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霸王“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

項羽一生,既有著華夏冷兵器史上最強悍的勇武、更有著華夏古代戰爭史上頂尖的戰術指揮能力,是起兵三年就推翻秦帝國的首功之人,亦是鉅鹿之戰、彭城之戰兩場歷史上兵力懸殊以少勝多戰役的指揮者,竟需要歷史上最出色的一群不世英傑,組團圍攻,方能將他擊敗。“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

距今兩千二百多年前,在今天安徽省靈璧縣東南的沱河北岸,有整整七十萬大軍在此地殊死搏殺,做決定未來中國命運的最後一戰。其中佔優勢的一方擁有六十萬大軍,圍住了敵方的不到十萬久戰乏糧人馬。

進攻一方的主帥,被後世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穩居前兩名的名將,指揮三十萬精銳兵馬,先敗後勝,剛剛將敵軍擊退;他的名字叫做韓信

漢大將軍、淮陰侯、兵仙:韓信

一代霸王“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

韓信有歷史上獨一無二、“驅市人為兵”的特異功能,就是不停被君主抽卻軍中精銳主力,然後臨時聚合一群市井之徒,帶領這群剛剛接受訓練的新兵,還能百戰百勝;

他指揮調度幾十萬大軍如臂使指,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被後人譽為謀戰無雙的一代兵仙。

後世歷代兵家,一向將韓信與戰國時的秦國名將白起相提並論,推許韓、白為名將第一,韓信更後來居上,排序位居白起之前。“用兵如韓白”,也是中國古代對名將的最高讚譽。

韓信的身後,更有他的主公,帶著另外三十萬大軍壓陣,此人當然就是大漢王朝的建立者、漢高祖劉邦,中國歷史上最傳奇的開國帝王之一。

大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一代霸王“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

劉邦出生寒微,卻僅用七年時間,便駕馭天下英雄,成就四百年輝煌帝業,因此被歷朝歷代皆推許開國君主第一人。一直到明朝時,同樣布衣提三尺劍平定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才被認為可與之相比。

相比之下,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則長期被儒家傳統觀念認為身死而國即亡的暴君,直到近現代後,其歷史地位才愈發抬高起來;

即使如此,秦始皇畢竟是奮六世之餘烈,從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起就打好了基礎,又經秦惠文王贏駟,秦昭襄王嬴稷等多位明君先祖累世擴張,到他繼位時已經二分天下有其一。因此,論歷史地位,秦始皇帝皇第一無可爭議,但論個人能力而言,是肯定不能和白手起家從無到有打江山的漢高祖、明太祖做比較的。

在劉邦的身側,站著兩位謀士。一位是被譽為“智聖”的張良張子房,後世無數名軍師,從諸葛亮到劉伯溫,都將他視為生平偶像,畢生竭力效仿其功業。

留侯,智聖:張良

一代霸王“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

在唐朝和宋朝,朝廷官方祭祀的武廟中,張良作為兵家之亞聖配享,僅次於兵家始祖姜尚姜子牙,排名更高於孫子、吳起、韓信、白起等其他著名軍事家。

另一位則是被譽為“謀聖”的陳平,陳平既善謀國、更善謀身,六出奇計平定天下,最後身居相位手掌大權,安然終老。他既是千古第一“毒士”,亦是史上第一“鬼才”,臨機應變,莫測高深。

漢丞相,曲逆侯,謀聖:陳平

一代霸王“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

因此張良和陳平合稱為“良、平之謀”,也是後世對謀士最高的稱許;

如三國時代著名謀士,“鬼才”郭嘉和“毒士”賈詡,雖然大眾知名度甚高,但論在整個中國歷史的評價,兩人加起來也未必能與陳平相比,更遑論張良了。

漢軍中另有一位重要將領,他就是中國戰爭史上游擊戰術的始祖彭越,歷史上第一個將“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疲我擾”的戰術運用到實戰中的軍事家。正是他在敵軍後方不斷襲擾其補給線,使敵軍糧草軍資得不到有效補充,後方城池處處報急,主力大軍為之進退無措、疲於奔命,才導致了最終被漢軍合擊於此地。因此在後世,他同樣常與韓信並稱為“韓、彭之將”,作為歷朝開國首席大將的代稱。

西漢梁王:彭越

一代霸王“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

還有一位歷史評價不遜於以上諸人的超級牛人,雖不曾身臨其境,卻真正主導了這持續四年的整場戰爭。他就是被劉邦認為開漢首功的漢朝第一任丞相蕭何

漢丞相,酇侯:蕭何

一代霸王“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

是蕭何率先入秦宮,以獨具長遠的眼光,首先盡取大秦帝國的戶籍圖冊等各種重要資料;是蕭何安撫關中,收取秦地民心,讓劉邦得到三秦子弟的踴躍支持;是蕭何從小卒中發掘了韓信,竭力舉薦他為大將軍;因此讓劉邦集團在短短時間便佔據了戰略,經濟,體制甚至人才上的極大優勢,全盤繼承了秦王朝的軍國動員能力。

更是蕭何在持續四年的戰爭中,不停輸送兵馬糧秣,讓劉邦在劣勢戰力下、哪怕經歷損失超過三十萬人的彭城大敗之後,仍能迅速得到輸血,集結一隻總兵力不亞敵方的大軍,與之長期相抗。

因此,蕭何不但被無可爭議公認為兩漢第一名相,更和春秋齊國名相管仲,並稱為“管、蕭之才”,為歷朝歷代對宰相的最高稱許;

在張良、陳平的謀略幫助下,在蕭何的後方支援下,在彭越的敵後接應下,劉邦正面死扛對手,苦戰四年,幾次險死還生,最終等到韓信千里包抄,會師來援,以六十萬大軍泰山壓頂之勢,誓要一舉殲滅對手。

而這麼多即使在幾千年中國歷史都算最出類拔萃的超級大牛,此時卻不敢有絲毫大意,他們要組團圍殺的,與其說是眼前十萬敵軍,倒不如說僅僅就是一個人。

在過去的七年時間,此人是全天下所有人的噩夢,他推翻了一個強大帝國,名副其實的伏屍百萬,這個人當然就是西楚霸王:項羽

西楚霸王:項羽

一代霸王“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

在通常大眾印象中的項羽,往往只知他是個力能舉鼎、徒手可斬殺數百人,武力極高的超級猛將。對他誤解最深的,莫過於以為他只是個倚仗個人武力和江東精兵的一勇之夫。

其實項羽的帶兵打仗水平,比之韓信、白起、霍去病、李靖、岳飛這樣的歷史頂級名將,可說不遑多讓,在軍事學上更有開創性貢獻,可作為兵法勇戰派的最傑出代表人物。

勇戰重將道,謀戰重奇謀,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凝聚士卒之心令之奮然效死,正是冷兵器時代將之正道,絕不可以尋常一勇之夫視之。

項羽既有史上無雙的武勇,更具有無與倫比的戰場嗅覺,每次大戰都是衝鋒在第一線,既對麾下士卒有最大的士氣鼓舞加成,也能時刻在第一時間把握到戰局的發展情況,做出相應判斷,因此方能大量擊殺殲敵,甚至達到破壞對手戰略全局之功。

如以5萬楚軍擊敗四十萬秦軍的鉅鹿之戰,項羽在戰場呼聲動天地,令麾下將士士氣大陣,人人以一當十,方能九戰九捷,將秦將王離率領的長城軍團20萬人一舉殲滅。

這支橫掃六國、驅逐匈奴的秦軍最菁華部隊的覆滅,也令當時作壁上觀的幾十萬諸侯聯軍,人人膽戰心驚,戰後更紛紛俯首臣服,共推舉項羽為聯軍主帥,聲威遂振四海。

隨後項羽總合諸侯聯軍,連續出擊,歷時數月,迫降章邯軍團的20萬秦軍,一戰殲滅了秦軍全部主力,令秦帝國徹底覆亡。

【楚戰士無不一當十,又羽呼聲動天地。諸侯軍人人莫不怖懼。於是既破秦軍。羽見諸侯上將。入轅門。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羽者。由是為諸侯上將軍。兵皆屬羽焉。於是羽威權遂振四海。初。宋義與項羽將五萬。距秦三將。當王離與羽大戰時。精兵四十萬眾,並章邯軍故也。】——《前漢紀·高祖皇帝紀》

又如史詩般的彭城之戰,面對劉邦率領的漢軍並諸侯聯軍五十六萬,無懼盟友背叛,後方失守,兩線作戰,孤軍深入,兵力懸殊等種種危機,

項羽丟下步兵為主的大隊人馬,僅僅以騎兵為主的三萬精兵從齊國火速回師,乘著拂曉霧色強行突擊漢軍主陣地,在楚軍如暴風雷電般的攻勢下,劉邦本部的戰鬥意志只抵抗了半天便告崩潰,而反楚諸侯聯軍的指揮中樞也因此癱瘓,在潰退中被楚軍一路驅逐並殲滅,被殺者超過十餘萬人。

劉邦南撤至彭城南部的呂梁山區,想憑山地地勢抵禦楚軍騎兵,豈知道項羽軍攻勢太迅疾猛烈,漢軍新敗之餘根本難以紮營立足,又被迫一路潰逃至睢水上,被楚軍驅趕入河,被殺者溺死亦十餘萬人。楚軍將劉邦軍殘部重重圍困,若非大風突起衝亂陣勢,令劉邦率數十騎趁亂逃遁,則後來的大漢高祖皇帝絕無生理。

這一戰太史公描寫不過寥寥數十字,卻足以想象當時戰場是何等驚心動魄。項羽所率楚軍是攻!攻!攻!殺!殺!殺!而劉邦和他麾下那眾多謀士猛將,卻只有一門心思的逃!逃!逃!難怪連老父和妻子都被俘虜,難怪連一兒一女都恨不得丟他們下車,實在是狼狽到了極致,險死還生到了極致。

【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觳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圍漢王三匝。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一生征戰八載,自言“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一生殲敵人數破百萬,(包括鉅鹿之戰,新安之屠,殲滅秦軍超過四十萬;平定三齊,殲滅齊軍十數萬;彭城戰役殲滅漢軍三十萬;二破滎陽等戰役,諸戰累積,殲滅漢軍亦超過十萬;)

以殲敵人數而論,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唯秦國軍神武安君白起可與項羽。如果評選中國歷史上前十名的以少勝多大會戰,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這兩次精彩絕倫的戰役,勢必無可爭議地雙雙入選。

《漢書·藝文志》,留下了兵法《項王》一篇和《韓信》三篇,分別記述了項、韓兩人生平用兵精髓,雖然現在已經散軼,但該兵法應當不大可能出自項羽本人之手。而《漢書·藝文志》亦提到韓信被解除兵權後,與張良共同整理兵法,所以推測兵法《項王》的作者最大可能是韓信,畢竟這個世上,再沒有比擔任過數年執戟郎中、後為頭號勁敵的韓信,更能瞭解項羽用兵的人。

而其後征討匈奴的霍去病,用騎風格同樣迅如雷電,每戰皆給予敵人大量殺傷,與其舅父衛青大相徑庭,反與項羽頗為相似。(衛青七徵匈奴,一共斬首五萬餘級,其中三次戰功不及戰損,著重在於大量擄掠牲畜; 而霍去病四伐匈奴,一共斬首十一萬餘級,是衛青兩倍多。)

漢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

一代霸王“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

正因項羽具有超卓的軍事指揮才能,他麾下的楚軍更是天下一等一的強兵,因此知己知彼的韓信,寧可頂住劉邦的不停催促,在平定齊國後,準備了相當長時間,覺得萬無一失後,才率大軍南下,與劉邦會師,合擊楚軍於垓下。

項羽的致命缺陷,並非在軍事,而是在政治;歸根結底,正如他對手劉邦總結的那樣,在於用人。項羽得韓信、陳平而不能用其才,反令之出走歸屬劉邦,因而導致其西楚集團嚴重缺乏戰略保障能力。

如滎陽之戰中,項羽想要正面攻擊劉邦,則沒有人能替他守住糧道;而不但是想要先回師剿滅後方彭越,則沒有人能替他守住滎陽,擋住劉邦,因為他麾下楚將,沒有人是劉邦的對手。

和項羽一樣,劉邦的軍事指揮才幹同樣一直被大大低估了。韓信評價劉邦充其量能帶十萬兵,豈不知後世多少亂世爭雄,能帶好十萬大軍還能攻必克戰必取的,竟然都寥寥可數。

包括號稱三國用兵第一的曹操曹孟德,數萬兵逆擊官渡時何等英武,而帶領超過十萬大軍後,就留下各種敗績和囧跡。

劉邦在和項羽對峙時,固然屢遭敗績,幾次險死還生,似乎頗為狼狽,那只是因為項羽太強,而不是劉邦有多差。

事實上當時天下,除了韓信、項羽這兩位歷史前五級別的超級軍事天才,以及匈奴冒頓單于這個草原民族首任天驕外,根本沒有其他任何人是劉邦的敵手。

和項羽交鋒之前,劉邦以兩萬偏師孤軍破武關,一人一軍之力便蕩平了幾百年世人眼中難攻不落的秦國本土;讓秦王朝想縮回去為關中國而不可得;為大漢天子之後,劉邦掃蕩燕王臧荼、代相陳豨、淮南王英布,同樣所向披靡,高奏凱歌。

因此,面對韓信掃蕩北路諸侯,四個多月蕩平了趙、代、燕、齊四國,項羽欲親自出擊,卻根本無人替他守住後方,同時應對劉邦和彭越的前後夾擊。他將重兵交給了麾下首席大將龍且,豈料此人因之前擊破過英布,面對韓信也敢盲目自大,一敗而葬送二十萬楚軍。

此後項羽腹背受敵,糧草匱乏,劉邦則據滎陽、成皋堅守不戰,同時西楚大司馬周殷叛投劉邦,導致楚軍後方盡失。剩餘十萬楚軍疲食已盡,終於被劉邦和韓信的六十萬大軍圍攻於垓下,而漢軍總指揮韓信用兵能力同樣已達化境,項羽再不可能如鉅鹿之戰、彭城之戰那樣,單單靠自己超卓的指揮能力去扭轉危局。

一代霸王“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

垓下之戰,項羽率十萬楚軍,與三十萬韓信軍決戰,劉邦則率另外三十萬漢軍在韓信軍後面壓陣。項羽奮力擊退韓信中軍,卻被兩翼孔熙(孔將軍)、陳賀(費將軍)部夾擊,而後韓信中軍大回返,與左右兩路漢軍合進,大敗項羽軍。

項羽野戰戰無不勝的神話,至此被韓信打破,六十萬漢軍團團包圍了所剩不到十萬的楚軍殘軍,楚軍兵少食盡,然後又被韓信張良施以“

四面楚歌”之計,士氣更大挫至極。

至此時,換了史上任何神將在項羽的位置,也絕無反敗為勝,擊敗韓信、劉邦、張良、陳平這些超級歷史大牛組團圍攻的可能了。

整個楚漢戰爭中,韓信策劃北上迂迴大戰略,劉邦張良陳平們在滎陽正面數載苦戰,幾次險死還生,蕭何竭關中之力後方支援;彭越在後方遊擊斷糧,不讓楚軍有片刻喘息機會;同時費盡周折,陰謀陽謀盡出,分裂離散西楚國的人心軍心,整整一代開國群英群策合力,這才令項羽陷入絕境。

若因項羽的最終失敗,而貶低看輕項羽的強大能力,則同時也是對整整一代大漢開國元勳,包括劉邦韓信蕭何張良陳平們數年協力、生死搏殺成果的貶低。

《二十四史》中稱譽後世英傑才幹的“用兵若韓白”“韓彭之將”“良平之謀”“管蕭之才”等等文字俱在,足以說明漢初開國諸臣在史上的崇高地位。

那麼項羽作為同時成就了這麼多無可爭議英雄的超級反派大BOSS,在歷史上究竟應當是何等強大存在,亦是可想而知。

漢語中“英雄”的原始定義,為才能勇武出眾的人。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有超出常人的能力的人,做出了重大之事,即可稱為英雄,並無關其道德、亦無關其品行。以這個定義而論,項羽當然是無可置疑的英雄,雖然他確有屠城殺俘的罪惡,道德上大大失分。

畢竟總結項羽一生,既有著華夏冷兵器史上最強悍的勇武、更有著華夏古代戰爭史上頂尖的戰術指揮能力,是起兵三年就推翻秦帝國的首功之人,亦是鉅鹿之戰、彭城之戰兩場歷史上兵力懸殊以少勝多戰役的指揮者,“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竟需要歷史上最出色的一群不世英傑,組團圍攻,方能將他擊敗。

這樣的人若不是英雄,則煌煌幾千年中華史,又還有幾人能配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