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就是源於過去的不斷積累

現在社會動不動就是創新,張口就來,巴拉巴拉的一大堆,說完估計自己都不知道在說什麼。

到底什麼是創新?

在《伊索寓言》裡有一個窮人到富人家討飯的故事。

一個暴風雨的日子,有一個窮人到富人家討飯。

“滾開!”僕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

窮人說:“只要讓我進去,在你們的火爐上烤乾衣服就行了。”僕人以為這不需要花費什麼,就讓他進去了。

這個可憐人,這時請廚娘給他一個小鍋,以便他“煮點 石頭湯喝。

“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能用石頭做成湯。”於是她就答應了。窮人於是到路上揀了塊石頭洗淨後放在鍋裡煮。

“可是,你總得放點鹽吧。”廚娘說,她給他一些鹽,後來又給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後,又把能夠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湯裡。

這個可憐人後來把石頭撈出來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

如果這窮人對僕人說:“行行好吧!請給我一鍋肉湯。”會得到什麼結果呢?

這就是創新。

很多人認為創新很難,或者是高大上的東西,而關於創新最常見的一個錯誤認識就是把新和舊對立起來,似乎只有推翻舊的、否定舊的才能有創新。

一切舊東西似乎都成為創新的敵人,一切舊思想、舊觀念、舊規則似乎都成為阻礙創新的桎梏,甚至徹底與舊的告別這一行為本身都成為了創新。

其實這本身就是錯誤的,創新幾乎都是過去的延伸,是積累的進步,是巨人的肩膀,是前行者的雲梯。

沒有紮實的基礎,所謂的創新就只是胡思亂想。

沒有鍥而不捨的鑽研,所謂神奇的創新“點子”,都是浮雲,因為你沒有經過思考及驗證,根本就不會感受到他的內在價值。

牛頓曾經說過,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了那樣的成就。這裡的巨人指的是那些對於科學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沒有他們的研究成果,牛頓也沒法登上科學的頂峰。

愛迪生為了確定燈絲,試用了六千多種材料,做了七千多次的試驗,不斷

的試驗才促進了他的成功。

1769 年,J.瓦特發明蒸汽機,取得劃時代的技術成就,引起一場工業革命。瓦特蒸汽機被稱為歐洲的一項重大發明、創新,成為工業革命的標誌性事件。

事實上,“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說法並不完全準確。蒸汽機可以看成是它之前的各種技術的綜合,也是技術積累帶來的進步,而非某人的突發奇想。

瓦特蒸汽機的原理和技術,相當一部分來自於中國古代科技,例如風箱和炮膛,而炮膛源自於中國產生火藥之後的火銃。歐洲的工業革命不是平白無故地自發產生,而是在文藝復興之後,歐洲大量吸收了東方文化和技術,最終才獲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技術創新,成就了工業革命的偉業。

早在兩千多年前儒家荀子就道出了這個真理:“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所有的創新都是基於重複的動作反覆做所積累的經驗和教訓,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