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演职员信息: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文 / 拮据又丰满的十二月

年初一部视角别致的纪录片在知名网站上爆火,评分飙到9.4,有3万+用户评论;知名弹幕网站上一经推出便收获了上千万的点击量,6万多条的弹幕。这部口碑逆天的纪录片就是《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了一批不知名的故宫文物修复师的故事。故宫文物修复师?特别神秘的职业,在故宫修文物,感觉像给乾隆皇帝做手术,在中国最古老的院落从事世上最昂贵的工作,皇宫里的大内高手!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故宫男神王津

随着点击量的攀升,朋友圈刷屏的越来越多,纪录片里修文物的工匠师傅从默默无闻变成了网红,故宫男神钟表师王津一时风靡网络。导演萧寒对于纪录片在年轻一代中的大火表示惊喜,他没想到这部慢节奏的电影会引发这么多热议、引起这么多年轻人的关注。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截图出自猫眼电影

从纪录片到电影化差不多经历了大约两年的时间,纪录片电影化是导演萧寒一直以来坚持的事情。在他看来,纪录片的真正形式不是电视机、不是手机也不是电脑,是剧院里的大荧幕,他想把对人的关注、对生活的感悟、对情感的认知带给更多的人。在电影首场发布会后,十二月跟导演聊了聊电影背后的故事,不仅讲了迷妹众多的王津男神,还有耿直的屈峰师傅,和文物背后那些可爱的人和事儿。

憋着股劲儿想把纪录片搬进电影院

最初接触到故宫文物修复师这个题材,导演萧寒还是在拍摄《喜马拉雅天梯》,制片人雷建军跟他提到“文物修复师”,觉得他们特别值得被记录。但因为进入故宫拍摄有一定的门槛,需要故宫统一协作和配合,所以一直在做申请,选题就一直被搁在心里。恰逢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这个拍摄计划才得以施行,为了方便在电视上播出,纪录片做成了三集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更符合故宫的要求。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石渠宝笈特展”

对于人的关注一直是导演萧寒创作的主线,自第一部纪录片《丽江·拉夫斯基》开始到《喜马拉雅天梯》,萧寒导演的关注点都在人物,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片子的主角一定是人,用人物的呈现作为片子的重要支撑,我们创作的方式也一定要深入、真正的进入他们的生活,要走的更近。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为了拍摄《我在故宫修文物》,5年前导演便进行了调研,对片中主要的人物、工作的内容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尽管拍摄只有4个月的时间。但为了更好的拍到修复师们工作的细节,4个月里无论是上班、下班、吃饭、出差,团队成员都跟师傅们呆在一起。尽管之前做过相应的调研,但真正拍摄与之前的调研内容并不完全一样,导演萧寒觉得“在拍摄的过程当中你不断的发现吸引你和打动你的东西。你会越来越觉得这个选题和方向你的决定是对的。”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三集纪录片拍摄了将近4个月,萧寒还是觉得时间不够,他笑称如果有一年的时间那就完美了。因为时间有限,允许进入故宫的人员有限,总有拍得到和拍不到的地方,很多有意思的点经常会在拍摄其他场景的时候错过。在变成电影版后,团队将原有的素材重新剪辑成一个5个小时的版本,还补拍了十几个小时的素材,一共一百多个小时的素材,重新回到原始的状态。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谈到将纪录片电影化的初衷,萧寒导演特别讲了他在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的经历,给他印象特别深的是一座只有70万人口的小城,在电影节的十几天里会有20万的观影人次,很多纪录片电影一票难求。给他触动特别大,他觉得这是每个纪录片导演的梦想,他觉得“

如果在中国能出现过亿票房的纪录电影,比中国电影票房过千亿更有价值,能丰富用户的观影习惯和电影市场的产品多元化。

没有旁白是为了让观众更好的感受

与三集纪录片不同,电影版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在节奏上比电视版更慢,更抒情一些。在内容上明显的变化是没有了旁白,在问及导演萧寒去掉旁白的意图时,萧导说:“旁白就是我们说的话,我觉得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引导性,增加旁白是怕观众不够耐心去看,在这样的过程中是希望旁白来引起大家的兴趣,包括旁白中有很多调侃的话。有很多观众觉得那会特别有意思,但是我觉得我们特别想回到本来,回到真实的那一刻,我们作为拍摄者的感受。观众自己去感受,自己用自己的内心加旁白,而不是我给你旁白。”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除了将旁白去掉,电影版还增加了很多静物的空镜,萧导解释说想把更多感受的权利留给观众,放掉主观性较强的旁白,会给观看中的观众用心体会的空间。导演将时间这个主题隐含在电影的主线索中,想在纪录之中让观众感受时间的流逝、人与物的对话、过去与现在的交融。他觉得作为纪录片导演,要把打动自己的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更多的去认识人生,认知情感,了解生命的状态和生活本来的样子。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择一事终一生,做个“慢慢来”的文物修复师

跟电视版的纪录片相比,导演在电影版本里加了新的人物,修复师小闵就这样“跳”到了导演眼前。除了小闵还增加了织绣组很多女孩子的戏份,陶瓷组王武胜老师的滑翔伞也加到了电影版里,因为导演觉得那种自然真实的状态会让大家心中一动,在这个不准加班不准劳累的慢节奏的工作里,大家都是一群鲜活、灵动,满怀梦想的人。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纪录片播出后让马上要退休的钟表修复师王津师傅成了网红,成了拥有大批迷妹的男神。很多人慕名去钟表馆参观,去故宫做学徒的报名人数也增加。故宫还特意调整了钟表馆的展示方式,增加了固定时段的钟表表演。对于纪录片带来的影响,萧寒导演觉得对现代人来讲,择一事终一生太过弥足珍贵,大多数人只想看到结果,忽略了过程,但其实一直有的只是过程。片中的精神才越发美好,才会在观众中引发这么多关注。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木器组的屈峰老师央美毕业,来到故宫觉得这里“慢”跟自己的性格不符,慢慢在修复文物的过程看到器物里不一样的美。最出名的是他那段格物致知的话,有人发弹幕,说作为一个外行都看哭了。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截图出自猫眼电影

导演说屈峰跟他说过,什么最难?什么都不想最难,说白了就是要专注。现在太多人都想方便,不愿意等待,但其实等待才有快乐,甘苦并行,没有苦又哪来的甜。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因为同档期有商业大片近半成的排片率,又问导演是否有关担心,萧导说有忐忑,因为作品要上紧张的心情总会有。问导演对票房会有期许吗?导演坦率的说没有期许那是骗人,但票房多高多低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更多的人,认识纪录片,了解纪录片。即便选择纪录片的人份额很小,但真正的市场繁荣需要电影类型的多样性,能占到整个电影市场的几百分之一就足够了。萧导说想得太高不可能,太低对创作者的情感是种伤害,慢慢的渐入佳境才是最符合片子气质的步伐。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很多人想知道会不会有下一部的续集,导演说可能会有也可能没有,要有足够的积累和更新更丰富的内容才会去拍。但现在有进行下一部纪录片的拍摄,也是关于人的一部片子,内容上跟故宫修文物不太一样,但在气质上跟之前想要去捕捉和想要去传递的那种情感是一脉相承的,跟故宫是姊妹篇。

话至结尾,用导演的一段话做结。

其实我们被这个时代,被社会,被生活推着急匆匆的赶路,其实心里是希望去感受那种慢的,沉着的情感。不是谁都愿意匆匆忙忙的奔着目的地去。如果一秒钟能从北京到上海,可能就少了过程带给你的感受,感受可能有疲惫,也可能有快慰,也有思考的快乐。可能古代要花一年或者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但是慢是有内在的魅力,不能忘掉的是等待的快乐。

2016年最火的纪录片,就是《我在故宫修文物》了吧。1月7日在央视首播,之后迅速在B站走红,B站点击量达217.9万,全网播放量达9782.7万,豆瓣评分9.4分。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12月16日,《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即将上映,你会去捧场吗?

由姚谦作词、陈粒作曲并演唱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的MV在近日发布。姚谦本人也是收藏爱好者,歌词里的一字一句,非常动人。陈粒特别的嗓音,仿佛把人带进了故宫——那个时光静止、沉淀的地方。

当我在这里


千丝万缕其中 一系

安静是穿越的 羽衣

闻到 秋光

沐浴 蝉鸣

你在时间的那里 而我在这里

你已等候我多时

终于知己般相遇

忱着 白雪

听见 杨絮

你在时间的那里 而我在这里

以手编织着时光

温柔磨亮了沧桑

偋息在凝望的语境

今夕是何夕

当来不及传递的钟声响起

于是我们都发现了岁月的意义

当我在这里

当我在这里

当我在这里

当我在这里

以手编织着时光

温柔磨亮了沧桑

偋息在凝望的语境

今夕是何夕

当来不及传递的钟声响起

于是我们都发现了岁月的意义

当我在这里

当我在这里

此前,一组海报在《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新闻发布会上压轴出场,相当震撼。海报分别以6件国宝级珍贵文物作为背景,缩小的修复师身影镶嵌在文物残损处,寓意“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和修身哲学。

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 (宋)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剔红水仙花纹图盘 (明)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边景昭 竹鹤图轴 (明)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自在观音像 (明)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黑色绸绣菊花双碟图竹柄团扇 (清)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掐丝珐琅万寿无疆中碗(清晚期)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这一切,真的很故宫~

这些年来,“匠心”、“匠人”这些词已经在媒体泛滥。那些默默做事、沉浸于他们的职业的人,被推到大众眼球下。人们有感叹有倾慕,呼吁回归这样的初心。《我在故宫修文物》里,修复师的简单日常感动了不少人,而钟表修复师王津师傅儒雅的气质更是收获了不少迷妹。

“大历史,小工匠。” 故宫,这个神奇的场域,门里门外两个世界。它如此厚重,一砖一瓦承载百年沧桑。站在故宫里,感觉自己站在历史的风云交织处,浩瀚的是时间、宇宙、万物,人自己却是如此渺小。而文物修复师们面对的是在历史滚滚红尘中留下来的珍宝们。相较于历史的大,他们只是平凡的消失于人群便寻不得的小工匠。镜头里的修复师们骑着单车,悠悠穿过。在素朴的工作室里,埋头工作就是一日。偶尔在那前人栽种的树下,打果子吃,逗猫……

“择一事,终一生。” 修复师们是沉浸于他们的工作的。在这些残破不语的物件面前,与它们对话,仿佛穿越了千百年光阴。这是一项孤独的、远离人群的工作,所有的浮华都在一墙之外。他们犹如一个个世外高人一般,完全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与世无争。可以想象这种快乐。能够选择喜欢的事业,终其一生,真是幸运。

“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 在故宫,在与眼前文物的对话中,时间凝固。人是有局限性的,而文物、文字、文化这些东西却可以跨过时间的洪流来到我们眼前。文物修复师们通过文物触摸到了岁月的痕迹,而我们通过镜头,看到了岁月的意义。

我害怕那些伟大的、厚重的东西,但又深深被它们所吸引。或许,这就是敬畏。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上映,长沙影院排片率不高,每个影院一天一场。12月18日,走进一家影院,十来个观众,没有惊呼,当然也没有尿点。电影版少了旁白,比纪录片多了十多分钟的新素材,不过依旧意犹未尽。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书推出,弥补了镜头无法讲述的故事。作者绿妖说这是“随”出来的书,是在调研报告、摄制组的采访素材基础上,“随上原有的工艺,原有的色彩。”在文物修复中,“随”让文物变得完整,这本书的“随”,也让那些故宫里的修复师的形象更加立体。

于绿妖而言,最令她感动的是那些“找到了安身立命所在,沉静而安详的脸。”令她喜悦的是,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感到我也在搓着一张看不见的命纸,在枯燥与平静的手感中,一点点接近手艺人的世界。”

撰文唐兵兵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王津成为“男神”只是因为帅吗?

“不好意思,久等了。”12月22日,直到下午6点,绿妖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电话那头的声音温婉,真诚致歉。

网络点击率超过200万,豆瓣评分9.4分,B站6万多条弹幕评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了,钟表室的王津每次一出场,必然是弹幕淹没画面,五十五岁的王津成为新一代“男神”。“只是因为他帅吗?更多的是因为他符合传统温润如玉,谦谦君子的形象。”绿妖说。

不仅仅是王津,其他的文物修复师在她眼里举手投足之间都有君子风范,“文物修复工作改变了他们。”与文物的对话中,匠人的面貌气质也会发生改变。

走红后的王津依旧每天坐公交上下班,“你不是王师傅吗,可以跟您合张影吗?”拉着王津合影的大部分是年轻人,每次遇到合影,他都坦然接受。

钟表的修复技艺是唯一在故宫里一直绵延下来、没有断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977年王津接爷爷的班进入故宫,马良玉把他留在了钟表组,师徒交流过程简单,却包含了传统匠人择人的标准。王津从小跟爷爷一起生活,天生安静。但并不是每一个文物修复师都天生安静,“蛤蟆镜、喇叭裤,都干过,反正我们头发都挺长的,最长的时候头发都过肩了。老师傅倒没怎么说,领导有时候会说。领导那时候把我们当孩子。王津没被说过,他比较正经,打桥牌他也不跟我们玩,打球他也不跟我们玩,滑冰他跟我滑过。”年轻时曾更像个艺术青年的裱画室杨泽华说。

温润如玉的修复师王津绝不仅仅是固守传统的手艺人,创新也是匠人的重要品质。有一次,瑞士某钟表品牌,带来了十八世纪钟表大师雅克·德罗父子制作的写字人钟,运输过程中钟表出现故障,发条断裂。按照西方修复理念,发条需要专门工具做,但写字人钟隔天就要在新闻发布会上表演,显然来不及。主办方找到故宫请求帮助,王津紧急受命。到了场地,他看了很长时间,谁都没有想到他会用那样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用0.5号钓鱼线代替发条。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两个多小时一直在搓唐卡的褙纸

2016年8月,绿妖接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写作邀请,采访之前她看过纪录片。

“纪录片剪得很好,把人物的精气神还原得很真实。”纪录片的真实还原,让她进入故宫采访时,还有些穿越般的交错。

“采访的时候在他们食堂吃饭,老觉得从我身边走过去的人,是认识的。”她总是忍不住抬起手来打招呼,“结果他不认识我”,过几秒才反应过来,原来只是在纪录片里见过,“明星在电视里也经常看到,但我心里清楚,他是明星,有距离感。故宫里的修复专家不同,像是生活中的老朋友。”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口述的方式记录了12位文物修复专家的故事。“修复的技艺与历史,古老的师承关系和情感,宫墙内外的诱惑与挣扎,内心的冲突与坚守,日复一日的庸常与伟大,尽在其中。”

采访中,绿妖不时被那些匠人的专注震撼。她在裱画室采访徐建华时,一个年轻男孩,一直搓着一张唐卡的褙纸,两个半小时,身形不变。“要是我估计早就坐不住,二十分钟就想要玩手机了。”她笑着说。

木器组科长屈峰,因为一段颇具哲理的独白也一样火爆网络,被称为“哲学家”,不过,在最初的几年里,他极力想要逃离那高墙。

“到这儿以后,我当时的感觉,很失望,不是失望,是很失望。我觉得这儿是个老古董,而我们是做当代艺术的。我记得我签三方协议那一天,我就在门前那条窄巷子整整徘徊了一个小时,我从那儿走到大门口又转身回去,走到大门口又转身回去。”对于学艺术的青年来说,修复工作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创作梦想。

“他们工资一定非常高吧?”在评论里不乏猜测,屈峰现在一个月工资九千多,2002年,他刚进入故宫时,工资只有1400多块,“当初我刚来的时候,我有一个同班同学,他养各式动物,很赚钱,现在已经开始养赛马。前一段时间,他跟我说俄罗斯经济不景气,马降价了,才三百多万一匹马就买回来了。我刚来的时候,一个月挣一千四百块钱,然后他就跟我说,要不你来给我养狗,我一个月给你三千,羞辱我你知道吗?”在自述里,屈峰说。

“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交流,他对它的体悟,已经把自己融入到里头。”这是屈峰沉浸在文物中13年后的自白,真诚而深刻。

“修复师是机械时代之前的工种,还保持着那种心手合一的传统,所思所想和手上的工作是同步进行的。修复师触及到了工作的本质,每天都像在进行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一种享受。一个文物到了他们手里可能已经几千年了,他们修复之后又会延续几千年,所以他们的时间坐标是千年记的,在这个广阔的坐标里,人变得渺小。”绿妖解释。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剔掉
纸上的煤渣、草棍,不能弄破纸

“还有很多非常精彩的故事没有被记录到镜头里……但是对于纪录片本身,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纪录片、电影镜头呈现方式让导演萧寒不无遗憾,那些故去的老一代匠人、老师傅逝去的青春是没办法用镜头捕捉的。不过,在王津、王有亮、郭文林等为人处世、举手投足之间,我们依旧能隐约感觉到前一代匠人的身影,而他们的哲学也潜移默化在年轻一代身上扎下根来。

“故宫文物修复一直采用传统的师承制。”在书里,绿妖花了不少笔墨讲述师承制。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里,前一代的师傅的故事在徒弟们的记忆里依旧生动,也写满那个年代匠人的骄傲。

王有亮师承北派修复,师傅赵振茂,1955年,文物大清点,请了十二位专家包括唐兰先生等人来鉴定,清点青铜器,赵振茂当时最年轻。有一件铜器,专家都说这是真的,他说是假的,众专家开始数落这个年轻人。赵振茂拿了一个开水壶,“哗”就往那东西上浇,浇完了漆皮子就崩了。杨文斌以前号称“装裱界的梅兰芳”,扮相好,长相也漂亮。为人豪爽,请客总是他抢着买单。临摹专家冯忠莲18年临摹《清明上河图》……

传统师承制讲究言传身教,三年学徒,从磨刀刮纸,打下手,到师傅逐渐给徒弟打下手,将徒弟推上前去,三年之后解除师徒合同,但师徒关系维系一生,而这种传承不仅仅是技艺,还有精神层面的影响。

“其实传统的师承制是一种非常科学的训练体系、方式、哲学,比如说,裱画室,一个新人进来,先给他一沓纸挑纸上的煤渣、草棍啊不能弄破纸,培养你的定力,达到手的开悟,再进行下一个科目的训练,这是非常的合理和科学的方法。师傅一般不会主动教你怎么做,你只有跟着师傅,师傅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能够培养徒弟的问学心态。”绿妖说。

“传统的手工艺文化和传承太迷人了。”在写《我在故宫修文物》之前,绿妖一直觉得中国的这种文化和传承可能断层了,“其实只是少有人知,或者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流传。”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对话

他们的时间坐标是永恒

问:《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与纪录片有什么不一样?

绿妖:纪录片毕竟只能承载有限的素材,其实还有几十万字的文字素材,加上补充采访,所以这本书会更细、更具体。

问:你如何看待现在年轻人的焦虑和生存状态?

绿妖:为什么我们会觉得那些修复师可爱、淡泊、说话有境界?一件文物到他们手上可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他的修复,还会流传几千年,以物观己,他们的时间坐标是以千年记的,甚至是永恒的。我们的时间坐标是年记的,所以境界就会不一样。我们会焦虑,他们会以永恒的目光审视这个世界,用木心的话说就是,他们在自己身上克服了这个时代。

问:最近有什么新的写作计划吗?

绿妖:暂时还没有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如果有机会的话还会继续写下去,“挺迷人的”。以前我在西藏采访的时候,不知道是因为我国工艺文化传承的断裂者还是因为语言不通,觉得我国的工艺文化不是那么饱满,通过这本书的写作,我发现中国有丰富的工艺文化,只是很多流传在小范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流传,所以有机会我会去写这方面的书。

2016 年初,有一部国产纪录片异常火爆,就算你没看过,也一定听说过,那就是《我在故宫修文物》。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纪录片讲述的是故宫文物修复师的日常,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我在故宫修文物》于1 月 7 日晚 8 点在 CCTV-9 首播,当时并没有掀起什么水花,反而在 B 站(视频网站bilibili)上大火,并迅速在整个互联网传播开来。B 站那些二次元死宅看完纷纷表示想改行。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故宫的文物修复师就像扫地僧一样,隐于深宫,过着朝八晚五的生活,可能赚着不多的钱,却怀揣赤子之心。印象最深的就是木器组的屈峰说的话 “文物修复者的价值不在于他把坏掉的文物修好,而是在于在修复文物中对文化的传播”。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其实我们宁波也有一批这样的人,他们就在天一阁。只不过他们修复的不是钟表、书画,而是古书。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天一阁坐落于宁波市月湖西侧的天一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周围有很多三四十年代的老房子,和不知道多少年的梧桐树。因为旧城改造平整的缘故,整体显得萧索和破败。

始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天一阁藏书一度达七万余卷,后来随着朝代更迭、战乱、盗窃、天灾等等情况致使藏书损失惨重。

天一阁博物馆是文化部公布的12个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幽静的后院里,有一幢砖木结构3层小楼,楼上是古籍修复工作室。那些出现虫蛀、发霉、破损的古籍,经过古籍修复师的手会再次“重获新生”。

修复古籍不仅要练就一双巧手,还要借助喷壶、毛刷、镊子、锥子、大针之类的简单工具。也许有人会问,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工作,女人做最合适,男的恐怕坐不住。

在天一阁古籍修复工作室,毕业于金陵科技学院古籍修复专业的谢龙龙已埋头工作了四年。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古籍修复不仅对修复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对纸张甚至浆糊的要求也很高。谢龙龙的工作台上有一盆打稀的浆糊,用小麦淀粉手工调制。有时,需要几次调制,才能达到要求。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跟这两种纸朝夕相处,比跟人打交道还多。”谢龙龙说,“每当完成一本古籍修复,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显然,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中并不包含太多物质的激励。面对着日复一日一坐就是一天的枯燥工作和微薄的收入,少有人能坚持下来,谢龙龙 80 多位大学同学里,还在做古籍修复工作的也已不足 5 人。他显得十分平静,继续默默坚守自己的事业。


面条说

年初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最近,同名电影又要上映了。面条上期节目也推荐过。「除了《你的名字。》,12月还有这些新片值得看!」像谢龙龙这样的文物修复师,一夜之间可能就成了“网红”。

我们可能通过各种媒介看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并感到好奇,甚至有些向往。但其实,他们坚守背后的孤独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潮水退去,一切又会归于平静。希望他们不会被忘记。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 alajiazheng 」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2016年1月7日在CCTV-9播出的纪录片。本片重点纪录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

他们是工农士商的士的代表,他们是全球最好最神秘的中国顶级文物修复团队,他们也是普通的手工匠人。他们在故宫修文物。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我在故宫修文物》真实纪录珍奇文物修复过程,展现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与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喜怒哀乐,揭秘世间顶级文物的原始面貌和文物修复的顶级技术。相比于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冷冰冰的藏物,那些藏物背后的故事才更加吸引人。光鲜的表面蕴含着那些修复工作者的辛劳汗水。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在故宫修文物,这份工作听起来都是那么的吸引人,他们见证了故宫的春花秋月,无与伦比的工作环境,骑行在空无一人的太和宫广场,对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体验,更何况以前能这么享受的人只有皇帝,而对于他们来说这些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这份工作也有着常人不能及的困难,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一颗匠人之心,能坐的住,能静下心,不求名利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展现他们那灵动又神奇的双手 ,修复世上存留的珍宝。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每一天在故宫工作,就好像穿越了几百年,时间在故宫停止了,他们安静的修复着无价的珍宝,以一颗平常心。关系也似前人,师傅和徒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手艺,神秘而伟大。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技法,朴素而有效,带着浓浓的历史感。择一事,终一生,是让人羡慕的工作法条,体会到了中国独有的人情味。每一个人对这个工作都保有着真挚的感情,肩负起了传承千年的文化和精神。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无疑看这种纪录片总是会感动的,看到那些执着从容的手工匠人,看到中国扑面而来的历史感,看到属于中国古代的智慧结晶。为我们国家而感到骄傲,从而更加的热爱我们的国家,这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在督促着我们前进,好在让我们知道了有那么一群人还在默默守护修复着我们的文物。好在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匠人精神,专注专心的做好一件事,做到极致。更加希望他们能够坚定的走下去。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择一事,终一生”——《我在故宫修文物》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最近,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正式进入院线,而早在今年年初,电视纪录片就早已火爆朋友圈,即使身边热衷于追韩剧,对收藏一无所知的家庭主妇都在奔走相告,乐此不疲。

这部纪录片用年轻人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

向大众揭秘世界顶级的文物“复活”技术。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他叫王津,钟表组修复师,他在故宫从事修复钟表工作39年,能够将修复起来毫无头绪,纹丝不动残破的钟表重新复活起来,可谓惊叹,尤其使那些结构复杂,逻辑环环相扣的复杂钟表重获新生,他手下刚修复好的古董钟表,但凡看过这部纪录片,你就会难以忘怀古董钟表之巧夺天工。被称为“故宫男神”,而最早我在故宫修文物最先走红却是b站,你会看到不断弹幕上的“帅得我全程舔屏”、“王师傅缺儿媳妇吗”、被称为“故宫男神。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王有亮—我在故宫从事青铜器修复32年

“焊缝不能超过3毫米”年逾五旬的王有亮老师,修复过莲鹤方壶、太和殿宝匣、春秋铜器等等许多大名鼎鼎的国宝。虽然已经度过了32年的文物修复生涯,但是在他眼里,却像是“弹指一挥间”。

最动人的歌词给了谁?《我在故宫修文物》好听到泪目

王五胜—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王五胜老师老师在故宫里待了33个年头,主持修复过故宫博物院藏高1.2米明代琉璃釉罗汉像、磁州窑白地黑彩绘龙纹大盆、一级文物唐三彩马以及康熙青花花卉纹将军罐等国宝级重要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