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樓市:兩個大消息!

【作者:劉曉博。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天天說錢(ID:liuxb0929),原創的財經評論,獨立的觀察視角,深度的市場剖析。】

這兩天,一箇舊聞又被翻出來炒作:北京有380萬套房屋空置,聯繫不上業主。

大家之所以拿這個很難核實的舊聞說事兒,大概是想表達兩種觀點:第一,開徵物業稅是有必要的,否則大量資源被浪費了;第二,一線城市的房價存在較大泡沫,比較危險。

對於第一個觀點,我深表贊成;對於第二個觀點,可以商榷的餘地就比較大了。泡沫肯定有,但危險就未必了。事實上我認為,一線城市房價上漲失控的風險更大一些。

就拿北京樓市來說,調控正在收緊,成交量也在下滑,未來幾個月房價可以出現鬆動。但正是在這個時候,下一輪房價上漲的種子,正在被種下。

不信?我們來看兩個大消息!

消息一:北京住宅用地供應創5年新低

根據央視的報道, 2016年北京所有土地拍賣計劃都已經完成,北京市規劃委相關數據統計,今年北京共完成13宗地塊的出讓交易,總計出讓含住宅用地的建築用地約84.56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約186.27萬平米。這兩項數據均是北京含住宅用地供應近五年的最低值。

今年北京新出讓的住宅用地,建成房子之後只有186.27萬平方米,你知道這是什麼概念嗎?先看一個表格:

近年來北上深商品住宅供應量(單位:萬平米)

年份北京深圳上海
201513782022009
201418042691781
20131692
1962016
201215232891593
201113162321474
201014992511685
200916132702928
20081399
4441966
200718544373279
200621935822615
200530247043158
2004--7723234
2003--
8172224

注:北京和深圳的數據,是當年商品住宅竣工面積;上海的數據,是當年商品住宅銷售面積。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統計公報。

可以看出,三大城市近年來商品住宅供應量都在下降,其中深圳規模少得可憐,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北京,下降幅度也非常大。但不管怎麼說,北京2015年還有1378萬平方米的商品住宅建成。如果下滑到186萬平方米的水平,那將意味著什麼?當然,北京還有一些批租出去尚未進入銷售期的住宅用地,可以彌補市場短缺。但這種趨勢如果持續,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北京樓市:兩個大消息!

消息二:京津冀交界地區嚴控房地產開發

這是昨天(12月7日)傍晚的消息,據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7個部門近日聯合印發了《加強京冀交界地區規劃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提出了5點要求:

一是強化協同協作。

二是加強規劃管理。強調創新規劃管理體制,交界地區有關縣(市、區)的總體規劃及專項規劃由省級統籌編制,並加強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等規劃銜接。嚴格控制城鎮開發強度,開展交界地區整體城市設計,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

三是保護生態環境。主要是建設環首都生態保護綠帶,嚴格劃定永久基本農田。

四是嚴格管控措施。重點是推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嚴格產業准入管理,嚴控房地產開發建設,強化房地產市場管控,嚴控人口規模。

五是統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如果“翻譯成白話”,這份文件有以下幾個含義:

第一,京津冀協調發展,首要任務是服務好北京。在京津冀交界地區,你們天津和河北不能只追求地方利益,把建築強度搞那麼大。環首都綠化帶的土地不能動!第二,這個片區人口不能太密集,房子不能建太多,廊坊、武清之類的小兄弟不能只追求賣地收入和GDP。第三,這片區域的城市規劃、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都要跟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相銜接。

應該說,這種規劃上的協調是必要的,否則京津冀協同發展真的很難。但這樣帶來一個結果:河北、天津在這個片區的商品住宅土地供應量,將跟北京同步萎縮,目標是控制人口密度。但事實上,人口是很難控制的,很多人不要戶口也要在這裡生活。所以,最終是房子建的少了,人口增長得多了。

比如在過去5年,廊坊的小學生人數就從28.9萬增長到了2015年末的40.4萬人,增幅高達40%,是天津增長速度的2倍,是北京增長速度的1.33倍。而“北三縣”之一的香河,增長幅度是48%。可見,人口正在湧入這個區域。

這就是我們當前城市化面臨的一個難題:管理層希望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但人口卻不斷湧入少數公共資源豐富的大城市、以及其附近的城市;管理層希望城市圈內部疏密有度,但事實上城市圈內部的“人口高密度聚集”勢不可擋。

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的局部牛市仍將持續。如果遇到強調控,就暫時蟄伏;政策一放鬆,就一躍而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