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演職員信息: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文 / 拮据又豐滿的十二月

年初一部視角別緻的紀錄片在知名網站上爆火,評分飆到9.4,有3萬+用戶評論;知名彈幕網站上一經推出便收穫了上千萬的點擊量,6萬多條的彈幕。這部口碑逆天的紀錄片就是《我在故宮修文物》,講述了一批不知名的故宮文物修復師的故事。故宮文物修復師?特別神秘的職業,在故宮修文物,感覺像給乾隆皇帝做手術,在中國最古老的院落從事世上最昂貴的工作,皇宮裡的大內高手!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故宮男神王津

隨著點擊量的攀升,朋友圈刷屏的越來越多,紀錄片裡修文物的工匠師傅從默默無聞變成了網紅,故宮男神鐘錶師王津一時風靡網絡。導演蕭寒對於紀錄片在年輕一代中的大火表示驚喜,他沒想到這部慢節奏的電影會引發這麼多熱議、引起這麼多年輕人的關注。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截圖出自貓眼電影

從紀錄片到電影化差不多經歷了大約兩年的時間,紀錄片電影化是導演蕭寒一直以來堅持的事情。在他看來,紀錄片的真正形式不是電視機、不是手機也不是電腦,是劇院裡的大熒幕,他想把對人的關注、對生活的感悟、對情感的認知帶給更多的人。在電影首場發佈會後,十二月跟導演聊了聊電影背後的故事,不僅講了迷妹眾多的王津男神,還有耿直的屈峰師傅,和文物背後那些可愛的人和事兒。

憋著股勁兒想把紀錄片搬進電影院

最初接觸到故宮文物修復師這個題材,導演蕭寒還是在拍攝《喜馬拉雅天梯》,製片人雷建軍跟他提到“文物修復師”,覺得他們特別值得被記錄。但因為進入故宮拍攝有一定的門檻,需要故宮統一協作和配合,所以一直在做申請,選題就一直被擱在心裡。恰逢故宮博物院90週年院慶,這個拍攝計劃才得以施行,為了方便在電視上播出,紀錄片做成了三集形式,在內容和形式上更符合故宮的要求。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故宮博物院90週年院慶“石渠寶笈特展”

對於人的關注一直是導演蕭寒創作的主線,自第一部紀錄片《麗江·拉夫斯基》開始到《喜馬拉雅天梯》,蕭寒導演的關注點都在人物,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的片子的主角一定是人,用人物的呈現作為片子的重要支撐,我們創作的方式也一定要深入、真正的進入他們的生活,要走的更近。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為了拍攝《我在故宮修文物》,5年前導演便進行了調研,對片中主要的人物、工作的內容等方方面面進行了資料的整理,儘管拍攝只有4個月的時間。但為了更好的拍到修復師們工作的細節,4個月裡無論是上班、下班、吃飯、出差,團隊成員都跟師傅們呆在一起。儘管之前做過相應的調研,但真正拍攝與之前的調研內容並不完全一樣,導演蕭寒覺得“在拍攝的過程當中你不斷的發現吸引你和打動你的東西。你會越來越覺得這個選題和方向你的決定是對的。”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三集紀錄片拍攝了將近4個月,蕭寒還是覺得時間不夠,他笑稱如果有一年的時間那就完美了。因為時間有限,允許進入故宮的人員有限,總有拍得到和拍不到的地方,很多有意思的點經常會在拍攝其他場景的時候錯過。在變成電影版後,團隊將原有的素材重新剪輯成一個5個小時的版本,還補拍了十幾個小時的素材,一共一百多個小時的素材,重新回到原始的狀態。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談到將紀錄片電影化的初衷,蕭寒導演特別講了他在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的經歷,給他印象特別深的是一座只有70萬人口的小城,在電影節的十幾天裡會有20萬的觀影人次,很多紀錄片電影一票難求。給他觸動特別大,他覺得這是每個紀錄片導演的夢想,他覺得“

如果在中國能出現過億票房的紀錄電影,比中國電影票房過千億更有價值,能豐富用戶的觀影習慣和電影市場的產品多元化。

沒有旁白是為了讓觀眾更好的感受

與三集紀錄片不同,電影版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節奏上比電視版更慢,更抒情一些。在內容上明顯的變化是沒有了旁白,在問及導演蕭寒去掉旁白的意圖時,蕭導說:“旁白就是我們說的話,我覺得有一定的主觀性和引導性,增加旁白是怕觀眾不夠耐心去看,在這樣的過程中是希望旁白來引起大家的興趣,包括旁白中有很多調侃的話。有很多觀眾覺得那會特別有意思,但是我覺得我們特別想回到本來,回到真實的那一刻,我們作為拍攝者的感受。觀眾自己去感受,自己用自己的內心加旁白,而不是我給你旁白。”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除了將旁白去掉,電影版還增加了很多靜物的空鏡,蕭導解釋說想把更多感受的權利留給觀眾,放掉主觀性較強的旁白,會給觀看中的觀眾用心體會的空間。導演將時間這個主題隱含在電影的主線索中,想在紀錄之中讓觀眾感受時間的流逝、人與物的對話、過去與現在的交融。他覺得作為紀錄片導演,要把打動自己的呈現給觀眾,讓觀眾更多的去認識人生,認知情感,瞭解生命的狀態和生活本來的樣子。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擇一事終一生,做個“慢慢來”的文物修復師

跟電視版的紀錄片相比,導演在電影版本里加了新的人物,修復師小閔就這樣“跳”到了導演眼前。除了小閔還增加了織繡組很多女孩子的戲份,陶瓷組王武勝老師的滑翔傘也加到了電影版裡,因為導演覺得那種自然真實的狀態會讓大家心中一動,在這個不準加班不準勞累的慢節奏的工作裡,大家都是一群鮮活、靈動,滿懷夢想的人。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紀錄片播出後讓馬上要退休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師傅成了網紅,成了擁有大批迷妹的男神。很多人慕名去鐘錶館參觀,去故宮做學徒的報名人數也增加。故宮還特意調整了鐘錶館的展示方式,增加了固定時段的鐘表表演。對於紀錄片帶來的影響,蕭寒導演覺得對現代人來講,擇一事終一生太過彌足珍貴,大多數人只想看到結果,忽略了過程,但其實一直有的只是過程。片中的精神才越發美好,才會在觀眾中引發這麼多關注。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木器組的屈峰老師央美畢業,來到故宮覺得這裡“慢”跟自己的性格不符,慢慢在修復文物的過程看到器物裡不一樣的美。最出名的是他那段格物致知的話,有人發彈幕,說作為一個外行都看哭了。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截圖出自貓眼電影

導演說屈峰跟他說過,什麼最難?什麼都不想最難,說白了就是要專注。現在太多人都想方便,不願意等待,但其實等待才有快樂,甘苦並行,沒有苦又哪來的甜。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因為同檔期有商業大片近半成的排片率,又問導演是否有關擔心,蕭導說有忐忑,因為作品要上緊張的心情總會有。問導演對票房會有期許嗎?導演坦率的說沒有期許那是騙人,但票房多高多低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更多的人,認識紀錄片,瞭解紀錄片。即便選擇紀錄片的人份額很小,但真正的市場繁榮需要電影類型的多樣性,能佔到整個電影市場的幾百分之一就足夠了。蕭導說想得太高不可能,太低對創作者的情感是種傷害,慢慢的漸入佳境才是最符合片子氣質的步伐。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很多人想知道會不會有下一部的續集,導演說可能會有也可能沒有,要有足夠的積累和更新更豐富的內容才會去拍。但現在有進行下一部紀錄片的拍攝,也是關於人的一部片子,內容上跟故宮修文物不太一樣,但在氣質上跟之前想要去捕捉和想要去傳遞的那種情感是一脈相承的,跟故宮是姊妹篇。

話至結尾,用導演的一段話做結。

其實我們被這個時代,被社會,被生活推著急匆匆的趕路,其實心裡是希望去感受那種慢的,沉著的情感。不是誰都願意匆匆忙忙的奔著目的地去。如果一秒鐘能從北京到上海,可能就少了過程帶給你的感受,感受可能有疲憊,也可能有快慰,也有思考的快樂。可能古代要花一年或者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到達,但是慢是有內在的魅力,不能忘掉的是等待的快樂。

2016年最火的紀錄片,就是《我在故宮修文物》了吧。1月7日在央視首播,之後迅速在B站走紅,B站點擊量達217.9萬,全網播放量達9782.7萬,豆瓣評分9.4分。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12月16日,《我在故宮修文物》大電影即將上映,你會去捧場嗎?

由姚謙作詞、陳粒作曲並演唱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的MV在近日發佈。姚謙本人也是收藏愛好者,歌詞裡的一字一句,非常動人。陳粒特別的嗓音,彷彿把人帶進了故宮——那個時光靜止、沉澱的地方。

當我在這裡


千絲萬縷其中 一系

安靜是穿越的 羽衣

聞到 秋光

沐浴 蟬鳴

你在時間的那裡 而我在這裡

你已等候我多時

終於知己般相遇

忱著 白雪

聽見 楊絮

你在時間的那裡 而我在這裡

以手編織著時光

溫柔磨亮了滄桑

偋息在凝望的語境

今夕是何夕

當來不及傳遞的鐘聲響起

於是我們都發現了歲月的意義

當我在這裡

當我在這裡

當我在這裡

當我在這裡

以手編織著時光

溫柔磨亮了滄桑

偋息在凝望的語境

今夕是何夕

當來不及傳遞的鐘聲響起

於是我們都發現了歲月的意義

當我在這裡

當我在這裡

此前,一組海報在《我在故宮修文物》大電影新聞發佈會上壓軸出場,相當震撼。海報分別以6件國寶級珍貴文物作為背景,縮小的修復師身影鑲嵌在文物殘損處,寓意“大歷史,小工匠,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和修身哲學。

汝窯天青釉弦紋三足樽 (宋)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剔紅水仙花紋圖盤 (明)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邊景昭 竹鶴圖軸 (明)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自在觀音像 (明)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黑色綢繡菊花雙碟圖竹柄團扇 (清)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掐絲琺琅萬壽無疆中碗(清晚期)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這一切,真的很故宮~

這些年來,“匠心”、“匠人”這些詞已經在媒體氾濫。那些默默做事、沉浸於他們的職業的人,被推到大眾眼球下。人們有感嘆有傾慕,呼籲迴歸這樣的初心。《我在故宮修文物》裡,修復師的簡單日常感動了不少人,而鐘錶修復師王津師傅儒雅的氣質更是收穫了不少迷妹。

“大歷史,小工匠。” 故宮,這個神奇的場域,門裡門外兩個世界。它如此厚重,一磚一瓦承載百年滄桑。站在故宮裡,感覺自己站在歷史的風雲交織處,浩瀚的是時間、宇宙、萬物,人自己卻是如此渺小。而文物修復師們面對的是在歷史滾滾紅塵中留下來的珍寶們。相較於歷史的大,他們只是平凡的消失於人群便尋不得的小工匠。鏡頭裡的修復師們騎著單車,悠悠穿過。在素樸的工作室裡,埋頭工作就是一日。偶爾在那前人栽種的樹下,打果子吃,逗貓……

“擇一事,終一生。” 修復師們是沉浸於他們的工作的。在這些殘破不語的物件面前,與它們對話,彷彿穿越了千百年光陰。這是一項孤獨的、遠離人群的工作,所有的浮華都在一牆之外。他們猶如一個個世外高人一般,完全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得其樂,與世無爭。可以想象這種快樂。能夠選擇喜歡的事業,終其一生,真是幸運。

“你在時間的那裡,而我在這裡。” 在故宮,在與眼前文物的對話中,時間凝固。人是有侷限性的,而文物、文字、文化這些東西卻可以跨過時間的洪流來到我們眼前。文物修復師們通過文物觸摸到了歲月的痕跡,而我們通過鏡頭,看到了歲月的意義。

我害怕那些偉大的、厚重的東西,但又深深被它們所吸引。或許,這就是敬畏。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我在故宮修文物》電影上映,長沙影院排片率不高,每個影院一天一場。12月18日,走進一家影院,十來個觀眾,沒有驚呼,當然也沒有尿點。電影版少了旁白,比紀錄片多了十多分鐘的新素材,不過依舊意猶未盡。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書推出,彌補了鏡頭無法講述的故事。作者綠妖說這是“隨”出來的書,是在調研報告、攝製組的採訪素材基礎上,“隨上原有的工藝,原有的色彩。”在文物修復中,“隨”讓文物變得完整,這本書的“隨”,也讓那些故宮裡的修復師的形象更加立體。

於綠妖而言,最令她感動的是那些“找到了安身立命所在,沉靜而安詳的臉。”令她喜悅的是,在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感到我也在搓著一張看不見的命紙,在枯燥與平靜的手感中,一點點接近手藝人的世界。”

撰文唐兵兵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王津成為“男神”只是因為帥嗎?

“不好意思,久等了。”12月22日,直到下午6點,綠妖才結束了一天的工作,電話那頭的聲音溫婉,真誠致歉。

網絡點擊率超過200萬,豆瓣評分9.4分,B站6萬多條彈幕評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了,鐘錶室的王津每次一出場,必然是彈幕淹沒畫面,五十五歲的王津成為新一代“男神”。“只是因為他帥嗎?更多的是因為他符合傳統溫潤如玉,謙謙君子的形象。”綠妖說。

不僅僅是王津,其他的文物修復師在她眼裡舉手投足之間都有君子風範,“文物修復工作改變了他們。”與文物的對話中,匠人的面貌氣質也會發生改變。

走紅後的王津依舊每天坐公交上下班,“你不是王師傅嗎,可以跟您合張影嗎?”拉著王津合影的大部分是年輕人,每次遇到合影,他都坦然接受。

鐘錶的修復技藝是唯一在故宮裡一直綿延下來、沒有斷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977年王津接爺爺的班進入故宮,馬良玉把他留在了鐘錶組,師徒交流過程簡單,卻包含了傳統匠人擇人的標準。王津從小跟爺爺一起生活,天生安靜。但並不是每一個文物修復師都天生安靜,“蛤蟆鏡、喇叭褲,都幹過,反正我們頭髮都挺長的,最長的時候頭髮都過肩了。老師傅倒沒怎麼說,領導有時候會說。領導那時候把我們當孩子。王津沒被說過,他比較正經,打橋牌他也不跟我們玩,打球他也不跟我們玩,滑冰他跟我滑過。”年輕時曾更像個藝術青年的裱畫室楊澤華說。

溫潤如玉的修復師王津絕不僅僅是固守傳統的手藝人,創新也是匠人的重要品質。有一次,瑞士某鐘錶品牌,帶來了十八世紀鐘錶大師雅克·德羅父子製作的寫字人鍾,運輸過程中鐘錶出現故障,發條斷裂。按照西方修復理念,發條需要專門工具做,但寫字人鍾隔天就要在新聞發佈會上表演,顯然來不及。主辦方找到故宮請求幫助,王津緊急受命。到了場地,他看了很長時間,誰都沒有想到他會用那樣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用0.5號釣魚線代替發條。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兩個多小時一直在搓唐卡的褙紙

2016年8月,綠妖接到《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寫作邀請,採訪之前她看過紀錄片。

“紀錄片剪得很好,把人物的精氣神還原得很真實。”紀錄片的真實還原,讓她進入故宮採訪時,還有些穿越般的交錯。

“採訪的時候在他們食堂吃飯,老覺得從我身邊走過去的人,是認識的。”她總是忍不住抬起手來打招呼,“結果他不認識我”,過幾秒才反應過來,原來只是在紀錄片裡見過,“明星在電視裡也經常看到,但我心裡清楚,他是明星,有距離感。故宮裡的修復專家不同,像是生活中的老朋友。”

《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口述的方式記錄了12位文物修復專家的故事。“修復的技藝與歷史,古老的師承關係和情感,宮牆內外的誘惑與掙扎,內心的衝突與堅守,日復一日的庸常與偉大,盡在其中。”

採訪中,綠妖不時被那些匠人的專注震撼。她在裱畫室採訪徐建華時,一個年輕男孩,一直搓著一張唐卡的褙紙,兩個半小時,身形不變。“要是我估計早就坐不住,二十分鐘就想要玩手機了。”她笑著說。

木器組科長屈峰,因為一段頗具哲理的獨白也一樣火爆網絡,被稱為“哲學家”,不過,在最初的幾年裡,他極力想要逃離那高牆。

“到這兒以後,我當時的感覺,很失望,不是失望,是很失望。我覺得這兒是個老古董,而我們是做當代藝術的。我記得我籤三方協議那一天,我就在門前那條窄巷子整整徘徊了一個小時,我從那兒走到大門口又轉身回去,走到大門口又轉身回去。”對於學藝術的青年來說,修復工作意味著要放棄自己的創作夢想。

“他們工資一定非常高吧?”在評論裡不乏猜測,屈峰現在一個月工資九千多,2002年,他剛進入故宮時,工資只有1400多塊,“當初我剛來的時候,我有一個同班同學,他養各式動物,很賺錢,現在已經開始養賽馬。前一段時間,他跟我說俄羅斯經濟不景氣,馬降價了,才三百多萬一匹馬就買回來了。我剛來的時候,一個月掙一千四百塊錢,然後他就跟我說,要不你來給我養狗,我一個月給你三千,羞辱我你知道嗎?”在自述裡,屈峰說。

“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交流,他對它的體悟,已經把自己融入到裡頭。”這是屈峰沉浸在文物中13年後的自白,真誠而深刻。

“修復師是機械時代之前的工種,還保持著那種心手合一的傳統,所思所想和手上的工作是同步進行的。修復師觸及到了工作的本質,每天都像在進行一種創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一種享受。一個文物到了他們手裡可能已經幾千年了,他們修復之後又會延續幾千年,所以他們的時間座標是千年記的,在這個廣闊的座標裡,人變得渺小。”綠妖解釋。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剔掉
紙上的煤渣、草棍,不能弄破紙

“還有很多非常精彩的故事沒有被記錄到鏡頭裡……但是對於紀錄片本身,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紀錄片、電影鏡頭呈現方式讓導演蕭寒不無遺憾,那些故去的老一代匠人、老師傅逝去的青春是沒辦法用鏡頭捕捉的。不過,在王津、王有亮、郭文林等為人處世、舉手投足之間,我們依舊能隱約感覺到前一代匠人的身影,而他們的哲學也潛移默化在年輕一代身上紮下根來。

“故宮文物修復一直採用傳統的師承製。”在書裡,綠妖花了不少筆墨講述師承製。

在《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本書裡,前一代的師傅的故事在徒弟們的記憶裡依舊生動,也寫滿那個年代匠人的驕傲。

王有亮師承北派修復,師傅趙振茂,1955年,文物大清點,請了十二位專家包括唐蘭先生等人來鑑定,清點青銅器,趙振茂當時最年輕。有一件銅器,專家都說這是真的,他說是假的,眾專家開始數落這個年輕人。趙振茂拿了一個開水壺,“譁”就往那東西上澆,澆完了漆皮子就崩了。楊文斌以前號稱“裝裱界的梅蘭芳”,扮相好,長相也漂亮。為人豪爽,請客總是他搶著買單。臨摹專家馮忠蓮18年臨摹《清明上河圖》……

傳統師承製講究言傳身教,三年學徒,從磨刀刮紙,打下手,到師傅逐漸給徒弟打下手,將徒弟推上前去,三年之後解除師徒合同,但師徒關係維繫一生,而這種傳承不僅僅是技藝,還有精神層面的影響。

“其實傳統的師承製是一種非常科學的訓練體系、方式、哲學,比如說,裱畫室,一個新人進來,先給他一沓紙挑紙上的煤渣、草棍啊不能弄破紙,培養你的定力,達到手的開悟,再進行下一個科目的訓練,這是非常的合理和科學的方法。師傅一般不會主動教你怎麼做,你只有跟著師傅,師傅做什麼,你就做什麼,能夠培養徒弟的問學心態。”綠妖說。

“傳統的手工藝文化和傳承太迷人了。”在寫《我在故宮修文物》之前,綠妖一直覺得中國的這種文化和傳承可能斷層了,“其實只是少有人知,或者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在流傳。”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對話

他們的時間座標是永恆

問:《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本書與紀錄片有什麼不一樣?

綠妖:紀錄片畢竟只能承載有限的素材,其實還有幾十萬字的文字素材,加上補充採訪,所以這本書會更細、更具體。

問:你如何看待現在年輕人的焦慮和生存狀態?

綠妖: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那些修復師可愛、淡泊、說話有境界?一件文物到他們手上可能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經過他的修復,還會流傳幾千年,以物觀己,他們的時間座標是以千年記的,甚至是永恆的。我們的時間座標是年記的,所以境界就會不一樣。我們會焦慮,他們會以永恆的目光審視這個世界,用木心的話說就是,他們在自己身上克服了這個時代。

問:最近有什麼新的寫作計劃嗎?

綠妖:暫時還沒有開始,中國傳統文化和技藝的傳承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會繼續寫下去,“挺迷人的”。以前我在西藏採訪的時候,不知道是因為我國工藝文化傳承的斷裂者還是因為語言不通,覺得我國的工藝文化不是那麼飽滿,通過這本書的寫作,我發現中國有豐富的工藝文化,只是很多流傳在小範圍,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在流傳,所以有機會我會去寫這方面的書。

2016 年初,有一部國產紀錄片異常火爆,就算你沒看過,也一定聽說過,那就是《我在故宮修文物》。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紀錄片講述的是故宮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我在故宮修文物》於1 月 7 日晚 8 點在 CCTV-9 首播,當時並沒有掀起什麼水花,反而在 B 站(視頻網站bilibili)上大火,並迅速在整個互聯網傳播開來。B 站那些二次元死宅看完紛紛表示想改行。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就像掃地僧一樣,隱於深宮,過著朝八晚五的生活,可能賺著不多的錢,卻懷揣赤子之心。印象最深的就是木器組的屈峰說的話 “文物修復者的價值不在於他把壞掉的文物修好,而是在於在修復文物中對文化的傳播”。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其實我們寧波也有一批這樣的人,他們就在天一閣。只不過他們修復的不是鐘錶、書畫,而是古書。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天一閣坐落於寧波市月湖西側的天一街,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周圍有很多三四十年代的老房子,和不知道多少年的梧桐樹。因為舊城改造平整的緣故,整體顯得蕭索和破敗。

始建於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天一閣藏書一度達七萬餘卷,後來隨著朝代更迭、戰亂、盜竊、天災等等情況致使藏書損失慘重。

天一閣博物館是文化部公佈的12個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之一,幽靜的後院裡,有一幢磚木結構3層小樓,樓上是古籍修復工作室。那些出現蟲蛀、發黴、破損的古籍,經過古籍修復師的手會再次“重獲新生”。

修復古籍不僅要練就一雙巧手,還要藉助噴壺、毛刷、鑷子、錐子、大針之類的簡單工具。也許有人會問,這種慢工出細活的工作,女人做最合適,男的恐怕坐不住。

在天一閣古籍修復工作室,畢業於金陵科技學院古籍修復專業的謝龍龍已埋頭工作了四年。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古籍修復不僅對修復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對紙張甚至漿糊的要求也很高。謝龍龍的工作臺上有一盆打稀的漿糊,用小麥澱粉手工調製。有時,需要幾次調製,才能達到要求。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跟這兩種紙朝夕相處,比跟人打交道還多。”謝龍龍說,“每當完成一本古籍修復,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

顯然,這種成就感和滿足感中並不包含太多物質的激勵。面對著日復一日一坐就是一天的枯燥工作和微薄的收入,少有人能堅持下來,謝龍龍 80 多位大學同學裡,還在做古籍修復工作的也已不足 5 人。他顯得十分平靜,繼續默默堅守自己的事業。


麵條說

年初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意外走紅。最近,同名電影又要上映了。麵條上期節目也推薦過。「除了《你的名字。》,12月還有這些新片值得看!」像謝龍龍這樣的文物修復師,一夜之間可能就成了“網紅”。

我們可能通過各種媒介看到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並感到好奇,甚至有些嚮往。但其實,他們堅守背後的孤獨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潮水退去,一切又會歸於平靜。希望他們不會被忘記。


更多精彩關注微信號:「 alajiazheng 」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2016年1月7日在CCTV-9播出的紀錄片。本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他們是工農士商的士的代表,他們是全球最好最神秘的中國頂級文物修復團隊,他們也是普通的手工匠人。他們在故宮修文物。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我在故宮修文物》真實紀錄珍奇文物修復過程,展現這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與傳承人的日常工作和喜怒哀樂,揭秘世間頂級文物的原始面貌和文物修復的頂級技術。相比於我們在博物館裡看到的冷冰冰的藏物,那些藏物背後的故事才更加吸引人。光鮮的表面蘊含著那些修復工作者的辛勞汗水。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在故宮修文物,這份工作聽起來都是那麼的吸引人,他們見證了故宮的春花秋月,無與倫比的工作環境,騎行在空無一人的太和宮廣場,對每一個人都是特殊的體驗,更何況以前能這麼享受的人只有皇帝,而對於他們來說這些都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這份工作也有著常人不能及的困難,在現代社會中保留一顆匠人之心,能坐的住,能靜下心,不求名利的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展現他們那靈動又神奇的雙手 ,修復世上存留的珍寶。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每一天在故宮工作,就好像穿越了幾百年,時間在故宮停止了,他們安靜的修復著無價的珍寶,以一顆平常心。關係也似前人,師傅和徒弟,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手藝,神秘而偉大。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技法,樸素而有效,帶著濃濃的歷史感。擇一事,終一生,是讓人羨慕的工作法條,體會到了中國獨有的人情味。每一個人對這個工作都保有著真摯的感情,肩負起了傳承千年的文化和精神。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無疑看這種紀錄片總是會感動的,看到那些執著從容的手工匠人,看到中國撲面而來的歷史感,看到屬於中國古代的智慧結晶。為我們國家而感到驕傲,從而更加的熱愛我們的國家,這是有著五千年曆史的國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在督促著我們前進,好在讓我們知道了有那麼一群人還在默默守護修復著我們的文物。好在讓我們看到了這種匠人精神,專注專心的做好一件事,做到極致。更加希望他們能夠堅定的走下去。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擇一事,終一生”——《我在故宮修文物》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最近,電影版《我在故宮修文物》大電影,正式進入院線,而早在今年年初,電視紀錄片就早已火爆朋友圈,即使身邊熱衷於追韓劇,對收藏一無所知的家庭主婦都在奔走相告,樂此不疲。

這部紀錄片用年輕人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地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

向大眾揭秘世界頂級的文物“復活”技術。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他叫王津,鐘錶組修復師,他在故宮從事修復鐘錶工作39年,能夠將修復起來毫無頭緒,紋絲不動殘破的鐘表重新復活起來,可謂驚歎,尤其使那些結構複雜,邏輯環環相扣的複雜鐘錶重獲新生,他手下剛修復好的古董鐘錶,但凡看過這部紀錄片,你就會難以忘懷古董鐘錶之巧奪天工。被稱為“故宮男神”,而最早我在故宮修文物最先走紅卻是b站,你會看到不斷彈幕上的“帥得我全程舔屏”、“王師傅缺兒媳婦嗎”、被稱為“故宮男神。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王有亮—我在故宮從事青銅器修復32年

“焊縫不能超過3毫米”年逾五旬的王有亮老師,修復過蓮鶴方壺、太和殿寶匣、春秋銅器等等許多大名鼎鼎的國寶。雖然已經度過了32年的文物修復生涯,但是在他眼裡,卻像是“彈指一揮間”。

最動人的歌詞給了誰?《我在故宮修文物》好聽到淚目

王五勝—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王五勝老師老師在故宮裡待了33個年頭,主持修復過故宮博物院藏高1.2米明代琉璃釉羅漢像、磁州窯白地黑彩繪龍紋大盆、一級文物唐三彩馬以及康熙青花花卉紋將軍罐等國寶級重要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