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捉摸是人心,蔣介石年輕時曾怒懟日本教官,抗戰時卻顯得猶豫

歷史人物總是會讓人有各種各樣的評價,甚至是兩個極端的評價,有的時候非常難以做到公正的評價。這篇並不打算給誰貼上標籤,僅僅是對蔣介石在某些時期的行為,說一說個人看法。

蔣介石小時候跟許多的熊孩子都一樣特別皮,比如拿筷子插喉嚨,害得父母擔心他會變啞,冬天的時候跳進大水缸等。不過他始終都是一個比較有志向的人,因為不肯交兩次糧被治“刁民抗糧”罪,他感到清政府的腐敗,欲要給它翻個個。

最難捉摸是人心,蔣介石年輕時曾怒懟日本教官,抗戰時卻顯得猶豫

年輕時的蔣介石

於是去了日本,原本打算報考日本陸軍軍官學校,但因為清政府與日本有約在先:凡進軍校學生,均需清政府陸軍部保薦。無奈之下在日本學了半年日語後,考上了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即後來的保定陸軍學校)。

在學校裡有一次日本軍醫教官在課堂上拿一塊方土,對學生說:“這塊泥土可容4萬萬個微生物,好比中國有4萬萬人寄生在這裡。”這是在赤祼祼的詆譭中國人,蔣介石一聽就火了,站起來跑上講臺,把泥塊分出約八分之一來,向那教官說道:“日本有五千萬人,是否也像微生物寄生在這裡?”那日本教官被他這麼一問,很生氣,但又不知道怎麼回答他,只能指著蔣介石大聲斥問:“你是否是革命黨?”蔣介石不說道:“我只問你比喻對不對,不要扯到題外去!”教官無言以對,此事鬧到校總辦,也是不了了之。(據說蔣在去日本前,割了辮子,因此教官惱羞成怒想借此整他)

最難捉摸是人心,蔣介石年輕時曾怒懟日本教官,抗戰時卻顯得猶豫

在這一事件中蔣介石非常有民族榮譽感,中國雖然落後,但他卻不允許日本人汙衊。此時的蔣介石還可以算是個民族主義者,非常有氣節。也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變得豐富後,會發生改變。他似乎一生都執著於建立以他為領導的國民黨政權統治下的中國,這是他的執念。九一八事變,日軍侵佔東北三省,他遲遲沒有下定決心抗日,如果此事放在他當時怒懟日本教官時年齡,他會不會馬上堅決抗日?

顧慮太多,想得太多,難免讓人覺得出於私心,廬山演講,有兩個意思:一,中國無論是國力還是軍力都太弱了,打不過。二,用他的話來講就是國內總有反動派破壞中國的統一。究其原因,還是想著先安內。

最難捉摸是人心,蔣介石年輕時曾怒懟日本教官,抗戰時卻顯得猶豫

宋哲元

更奇怪的是對於華北事件,蔣介石多次電令宋哲元放棄與日本人和談的幻想,應該堅決抗日。這是多麼堅定的抗日態度,讓彷彿又看見那個有著強烈民族自尊心的熱血青年。然而八一三淞滬會戰,蔣介石又三次下令張治中停止進攻,氣得張治中都想罵出來蔣延誤戰機!蔣介石又是怎麼想的?

宋哲元想與日軍和談,他不允許,是因為華北戰略地位與上海不一樣,還是因為宋部不是嫡系,宋本人不聽國民政府號令有削弱其實力的想法,還是因為蔣本身想要堅決抗日。前面兩個原因有些疑問,但最後一個原因,卻在淞滬會戰中有能找到點解釋。

最難捉摸是人心,蔣介石年輕時曾怒懟日本教官,抗戰時卻顯得猶豫

抗日時期的蔣介石

或許因為華北問題是蘇聯出面調解,而上海是因為上海的官員與英美等國想把上海設為自由港。可能出於對英美的依賴,還有一個可能是蔣介石希望可以通過自由港的設立,使得日軍對中國沿海的封鎖出現缺口,保留一個可以購買物資的通道?

個人認為蔣介石在華北事件和淞滬會戰,表現得非常不一致,華北他是希望全力抵抗的,上海,一開始堅決,叫張治中早做準備,後來又反反覆覆。不否其功,只是個人認為蔣始終私心較重,沒有做到以國為重,否則抗日救國之決心不會遲遲下不了,抗戰或許也會順利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