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风录」白居易,“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名人家风录」白居易,“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秉承“世敦儒业”的家风,刻苦读书,十几岁就写出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显示出过人的天赋。白居易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还是一位清廉勤政的官员。唐德宗贞元十六年,他考中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周至县尉、翰林学士、杭州刺史、刑部侍郎、太子太傅等职,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退休。

「名人家风录」白居易,“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喻,志在兼济天下。

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

这是悬挂在龙门东山白园乐天堂的一副长联,是白居易一生为文为官的写照。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诗歌中《续座右铭并序》《狂言示诸侄》《遇物感兴因示子弟》等多篇是对家人进行规诫的作品,体现出白氏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清正廉洁、不慕名利等家风。

「名人家风录」白居易,“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清简为训 廉明公直

白居易成长在一个下层官员家庭,祖父擅长五言诗,十七岁就科举明经及第,曾任巩县县令。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曾任徐州别驾、衢州别驾、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等职。白居易的外祖父同样是明经科出身,曾任鄜城县尉,是大历年间有名的诗人。他的外祖母和母亲,也都有较高的文化,家族中其他人做官的也很多。在《许昌县令新厅壁记》中,白居易曾称颂白氏的家风和叔父的政绩:“吾家世以清简垂为贻燕之训,叔父奉而行之,不敢失坠;小子举而书之,亦无愧辞。”

「名人家风录」白居易,“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白居易对官场上贪渎敛财的不正之风非常反感。隋唐时期处于科举制度的草创阶段,科举考试盛行向权贵请托之风,但白居易“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他为自己没有门第可以依靠,也没有去攀附达官显贵,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苦读而感到无比自豪。

他对后代子孙谆谆叮嘱:你们不要贪图富贵,不要忧虑贫贱,不要在意外界的评价,不要对人傲慢,也不要屈从别人的脸色,要和正直清廉的人交朋友,这就是我的座右铭。不敢拿来规诫别人,把它抄录下来随身携带,时时勉励自己,死后就留给后人。他还严厉地说道,如果后人违反我的训诫,那就不是我的子孙。

「名人家风录」白居易,“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白居易在自己的宦海生涯中,实践了这个准则。在离任杭州时,他带走了两片石头作为纪念,就是这区区两片石头,他却觉得价值千金,取之有愧,生怕玷污了自己的清白操守。可见其在杭州为官期间,是何等的清廉。

知足常乐 独善其身

从考中进士任校书郎起,到刑部尚书退休,白居易矢志追求的除了为官的善政爱民、廉明公直,更有做人的知足常乐、独善其身。唐宪宗元和三年,白居易新婚时,曾作《赠内》向妻子剖白心迹,诗中写道“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名人家风录」白居易,“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他列举了黔娄妻、冀缺妻、陶潜妻和梁鸿妻四个典型人物,希望妻子能以她们为榜样,继承好传统。对于如何安贫守己过日子,白居易说,衣食温饱即可,不要追求奢华生活,要粗衣蔬食,勤俭持家。

善政爱民 兼济天下

白居易的长辈多担任地方官。他的父亲白季庚担任徐州彭城县令期间,徐州城被叛军重兵围困,白季庚挺身而出,率领城内民众坚守城池,保住了州城,也保障了运河的畅通。叔父白季康曾任溧水县令,也留下了“洁廉通济”的好评。白居易青少年时,曾随父亲、叔父等在徐州、江南、襄州等地旅居多年,对民生有亲身体会。受长辈的影响,他逐渐树立起公忠体国,兼济天下的理想与信念。

「名人家风录」白居易,“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白居易在自身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同时,还教育家人、晚辈要节俭、清廉。

他在《赠内》诗中写道:“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他新婚燕尔就想到要与妻子恪守妻家祖上“清白遗子孙”的家训,保持清白、节俭的生活作风。

「名人家风录」白居易,“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名人家风录」白居易,“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