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走出八年冷淡?日方將以“公賓”最高禮遇迎接李克強

近段時間,日本政府頗有一種“心中石頭終於落地”的感覺——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終於敲定了,更重要的是,李克強總理不僅要參加會議,還將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

此外,李克強總理還在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之一《朝日新聞》發表署名文章《讓中日和平友好合作事業再起航》。

文中寫道,當前,中日關係出現改善勢頭,站在重返正常發展軌道的路口。未來去向何處、應該做何選擇?歷史既可給人啟迪,也能給人警示。

中日關係走出八年冷淡?日方將以“公賓”最高禮遇迎接李克強

這個消息可把日本政府樂壞了。因為中國總理的上一次正式訪日還要追溯到2010年5月。2011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經到訪過日本,但那次不是正式訪問。中日關係2012年開始因釣魚島問題等因素降溫,此後至今,中國總理再未踏足日本。這樣算起來,前後間隔已達8年之久。

如今終於把李克強總理盼來了,日本政府將拿出“公賓”這一最高禮遇。按照日本宮內廳規定,“公賓”是指可享有日本皇室接待資格的外國王族或政府首腦,日本政府將竭盡禮節予以接待。日媒分析稱,日本政府期待通過這樣的做法,展現改善日中關係的熱情。

中日關係走出八年冷淡?日方將以“公賓”最高禮遇迎接李克強

想必很多人注意到了,近段時間以來,中日關係在逐漸回暖。李克強總理此訪,回應了日本方面的關切,釋放了較為明確的信號,中日關係也因此迎來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節點。甚至還有日本媒體預測,這可能將推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式訪華和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訪日。

以歷史眼光來看,中日關係於眼下回暖實為一個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

一來,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

作為“中日四個政治文件”之一,友好條約不單是政治文件,更得到了中國全國人大和日本國會眾參兩院的正式批准,首次以法律形式確立中日和平友好的大方向。其他三個政治文件分別為1972年的《中日聯合聲明》、1998年的《中日聯合宣言》以及2008年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

中日關係走出八年冷淡?日方將以“公賓”最高禮遇迎接李克強

1978年10月23日,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右二)與鄧小平交換《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准書

順著時間脈絡即可看出,這些政治文件體現出了鮮明的“累加性”,尤其是近四十年來,中日“逢八”簽署文件,似乎已經成為一種規律。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中日領導人多次會晤,兩國間多種溝通機制逐步恢復。日方也開始積極評價“一帶一路”倡議,在對華關係上釋放出了很多正面信息。在這一輪接觸中,2018年已經被定調為了中日關係發展的關鍵年,留給2018年的問題是:中日之間會達成什麼“新共識”?它能讓兩國關係續航多久?

二來,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

國與國之間交往,空談友好往往是不現實的,必須要有共同利益打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日本各界在中國投資興業,大大促進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別的不說,單是晉身“新四大發明”的中國高鐵,就跟日本新幹線淵源頗深。當然,日本也受益於中國的發展紅利,如今中日兩國分別是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三的經濟大國,GDP之和已佔到全世界的20%。

中日關係走出八年冷淡?日方將以“公賓”最高禮遇迎接李克強

日本品牌已經深入中國大街小巷

曾幾何時,日本敢跟中國叫板的一個關鍵因素在於美國的撐腰。但美國人的不靠譜有目共睹,尤其是特朗普上臺後,大興貿易保護之風,還對盟友搞區別對待。自特朗普簽署命令決定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全面徵稅以來,日本是唯一一個到目前為止仍未獲得“關稅豁免”的美國“主要盟友”。

諸如此類的“背叛”,加速著日本對中國的“回心轉意”。有美國記者諷刺“感謝特朗普總統,他在任內終於辦成了一件大事——將美國堅定的盟友日本推入競爭對手中國的懷抱。”

每逢特定時間節點,總能引人省思歷史、總結得失。想必日本政府也慢慢回過味兒來,愈發深刻地體察到了和平友好對於我們這對近鄰的重要性。在為之稍感欣慰之餘,我們也要客觀認識到,中日之間的問題猶在,兩國改善關係的基礎仍較脆弱。

中日關係走出八年冷淡?日方將以“公賓”最高禮遇迎接李克強

比如,日本方面微妙的心態。日本始終未能正視歷史問題,面對中日兩國的實力對比又倍感失落。究竟能否放下意氣之爭,拿出誠意和中國交好合作還有待觀察。

再如,日本即便偶爾遭受打擊,也還是對美國“忠心耿耿”。有人形容美國的如意算盤是:中日必須吵架,但不能打架。作為棋子的日本,有心跟中國修好而獲利,卻無法擺脫美國的控制。當大哥需要小弟搞事情時,小弟恐怕也是不得不聽的。

總而言之,在中國崛起、實力大增的背景之下,中日友好的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註定是曲折的。當前的回暖態勢十分可貴,我們熱切期盼日本能夠且行且珍惜。

安倍對媒體說,“為了日中、日韓關係今後的發展,將從一切角度展開討論”,和中韓兩國領導人“推心置腹”,這番表態,其中有多少真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