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道臺——幾乎沒什麼存在感的清代官職

清朝行政級別為省、道、府、縣。可見道的行政級別介於省和府之間,道的品秩在二品到四品之間,多為從三品,稱為道臺。道臺這一職位類似於唐代的觀察使(權利與節度使相似,略低於節度使,後來這個職位被節度使兼併),所以清代的道臺尊稱為“觀察”。李鴻章前往江西建昌大營投奔曾國藩時,其身份就是福建的實缺道臺。

與其它三級行政機構不同的是,道臺沒有固定衙門,工作性質以巡視管理幾個地區為主,比如慈禧父親惠徵擔任的安徽寧池廣太道,其職責就是監察寧國、池州、廣德、太湖等四個地方。清代有相當一部分官員寧願做個有實權的知府,也不願幹上下受欺的道臺,畢竟“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略說道臺——幾乎沒什麼存在感的清代官職

值得一提的是,道臺級別是地方官能否更上一層樓的門檻,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旦越過道臺進入監司級別(藩司及臬司),接下來成為巡撫或總督這樣的封疆大吏基本就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清朝中後期,國家財政收入不足,正式開啟花錢買官之門,稱之為“捐官”。捐官所能達到的最高級別就是道臺,也有極個別的能捐到二品道臺,比如胡雪巖,達到這一品級,官帽上就可以使用紅頂子了。捐官並不能擔任實職,只是享受相應的社會待遇,是富家翁們充當門面的主要選擇。清代的鹽商幾乎都有捐官身份,因為他們雖然非常有錢,但是見官不論大小還是要下跪請安,有了捐官身份,就可以穿上相應品級的官服,和官員們在正式場合稱兄道弟。

道臺當然也有肥缺,如負責官鹽生產銷售的鹽道,海關進出口檢查的海關道等,輕輕鬆鬆一年能搞到幾十萬兩百銀,可以養尊處優,盡情享受生活,這一類道臺私下裡人稱“小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