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千秋褒貶各不一,你的觀點呢?

在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自公元227年起至公元234年止,諸葛亮曾經六出祁山,進行了歷時八年之久的北伐魏國的戰爭。

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北伐?

千秋褒貶各不一。

筆者不揣淺陋,亦作一些探討。

(—)蜀漢當時並不存在著北伐魏國統一全國的條件。

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千秋褒貶各不一,你的觀點呢?

  1. 首先,三國時期是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過渡段,一般來說,三國中的統治者都還是處於雄心勃勃、奮發並進的時期,沒有哪一國存在著“不能照舊統治下去”的情況,然,三國中,兵將多寡,幅員寬狹,國力強弱有所不同,但當時任何一方都不能滅掉其他兩方或一方,完成統一的大業。
  2. 其次,當時魏國,疆土遼闊,兵多將廣,自從曹操實行屯田和獎勵生產以來,經濟恢復很快:而蜀國幅員狹小,人口也少,自關羽被吳擒殺丟失荊州、劉備率大軍伐吳招致“夷陵之佔的慘敗以來,兵力銳減。雖然在劉備死後,經過諸葛亮的竭心經營,使蜀國的政治比較穩定,經濟也有發展,但是同魏國相比,力量依然懸殊。“到魏國末年,中原地區經濟已超過漢吳兩國”,弱國焉能滅掉強國,統一天下?這是不說自明的道理;
  3. 再次,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劉備謀劃的在三國分立若干年之後,一旦“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兩路出兵對魏作戰,最後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在公元219年關羽被殺,失掉荊州以後,已經不能實行。
  4. 最後,北伐是以弱敵強,以寡敵眾,以遠襲近,以勞對逸,且時無名將,對手正值人傑司馬懿,司馬懿又恰恰抓住了蜀軍的弱點,以持久戰來對陣。所以,諸葛亮多次北伐雖然取得某些局部勝利,但終於未能定大局。

(二)既然蜀國當時不存在著北伐魏國統一全國的條件,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多次進行北伐呢?

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千秋褒貶各不一,你的觀點呢?

眾所周知,北伐曹魏,統一全國是諸葛亮平生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

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千秋褒貶各不一,你的觀點呢?

當他第一次與劉備論天下形勢時,便擬定了:佔領荊益二州,安撫益州西部諸戎、南部夷越,整頓內政,外與孫權結好,等候北方有變,兩路出兵進攻魏國,從而平定天下的戰略方針。

這個方針雖然幾經挫折,特別是關羽失荊州,致使諸葛亮兩路出兵進擊中原的計劃為之流產之後,他仍然矢志不渝。

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千秋褒貶各不一,你的觀點呢?

致使鄧芝受諸葛亮派遣;使吳修盟,當孫權說道:“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時,鄧芝竟公然宣稱;“天無二主,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炮鼓,則戰爭方始耳。”類似事例還有一些,這充分說明北伐魏國,統一天下既是諸葛亮平生夙願,也是以他為首的蜀國統治集團始終不渝的方針。


諸葛亮北伐,也完全是為了實現劉備救復漢室的遺願。

劉備是漢室後裔,在他生前,立志要消滅曹魏政權,復興漢室。

可是他這個宏願未及實現便死去了。

臨死之前,他把諸葛亮召到永安宮託孤“屬以後事,謂亮目:‘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千秋褒貶各不一,你的觀點呢?

所謂“終定大事”,即是最後一定能消滅曹魏,恢復漢室統一天下。諸葛亮當即涕泣表示,願“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後來,他出師北伐前夕,在給後主劉禪的《出師表》中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弩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具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可見,諸葛亮北伐,也是為了實現劉備復興漢室的遺願。

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千秋褒貶各不一,你的觀點呢?

當然,對諸葛亮北伐的原因,除了上述兩點之外,還得對諸葛亮一出祁山和以後的數次北伐的情況區別開來加以分析。一出祁山除了考慮國內因素之外,諸葛亮還考慮到北伐曹魏的有利因素和條件,即利用了魏國新君近立,經驗不足。

但是魏國的實力畢竟強大於蜀國,伐魏的作戰方針如果得當,取得較大的勝利是完全可能的。但要一舉滅掉魏國,取得北伐的完全勝利則是不大可能的,諸葛亮也深知這一點。

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千秋褒貶各不一,你的觀點呢?

因此,在一出祁山的作戰中,一開始就採取了十分謹慎的態度。

當鎮北將軍、丞相府司馬魏延提出自己“率兵五千,負糧五幹,直從褒中出,循秦峙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北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指諸葛亮)從斜谷來,勸;足以達,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的作戰方案時,諸葛亮“以為此縣危”,沒有采納,而是採取了走坦道、平取隴右的作戰方案。為什麼要這樣呢?

因為走這條路所經過的武都郡是無人區;通過這裡、神不知,鬼不覺,不會遭到魏軍的攔截:隴右郡羌人、胡人很多,其首領大都同已故的蜀漢大將軍馬超關係很好,早年曾在一起反抗過曹操。在馬超失敗的同時,他們也都遭到了鎮壓;而他們反對曹魏政枚,心向蜀漢;這個地區的漢人也大都對曹魏政權不滿,劉備、諸葛亮“恢復漢室”的號召,對他們很有吸引力;隴右地區,魏國的兵力薄弱,打敗他們很容易。

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千秋褒貶各不一,你的觀點呢?

田此,諸葛亮斷言:“先取隴右”,可以“十全必克而無虞”。諸葛亮這條“避實擊虛”的作戰方針,進可取,退可守,沒有多大危險,而對於魏延那個看來十分大膽,但弄得不好就會陷入魏軍的重圍或者被迫與魏軍展開大決戰,從而使蜀軍招致重大傷亡,甚至會覆軍滅國的冒險作戰方案,十分謹慎的諸葛亮當然是不能接受的。

事實也是這樣,按照諸葛亮的作戰方案,當率軍一出祁山時,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紛紛叛魏應亮,關中響震.形勢一片大好。可惜,這種大好形勢,由於先鋒官馬謖“違亮節度”失掉戰略要地街亭而被斷送了。

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千秋褒貶各不一,你的觀點呢?

一出祁山是諸葛亮北伐中最關鍵的一次戰役,諸葛亮作為一個足智多謀、精通兵法,熟嫻韜略的軍事家,他非常清楚的知道,“魏強蜀弱,蜀國要打敗魏國,只能採取‘攻其不備’、咄其不意’、‘避實擊虛’的戰術,並且計謀要保密,攻敵要快.‘獲若鷹擊,戰如河決,則兵未勞而敵自散’。否則,就會失敗”

可以說一出祁山之戰,是諸葛亮北伐戰爭的一個轉折點,後來幾次出祁山之戰,已成了“強弩之末”,很難說是實現其統一全國宏偉目標之戰了,連諸葛亮本人對北伐能否取勝也投有多大把握了。

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千秋褒貶各不一,你的觀點呢?

其在給後主劉禪上言要求再次北伐時也只能說:臣只有“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既然如此,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在一出祁山失敗之後,繼續進行北伐呢?

清人劉獻廷道破了其中的奧妙:“孔明之出祁山,以攻為守者也。隆中已知天下大勢終於三分矣.而出師不已者,不如此,欲求三分不可得也.譬之弈棋。能侵入始自治、否則坐而待之耳”。

這是頗有見解的論斷.因為魏大而強,蜀小而弱,隨著時間的推移,魏,蜀兩國的力量差距將越來越大。時間對魏國是越來越有利,對蜀國是越來越不利.諸葛亮說:“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贓”。雖先帝“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特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千秋褒貶各不一,你的觀點呢?

諸葛亮並陳述理由數條來說明與其坐待亡國,不如北伐的道理:

  • 其一,“高帝明經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劉禪)未及高帝,謀臣不如(張)良、(陳)平,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 其二,“自從臣(諸葛亮自指)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銱、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賽、裡、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當何以圖敵?”。
  • 其三,“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患,事不可患,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田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那怎麼能行呢?
  • 其四,至於北伐是否一定要有必勝的把握才進行呢?那也不一定。先帝劉備常常稱讚曹操之能,然而曹操也有不少次失敗。”況臣駑下,何能必勝?”凡事難可逆料,臣進行北伐只有盡力而為罷了。
  • 可見,諸葛亮連年北伐不已不為之,是以攻為守者也。

(三)

對於諸葛亮北伐的評價,歷史上歷來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可以用褒貶兩字來概括。褒者眾,貶者寡。

貶者議“謂為非計”,褒者稱讚不巳。

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千秋褒貶各不一,你的觀點呢?

如唐中期著名宰相裴度稱讚諸葛亮“由僻陋而啟雄圖(統一全國),出封疆以延大敵(北伐曹魏)”的積極進取精神,並給予北伐以較高的評價。

他肯定諸葛亮進行的統一戰爭是符合人民願望的。“財用足而不曰浚我以生,干戈動而不曰殘人以逞”;就是說雖然消耗了財力物力,死了人。老百姓還是支持他的。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曾寫詩讚頌諸葛亮胸懷統一大業:“武侯立岷蜀.壯志吞鹹京”。

宋代王安石也曾寫詩讚揚過諸葛亮為平定天下,不畏艱辛,以弱攻強的精神,“崎嶇巴漢間,屢以弱攻強;暉暉若長庚,孤出照一方”。

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千秋褒貶各不一,你的觀點呢?

在今天看來,—方面要看到諸葛亮為謀求統一而進行北伐,是符合當時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的;雖然北伐沒有成功,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也不可能成功。但他的積極進取精神是應該肯定的;這種以攻為守的北伐,也在—定程度—上達到了維持三國分立,延緩蜀漢滅亡的目的,創造和積累了許多軍事鬥爭的經驗,為我國古代軍事學說增添了一些新的內容。

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千秋褒貶各不一,你的觀點呢?

但另一方面也應看到歷時八年、六出祁山的北伐戰爭也絎蜀漢和魏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巨大的災難,使本來就十分孱弱的蜀國逐步削弱下去,等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執政,蜀對魏國只能採取守勢;後來,姜維又連年出兵攻魏,更加削弱了蜀的國力,最後連守的力量也消失了。

到公元263年,蜀國就被司馬昭滅掉了。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本文出自【成語經典故事會】

每日一堂成語故事課!

弘揚中華智慧,學習成語經典

輕觸指尖請關注—

公眾號:【成語經典故事會】(chengyugsh

頭條ID:成語經典故事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