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到清朝最宏伟的建筑,“故宫”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这首唐代诗人骆宾王的诗,大家应该有所耳闻,这首诗表达了世人对君王宫殿的向往和好奇。作为明清两朝的故宫,百余年来,一直蒙有神秘的面纱,直到现代被发掘开发后,有了很多保护工作,才慢慢向世人展开他的面貌。

从明朝到清朝最宏伟的建筑,“故宫”

故宫

故宫,北京中轴线上亮丽的风景线,他把北京分成了两部分--东城和西城。城墙内的面积达到了72万平方米,而现在我们保存的建筑面积仅有15万平方米。这个地方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居所,百余年的许多定国大计都从这里发出,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命运。关于故宫的文献与实物也可以说是很丰富了,不过有一点却很可惜,故宫的设计者和建筑资料我们却始终没有找到,这也一直成为了谜团,待人们来解开。年,一直雄踞北方的朱棣耗费力气,费尽心机,终于从自己的侄儿建文帝手里夺得了天下,成为了明朝第三个皇帝。传说,在朱棣率领军队攻破应天府的时候,建文帝已经落入到火海中,下落不明。

从明朝到清朝最宏伟的建筑,“故宫”

朱棣

朱棣登基光材料就准备了11年之久1402年之后,都城仍然在南京。前朝的一位旧臣,一心念文帝的恩情,竟然在朝堂之上想刺杀朱棣,差点就死在了他的手中。从这以后,朱棣就犯下了心病,经常在晚上被噩梦惊醒,加上南方晚上潮湿的天气,就想起来自己原来待过的北京。几年以后,几位大臣得到了这个消息,便建议朱棣在北京重新修建一栋宫殿,迁都到北京去。朱棣一听此言,也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于是,一场浩大的建筑工程开始了。朱棣按照计划,安排多路人马去全国寻找购买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等建筑材料,然后运输到北京。仅仅是这个物料的采购运输过程,就过去了11年。

从明朝到清朝最宏伟的建筑,“故宫”

楠木

楠木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木材,多生长在险峻的山岭之间,为了满足要求,很多农民去山里采伐这种木材,也因此很多人丢了性命。后面的人就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谚语来说明采伐的不易。除了木材,石料的开采也是举步维艰。保和殿后面那块很大的丹陛石,就是从房山开采而来的。史书对于这个开采过程有一个描述:成千上万的苦力在道路旁挖井,井口之间相隔一里,到了寒冬腊月的时节,从井中取出水泼在路上,立即结成冰块的时候,整条路就变成了冰道。

从明朝到清朝最宏伟的建筑,“故宫”

石料

仅仅运送这一块石材,就用了28天,死伤的人数也无法统计,最终石材被送到了宫里。除此之外,苏州当时有皇家的专用窑,专门烧制供皇家使用的砖,这些砖也要运到北京去,还有山东的一些地方也需要运送这种砖,而这些东西陆运损失太多,大多都是通过水运,也就是大运河运到北京的。所以民间有“先有大运河,再有北京城”的俗语。十一年的材料准备,到了开始建筑的时候,朱棣在全国招募能工巧匠,开始了大型宫殿的修建。

从明朝到清朝最宏伟的建筑,“故宫”

故宫

说起故宫的规划建设,也是按照古时封建的宗法而安排的。故宫的前三个大型的宫殿都是外殿,就是皇帝处理政务、上早朝的地方;后面的许多宫殿则是内殿,即皇帝处理自己家事的地方,都住着佳丽嫔妃。故宫的建设中,也用到了传统的阴阳五行和“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的方法。紫禁城,对应天上的紫薇垣,这里是天帝的居所,对应的紫禁城也就是天子的居所,这些都是根据星象学建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