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故宮「內廷後三宮」簡介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故宮“內廷後三宮”簡介

內廷,指內朝。對外廷而言。清代內廷指乾清門內,皇帝召見臣下、處理政務之所。軍機處、南書房等重要機構均設於此。內廷中軸線上最重要的就屬

乾清門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門面闊5間,進深3間,高約16米,單簷歇山屋頂,座落在高1.5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杆。門前三出三階,中為御路石,兩側列銅鎏金獅子一對,中開三門。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故宮“內廷後三宮”簡介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故宮“內廷後三宮”簡介

乾清門口的獅子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故宮“內廷後三宮”簡介

乾清門門口的水缸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故宮“內廷後三宮”簡介

乾清門牌匾

乾清宮

乾清宮是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燬而重建,現有建築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座落在單層漢白玉石臺基之上,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自檯面至正脊高20餘米 ,簷角置脊9個。殿前寬敞的月臺上,左右分別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臺甬路與乾清門相連。乾清宮建築規模為內廷之首,明代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明代乾清宮也曾作為皇帝守喪之處。清順治、康熙也在此居住。雍正以後,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存放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康熙、乾隆兩朝這裡也曾舉行過千叟宴。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故宮“內廷後三宮”簡介

乾清宮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故宮“內廷後三宮”簡介

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故宮“內廷後三宮”簡介

乾清宮門牌

交泰殿

交泰殿為內廷後三宮之一,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約為明嘉靖年間建。交泰殿平面為方形,深、廣各3間。明間設寶座,上懸康熙帝御書“無為”匾,寶座後有板屏一面,上書乾隆帝御製《交泰殿銘》。交泰殿為皇后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於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璽。每年正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所立“內宮不許干預政事”的鐵牌曾立於此殿。皇帝大婚時,皇后的冊、寶安設殿內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蠶,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閱採桑的用具。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故宮“內廷後三宮”簡介

交泰殿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故宮“內廷後三宮”簡介

交泰殿“無為”牌匾

坤寧宮

坤寧宮是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沿明制於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瀋陽盛京清寧宮再次重修。坤寧宮座北面南,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明代是皇后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後,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改原明間開門為東次間開門,門的西側四間設南、北、西三面炕,作為祭神的場所。清康熙、同治、光緒皇帝在此大婚,溥儀結婚也都是在坤寧宮舉行。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故宮“內廷後三宮”簡介

坤寧宮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故宮“內廷後三宮”簡介

坤寧宮牌匾

御花園

御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後方,明代稱為“宮後苑”,清代稱御花園。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以後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全園南北縱80米,東西寬140米,佔地面積12000㎡。園內主體建築欽安殿為重簷盝頂式,座落於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臺樓閣。園內的松、柏、竹與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故宮“內廷後三宮”簡介

御花園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故宮“內廷後三宮”簡介

御花園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故宮“內廷後三宮”簡介

摛藻堂

摛藻堂位於御花園內堆秀山東側,依牆面南,面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堂西牆闢有一小門,可通西耳房。堂前出廊,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室內放置書架,為宮中藏書之所。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後,《四庫全書薈要》曾貯藏於此。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故宮“內廷後三宮”簡介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故宮“內廷後三宮”簡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