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清君側”?讓我來給你說一說

所謂的”清君側”其實是指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奸臣。本應是正義之舉,但總是成為諸侯或大臣叛反的理由或藉口。我國曆史上曾經有四次著名的清君側的活動, 不過很遺憾的是隻成功了一次。

到底什麼是“清君側”?讓我來給你說一說

歷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清君側是發生在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史稱七國之亂。七國之亂的導火線,是漢景帝劉啟即位後,採納晁錯的《削藩策》,想通過削弱諸侯王勢力、從而加強中央集權。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因此,以吳王劉濞為首,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叛亂。不過,在周亞夫與其他大臣的共同努力下,叛亂很快在在三個月內就被平定了。

到底什麼是“清君側”?讓我來給你說一說

七國藩王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要求殺晁錯。藩國不是要求殺晁錯嗎,於是漢景帝就這麼做了殺了晁錯,可是藩國還是反了。有人說漢景帝后來後悔了,覺得錯殺了晁錯。我個人覺得那不叫錯殺,而是政治犧牲品。換任何一個清醒的皇帝,他都得死。這一點,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就不太行。

到底什麼是“清君側”?讓我來給你說一說

我們接下來,說一說歷史上另一個著名的清君側,那就是明朝初年的“靖難之役”。明太祖朱元璋死後,他年輕的孫子朱允炆即位後,命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參與國事,依為肱股之臣。這些人上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而盤踞在北平的燕王朱老四不幹了,結果就捅了馬蜂窩。於是,燕王朱棣打著“誅齊黃,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一場名為“靖難”,實為謀反的靖難之役。

到底什麼是“清君側”?讓我來給你說一說

那同樣是削藩,為什麼漢景帝和建文帝卻是不一樣的結果呢?

個人覺得,最大的原因,其一,應該是建文帝的爺爺朱元璋為了保住自家江山大殺功臣,間接導致建文平亂時無將可用。反觀,漢景帝人家有周亞夫,敢問朱允炆有周亞夫否?

到底什麼是“清君側”?讓我來給你說一說

還有朱允炆面對的是馳騁疆場的朱老四,而漢景帝面對的是一群看似聲勢浩大,實則是一群豬隊友的七國,結果可想而知。

我國曆史上還有二次著名的清君側的活動,因為結局都一樣“死”,我們就簡單說下。

到底什麼是“清君側”?讓我來給你說一說

一個是唐朝的安祿山,以清君側為由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可惜,後來碰上了軍事天才郭子儀,也就不那麼順利了,後面也被他兒子殺了,自然就失敗了。

到底什麼是“清君側”?讓我來給你說一說

還有一個就是元朝的孛羅帖木兒也以“清君側”的名義,攻入元朝大都。孛羅帖木兒倒是沒有碰上什麼了軍事天才,不知為何最後還是讓元順帝給殺了。

到底什麼是“清君側”?讓我來給你說一說

從上述的四個案例可以看出,朱棣是唯一一個“清君側”成功的人,也是中國古代歷史的最後一個。我們說了那麼多,無非就是想說一個道理,其實所謂的清君側,也不過是一個起兵的藉口而已。因為,古人好面子,不管什麼戰爭還是需要講究一個師出有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