭論不休,整個德軍總參謀部充滿了火藥味。

而希特勒最終折中了一下兩邊的決策,即將裝甲師分散於整個大西洋海岸(因為當時德軍不知道盟軍到底會在哪登陸),但是要求裝甲師要離前線保持一定的戰略縱深。但是這導致了一個致命性的問題,即一旦盟軍登陸,德軍將無法在合適時間內將裝甲師集結起來並對盟軍發起反攻,而這必定會使德軍錯失最佳的反攻時間,從而無法完成在24小時內將盟軍趕下岸的目標。而事實最後也證明了希特勒這一決策的失誤,德軍沒能在最佳時間內集結裝甲部隊向盟軍反攻,從而使盟軍最終在諾曼底站穩了腳跟,並開闢了第二戰場。

其實對德軍來說,無論採用哪一種戰術或是部署方式,最後的結果都會盟軍會取得諾曼底登陸的最終勝利;也就是說無論採用誰的提議,駐守諾曼底的德軍最後都會被盟軍團滅,只不過是不同的死法罷了。當然倫德施泰德和古德里安的死法更輕一些,隆美爾的死法更慘一些,希特勒折中的這個死法則介於兩者之間,沒有那麼慘,但也沒那麼輕。

那為何要這麼說呢?其實是因為盟軍已經完全掌握了對德國的制空權,首先這就導致了德軍無法再將裝甲部隊和空中部隊結合起來,發動閃電戰來將登陸的盟軍趕下去;而沒了空中部隊的支援和制空優勢,那麼德軍的裝甲部隊將會徹底淪落為盟軍飛機和盟軍戰艦的活靶子。而且還有一點,絕大多數的德軍將領和德軍士兵主要都在東線進行戰鬥,因此這群人幾乎就沒有與英美盟軍交戰的經驗,沒有體會過英美盟軍恐怖的火力覆蓋,並且這也導致了其軍事思維大都停留在二維層面。因此一旦德軍陷入與英美盟軍的作戰中,由於缺乏作戰經驗,必定會導致更大的傷亡。並且最重要的是,德軍將領由於受到了假情報的迷惑,在一開始都普遍認為盟軍將會在加萊登陸。所以,這支裝甲部隊最終在決定部署的時候是以盟軍登陸加萊海岸為前提的。可盟軍的登陸地點卻恰恰是諾曼底,這也就成為了在諾曼底登陸中,德軍沒能在合適時間內集結裝甲部隊的原因之一。


二戰吐槽君


靠近灘頭?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都沒有掌握歐洲的制空權,德國軍隊的陸軍,包括機械化部隊的確厲害,但如果說在天上沒有制空權,把這些被佈置在諾曼底探頭的坦克部隊不成了活靶子了嗎?(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空軍基本上可以說是陸軍的天敵,這種速度快火力猛的大殺器,打起坦克來簡直就是快刀斬亂麻的節奏,因此隆美爾把坦克部隊佈置在靠近灘頭的策略並不會出現像後來一些人“假如”的那種效果,反而可能會敗的更快更慘。

這還是說成功到達諾曼底海灘附近的情況,其實以當時德軍西線統帥部宮斗的形勢,隆美爾的想法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在是否要到諾曼底海灘附近,德軍西線統帥部的分歧是無法調和的。

因為希特勒把西線德軍的統治權做了一個奇怪的設置,那就是由隆美爾掌握了精銳的第七和第二十一集團軍,但是在隆美爾的頭上又有龍德施耐德這樣的領導領著,一個掌握著實權,一個名義上是最高領導。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雙方發生分歧是再正常不過了,而且隆美爾是後來者,龍德施耐德本來就在哪個位置,隆美爾的到來相當於把龍德施耐德的一部分權力分了出去,這樣的話不給你使絆子給誰使絆子,這一時期德軍西線統帥之間的宮鬥,跟中國歷史上的爭權奪利並沒有什麼不同!

隆美爾的意見,把德軍的坦克部隊前置,把整個海灘置於射程範圍之內,龍德施耐德的意見,等盟軍來了再打不遲,而且1944年6月6日的諾曼底登陸保密工作做的是很好的,德軍包括希特勒本人,並不能準確預知登陸的具體地點,因此雙方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本來就不像戰機的戰機也就在這種爭鬥中喪失。

不過德軍的失敗已經註定了,不管隆美爾多能幹多正確,更何況是沒有經過證實的“正確”,都不可能改變德軍歐戰失敗的命運!


歷史三日談


答案:也許會輸得更慘。

在諾曼底登陸之前,德軍有關坦克部隊的使用問題,不是簡簡單單的把坦克開到海灘上去,只是部署位置向前一點,還是向後一點的問題。

隆美爾的想法是把坦隊部隊向前推一點,即便儘可能提早到達登陸地點,從而發動反擊,另一種觀點呢就是把坦克放到更為有利機動的位置,其實這兩種觀點的實質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都認為德軍沒有機會阻止盟軍上岸,只是如何在盟軍登陸後實施快速反擊的問題。前者是要求反對更快點兒,後者卻考慮更多的現實問題,德軍不可能及時發動攻擊。

當時德軍要防禦的正面非常寬大,既便可以適合登陸的地方並不多,也無法保證處處有足夠的部隊設防,德軍無法確定盟軍從何處登陸,如果過於靠前,那麼任何一處登陸場都沒有足夠強大的兵力部署,當時德軍在西線的兵力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坦克部隊,要想把坦克部隊放到一線,那麼可能會造成兵力的分散。

一旦盟軍從這個地方登陸,那麼從其他地段再抽調部隊將成為很漫長的過程,只能把坦克部隊放到靠後一點的位置才利於機動增援。當時德軍就沒有判斷好盟軍的登陸方位,前提把坦克部隊等佈置好,可能要犯大大的失誤了。其實,以當時的情況來說,盟軍的火力還是很猛的,坦克靠前造成的問題可能就是給登陸過程當中給盟軍造成更大的損失,但是德國裝甲部隊可能提前被消耗掉,從而讓得盟軍在後續的作戰中佔盡更多的便宜。


麥田軍事觀察


即使如此德軍依然還是會失敗,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無非是會給登陸盟軍造成更大的傷亡罷了。

當時在戰前,關於如何部署裝甲部隊,隆美爾認為應該部署到前沿陣地,這樣能夠及時抵禦敵軍攻擊,為增援部隊趕來贏得時間。而倫德施泰特等人則認為應該部署到戰線後方,理由是這樣可以即使派遣到最緊要的地方,最大化利用裝甲部隊。而作為折中,希特勒把一部分裝甲部隊給了隆美爾指揮,另一部分則繼續讓倫德施泰特指揮。

但是隆美爾和其他德軍將領一樣,由於盟軍的種種欺騙行動,對盟軍的登陸地點產生了預判,其防禦中心一直放到了加萊等地區,根本就沒有重視起諾曼底地區。即使是到了6月中旬,隆美爾還是堅信盟軍會在加萊或其他地區發起第二次登陸。

因此將裝甲部隊佈置在前沿陣地的話,首先是部署到哪兒,而現實中,這些部隊很大機率會被佈置在加萊等地區,還是派不上用場,還不如在戰線後方等待作戰命令去支援諾曼底。

其次就是即使部署到了諾曼底,無非就是增大盟軍傷亡而已。德軍當時在西線的裝甲部隊並不多,佈置在前沿陣地面對處於絕對優勢的盟軍,遲早是要被殲滅的,難以發揮多大的實際作用,盟軍最終還是會以諾曼底為橋頭堡,深入西歐腹地和德軍作戰。


戰爭之王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下那些部署在後方的德軍裝甲師在反擊盟軍諾曼底登陸的作戰中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德軍的裝甲師並沒有像想象中那樣形成一個強大的裝甲鐵拳向橋頭堡的盟軍登陸部隊發起強大的反擊,將其趕入大海。他們在向前線運動的途中遭到盟軍空軍的猛烈打擊,根本無法做統一的調動,各個裝甲師都是先後到達戰場的,等他們到達時反擊的時機早已經錯過,防守海岸的步兵師被打的潰不成軍,裝甲師只能趕緊用來填補缺口,以防止盟軍橋頭堡的進一步擴大。


實際的作戰證明在盟軍的絕對制空權下,任何大規模的部隊集結和行動都會遭到慘重的損失,而擁有大量重型武器裝備的裝甲師更是如此,唯一可行的方案就將部隊化整為零,組建小規模的戰鬥群以減少空襲造成的損失。這表明將裝甲師集結於後方發動一次強大的裝甲反擊的作戰思路是行不通的,隆美爾的將裝甲師於海岸前線是唯一的可能打退盟軍登陸的方法。

當然了有人指出裝甲師佈置於海岸線附近必然會遭到盟軍持續的空中轟炸,遭遇慘重的損失。確實這是無法避免的,可是我們要看到那些從內陸調過來的裝甲師遲早也要到達海岸附近的,肯定也免不了遭受盟軍空中的打擊,而且他們還要額外遭受在運輸過程中的轟炸,損失將更加嚴重。所以講裝甲師佈置於海岸線最大的優勢就是保證了反擊的及時性,盟軍的空軍不可能完全的摧毀所有的德軍裝甲單位,那些倖存的德軍裝甲單位將立刻向盟軍的登陸地區發起反擊。



盟軍的登陸部隊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強大,第一批登陸部隊只有6個師的兵力,而且只有在佔據較大的橋頭堡後才能卸載坦克、戰防炮等重型武器從而加強其戰鬥力。也就是說只有在最開始的24小時內德軍的反擊才是成功性最大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盟軍地面部隊會成倍的增長,所以德軍必須要在24小時內就投入所有的兵力用於反擊,而這樣只能將預備隊部署在海岸線附近才能做到。

如果德軍能為裝甲師修築堅固的預備陣地和全力加強其隱蔽工作以使其在盟軍的空中打擊下保存大部分實力的話,那麼他們的反擊則有相當的可能獲得成功,盟軍將會在諾曼底付出更慘的代價,甚至遭遇失敗!


戰略論


即便希特勒採納了隆美爾的意見也不會對戰局產生太大的影響,無非盟軍登陸的傷亡更大一些罷了。1944年,納粹德國早已不復當年的威風,德軍也失去了往日的風采,盟軍取勝已是時間的問題。從戰略角度上看,即便德軍能夠取得一定的戰術性勝利,也無法扭轉敗局,更何況無論是隆美爾還是古德里安的戰術都存在著問題。

▲盟軍登陸計劃

隆美爾的戰術是要將盟軍登陸部隊消滅在海灘之上,而古德里安的戰術則是要將盟軍放進來,然後利用裝甲部隊一舉將其殲滅。兩人的作戰方案都可行,但兩種作戰方案的優點卻又是對方的缺點:按照隆美爾的計劃,盟軍一旦將德軍裝甲部隊擊潰,那麼德軍將很難再有力量與之抗衡;而古德里安的方案則沒有考慮盟軍的空中打擊能力,一旦讓盟軍在海灘站穩腳跟,那麼盟軍的空中打擊能力將會分分鐘教會德軍做人。

▲諾曼底登陸場

為了保證霸王計劃的順利實施,盟軍集結兵力288萬,飛機13700餘架,各型艦船更是高達9000餘艘。在如此強大的兵力面前,德軍無論採取哪種戰術都將很難取得勝利。當德軍採用隆美爾的戰術時,其裝甲部隊確實會讓盟軍登陸部隊付出慘重的代價,但是盟軍的艦炮也會讓這些坦克瞬間變成鐵塊。最終的結果就是,盟軍付出了更多傷亡,最終還是成功登陸,而德軍的裝甲力量幾乎損失殆盡,此後盟軍的推進將會更加順暢。

▲準備登陸的盟軍士兵

事實上在諾曼底登陸計劃實施前,德軍就已經埋下了失敗的種子。盟軍為了順利實施登陸計劃,運用謀略成功讓德軍相信登陸地點在加來地區,而且登陸時間也選擇了一個出乎德軍意料的時間。當登陸計劃實施時,德軍在諾曼底地區不僅沒有佈置太多的防禦兵力,甚至連指揮官都不在指揮所,那即便德軍戰術正確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總的而言,實力才是決定戰局成敗的關鍵,以弱勝強那也是需要一些條件的,更何況德軍又誤判了登陸地點呢?


看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歷史文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